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年的圣诞节中,当人们在隆重庆祝耶稣降生,纪念救主圣诞的同时,一定会想到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和他的养父约瑟。马利亚“万代称她有福”,然而义人约瑟同样也是神特别重用的器皿,在神永远的计划里,在主奇妙而伟大的救赎事工中,像马利亚一样,他同样是一个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的人物。那么他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2.
老海棠树     
正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路     
刘赣萍 《天风》2005,(6):53-53
母亲的路,是一条牺牲的路,也是代代相传的路。我现今已是走上了,像所有母亲一样不怨劳苦地上路,才渐渐生出对母亲的疼爱之心来。也才会在母亲日渐不多的日子里,尽可能地使她快乐开心。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儿女,有时最伤母亲心的,就是在对与错面前,与她争一个理。我和姐姐,特别是姐姐,有时会在家人面前抱怨母亲经常为了几个免费鸡蛋,一大早就去超市排队。姐姐抱怨的理由是,排队也需要体力,母亲有关节炎,劳累过度腿脚就疼,就得带她去看医生,还要花钱。每次带母亲看完病回来,姐姐就会和母亲争论:几个鸡蛋值多少钱?母亲也不示弱:免费的为什么不要?我闲着也没事,再说我去排队也是为商家做广告,不拿白不拿!姐姐与母亲"论战",针尖对麦芒,每次都让母亲很伤心。  相似文献   

5.
母亲     
昨天,是母亲的生日。按习惯,我们给她买了生日蛋糕,并且让她在蜡烛吹灭之前许个愿。母亲按儿女们的要求做了,她闭上眼睛,默默祈求,大家都很安静,也很快乐 吹火蜡烛,灯亮了,母亲也欣慰地笑了。可我却分明看到她眼里那晶莹闪烁却没有滴下的泪珠。作为女儿,我不知该怎样形容自己当时的感受,但母亲含泪的笑,却使我想到她坚强的一生…… 母亲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她3岁时父亲去世,6岁时母亲也离开了她。从此母亲就只有投靠几个舅舅,开始了这家一天,那家一天的寄居生活。虽然住的部是亲戚家,但对于一个6岁的孩子来说,失去了父母温柔的呵护疼爱,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听母亲讲过她小时候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在别人家里,自己处处要留心别人的脸色,有什么愿望也  相似文献   

6.
王兴晓 《天风》2014,(11):12-13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佛缘     
缘于母亲的信佛 ,我们兄弟姐妹从小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出生在五十年代 ,生长在六七十年代 ,当时农村极度贫困 ,温饱尚难解决 ,更无文化生活可言 ,因此 ,母亲所有的佛事活动 ,便成为家庭一道热闹的景观 ,也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兴奋点。母亲与佛的结缘 ,最初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外婆的影响 ,二是生活的艰辛。外婆是最初的老师。母亲是长女 ,善良的外婆除了对他进行“三从四德”儒家思想教育外 ,更处处用佛教行因报果的观念影响她。外婆也是佛教徒 ,小时候母亲常常向我们谈起外婆。有时她也谈起我那早逝的祖母 ,但在母亲的心里 ,外婆…  相似文献   

8.
顾兆诚 《天风》2004,(5):40-41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相似文献   

9.
母子圣经情     
正我的第一本圣经是母亲送给我的。母亲没有读过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但是她能读圣经。她的圣经是一本繁体的《和合本》新约附《诗篇》。母亲爱圣经的心,从她认真的、画在圣经中的红笔记号就可以看出来。一直到八十多岁回归天家,母亲一生记了很多圣经金句,也常用圣经的话语劝勉我们。母亲自幼失去父母,在困苦的日子里,她和相依为命的姐姐认识了主耶稣。父母离开她,耶和华收留了她。风雨沧桑,母亲经历了  相似文献   

10.
说来惭愧,在母亲有生之年,我对她不甚了解,确切地说有许多的不理解。在阅读失而复得的父母四十年代的书信后对母亲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就是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才读懂我的母亲——高毓馨。事情要从一篇真实的报道说起: 是我的疏忽和大意,在母亲荣归天家后,把母亲一直珍藏了五十多年与父亲往来的书信流失到了社会上。感谢我主——全能的上帝,是神  相似文献   

11.
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搬进了新家.之后的某一天,隔壁传来敲门声,很久都没有人应答.于是母亲就开门询问,这才知道我家隔壁住着一位基督徒,而那个来访者也是位基督徒,是来探访她的.母亲向来为人热情,就招呼那位来访者来家里坐坐,等邻居回来.而那位来访的姊妹就借机向我母亲传起了福音.此后的一段时间,隔壁邻居也常常来我家,向我母亲讲圣经,而我也跟在母亲身边一起听.记得那年的圣诞节,母亲第一次带我去了当时还是聚会点的江湾基督堂,而那日的所见所想,时至今日仍镌刻在我内心——我看到自己的同班同学穿着洁白的圣衣,唱着《平安夜》进殿.  相似文献   

12.
怀抱     
心理学家说,在一场突然的事变中——比如火灾、爆炸、坍塌——孩子们的反应是扑向母亲怀里,而母亲的第一反应也是把孩子紧紧地搂进怀里。孩子的脆弱的心灵是无法化解惊变的,而母亲的怀抱仿佛是一块海绵,缓缓地吸收孩子的恐惧,直至平复。专家说,在灾难中那些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以及找不到母亲的孩子,心理会受到不可  相似文献   

13.
母亲的眼神     
父亲在电话中说,母亲的眼神越来越差了,有好多次,都把别人认成了我。 怎么会这样,在我印象中,母亲的眼神是最好的。记得小时候,母亲去田里锄地,我也跟着去。那是一大块玉米田,母亲锄过的地方,野草野菜就全部被锄头割倒,而那些嫩绿的玉米苗却一点也不受影响,没有了野草的羁绊,似乎长得更加欢快。见母亲锄地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4.
为什么合掌     
每年的12月7日是母亲的忌日,每年的这一天我都象往常一样在母亲遗像前合什,并对着已去世的母亲说上几句心里话,除此之外,就是在遗像前供奉一些母亲生前爱吃的炸红薯片。我的母亲在生前,每天晚上都要在家里供奉的佛龛前合掌诵经,从未间断。特别是上了年纪后每天早晚两次,而且时间也长了许多。老后的母亲经常对我们说:“真希望哪一天就痛痛快快地死去,干净利落,不给别人添麻烦。”后来渐渐地“真想痛快地死,南无阿弥陀佛”竟成了母亲的口头禅。我当时别提多么讨厌听到母亲的那句“口头禅”了,做)L女的哪一个不希望自己的母亲健…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问卷法对298名6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为期8个月的追踪,通过交叉滞后回归以及多层回归分析探究母亲抑郁情绪与母亲教养压力的准因果关系,母亲抑郁情绪与幼儿内化问题间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母亲抑郁情绪与母亲教养压力存在准因果关系,母亲抑郁情绪可显著正向预测母亲的教养压力。(2)母亲感受到的教养压力对母亲抑郁情绪与幼儿内化问题的关系具有部分中介效应。母亲抑郁情绪不仅对幼儿内化问题产生直接影响,也可通过母亲的教养压力对幼儿内化问题产生间接影响。不过这一中介模型受母亲受教育程度的调节。只有在母亲受教育程度低时,教养压力对母亲抑郁情绪与幼儿内化问题的中介作用才成立,母亲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可以明显减弱由于母亲抑郁情绪对幼儿内化问题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母亲抑郁情绪对幼儿内化问题的影响机制,对缓解母亲抑郁水平高的幼儿的内化问题提供理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用一棵站在时光里的树,去形容我的母亲,是最适合不过的。母亲是一棵站在时光里的树,这样想着,我的情感、我的眼睛就如沐了早春气息的泥土,润泽起来。幼时,与小小的我相比,母亲自然是我眼中一棵高大的树,我需要仰着头看,也需要躲在她的枝叶下避风避雨,躲避炙热的日光与被风扬起的灰尘。母亲并非饱读诗书之人,也并非大富大贵之家的小姐,但是聪慧、美丽、坚强,这些美德与品质,格外恩赐地聚拢在母亲的身上。  相似文献   

17.
母老成仆     
正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人,母亲一生坎坷,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在她还不到五十岁时,我的父亲就因病辞世。那时,仿佛世间所有的悲凉都袭向了母亲单薄的身体。母亲凄凄哀哀了好几年。其间,做什么事都不上心,对什么人甚至是我们也漠不关心。我不止一次听到我妻及其妯娌埋怨之言。我也无法理解母亲的行为。二十多年一晃而过,如今,  相似文献   

18.
王斌  李梅  王娟 《心理科学》2015,(6):1419-1424
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的语言支架指母亲在对过去事件进行回忆和交流的过程中给儿童提供的引导性语言。母亲语言支架的风格分为高详尽和低详尽两个水平,高详尽的语言风格更能促进儿童语言、认知和社会情感的发展。在特定情绪性事件中,母亲的语言支架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此外,亲子自传叙事中母亲的语言支架还存在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且在特殊儿童身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未来应加强对母亲语言支架的影响因素以及母亲回忆目标对语言支架的影响等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新的研究范式在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条件下将母亲与自我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新的加工深度与随意编码研究范式下自我参照条件与母亲参照条件下的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自由回忆率均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说明,新的研究范式可以用来探究母亲参照效应;中国人的自我概念中包括母亲.这一发现既是对前人研究结果的一种验证也是对母亲参照效应研究范式的一种扩展.  相似文献   

20.
吴恩平 《天风》2006,(8):47
众所周知,世界上最亲爱的就是妈妈,人世间最伟大的就是母亲。我的母亲是一位温柔善良、纯朴厚实的农村妇女,是一位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更是一位虔诚敬畏、热心事奉的爱主信徒。回顾母亲的一生,虽然遭遇许多苦难,但主的恩典在她身上也特别的多,母亲一生的经历,正如一朵玫瑰,有花也有刺,也如同没药,味道虽苦却有香气。主的恩典的确是够她用的,使我体会到主的能力确实在软弱的人身上显得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