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说安宅神咒经》是一部重要的汉传佛教早期文献,经文中的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均源于汉代本土信仰,该经当是后汉时期创制的一部伪经。《佛说安宅神咒经》在创制过程中,接纳、吸收、改造了本土安宅观念和神煞体系,从而将普通民众的风水信仰纳入到其宗教仪式中,这是佛教融入民众生活、获得信众的重要途径。《佛说安宅神咒经》对道教的安宅科仪及风水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为我们考察佛教与道教、民间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林鸣宇 《佛学研究》2004,(1):168-174
中国佛教的金光明忏法之实施,舍身供养思想的成立,民众的四天王信仰等等,皆可谓之为基于《金光明经》信仰而衍生的产物。本稿将从此经的内容、传播、影响等面分析《金光明经》信仰的成立及忏悔法的流传。  相似文献   

3.
云冈石窟第11窟太和七年龛系中国早期邑义造像。以造像记为对象,结合考古学和佛教美术等领域研究成果,分析了疑伪经《提谓波利经》和《净度三昧经》对平城邑义结成及信仰的影响。题记表明民众是在本土信仰、传统观念的框架下接受佛教文化,内容呈多元化倾向,并存在主观的筛选与组合,这种选择与所表现的心理追求在实践层面推动了佛教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竺难提翻译的《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是中土较早流传的观世音菩萨和观音信仰的经文。天台宗人对此经非常重视,智者大师天台智顗作《请观音经疏》,灌顶作观音忏法,慈云遵式践行观音信仰,完善观音忏仪。经过智者大师等人的弘扬,这部经对汉传佛教观音信仰、观音忏法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体现了观音信仰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星桥 《法音》2003,(11):35-37
十一、居士与养生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无条件或不愿意出家,但并不影响他信仰佛教。从信仰佛教和修行来说,也不一定非要出家,完全可以做佛教的在家信徒,也就是做居士。佛教所谓居士,特指受持三归戒(终身归依佛、法、僧三宝)或居士五戒、居士菩萨戒的在家信徒或居家修道之士。自古以来,居士就有良好的养生传统。佛教初传入时本与各地民间传统信仰相混杂,只有“斋戒”是其特点。公元66年汉明帝赐楚王英诏说他“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所说洁斋三月,后世名为三长斋月。《杂阿含经》卷40、《大毗婆娑论》卷41、《大智度论》卷13…  相似文献   

7.
法音编辑部 《法音》2021,(11):71-74
一、普陀山与观音信仰 问:普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唐宋以来就逐渐成为中外佛教徒心目中观音菩萨信仰圣地,无论是对中国佛教(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佛教),还是东北亚佛教,乃至世界佛教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这是普陀山佛教观音信仰对中外佛教文明交流互鉴作出的巨大贡献.在此,我们请尊敬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道慈法师给《法音》的读者简短地回顾和介绍一下普陀山观音信仰的缘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准提信仰是中国佛教诸佛 ,菩萨信仰中的一支 ,本文通过对《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的内容分析及与其他载有准提信仰的佛教经典的对比 ,阐明了准提信仰在我国元明代流行开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仅是第二会普光明殿会的会主,是第九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中指导善财童子广参大善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在清凉山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的住持,《华严经》为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提供了极其权威的经典依据。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宗经成立起来的中国佛教宗派,该宗祖师特别强调《华严经》所说清凉山就是山西五台山,而且还将五台山打造成了华严宗弘宗演教、讲经说法的基地。文殊信仰是包括华严宗在内的中国佛教内部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态,但由于华严宗与文殊信仰既有共同的经典依据——《华严经》,又有共同的核心区域——五台山,因此华严宗的文殊信仰较之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具有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本文联系佛教戒律中国化的总体进程探讨梁武帝变革佛教戒律的方式、途径和作用。本文认为梁武帝在秉承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坚持佛教基本信仰,适应僧尼生活的现实需要,借助政治力量,成功推行了僧尼素食的戒律变革,彻底打破了佛教基本戒律不可更改的陈旧观念,为协调佛教戒律与中华礼制的关系开辟了新路。梁武帝综合《地持经》《梵网经》等菩萨戒经典编纂菩萨戒法,重新定位了声闻戒和菩萨戒的关系,运用具有创新性质的菩萨戒来整合佛教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抬高菩萨戒的地位,进而抬高在家信众在佛教界的地位,为最终建立新的政教关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二、佛教哲学、文化艺术、制度信仰等研究 1.佛教哲学研究 40年来,研究佛教哲学的论文和著作很多,其中不乏具有原创性质的成果,比如赖永海的《中国佛性论》。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出版的佛教哲学著作中,有两部著作具有代表性。其一,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相似文献   

12.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浅谈"伪经"与观音信仰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音信仰在流传中不断发展、变化,与观音有关的大乘显密经典,多达80种,其中最重要的经典计有:东晋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东晋竺难提译《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简称《请观世音经》)、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北宋昙无忏译《悲华经》、唐玄奘译《心经》、唐般剌密帝译《楞严经》、刘宋昙无竭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菩提流支译《不空索经》、宋天息灾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及《法华经》等。随着观音信仰的普遍流行,中国内地也出现了一大批佛教列为“伪经”的有关观…  相似文献   

14.
敦煌文献中散藏有《辞娘赞文》写卷9份、《五台山赞(文)》写卷16份。敦煌写卷《辞娘赞文》有单写本和连写本两种形式,其连写本则与《五台山赞文》抄录在一起,是研究五台山佛教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辞娘赞文》敦煌连写本的文献梳理、内容述要和隐喻诠释,可以管窥以文殊菩萨信仰为核心的五台山佛教信仰在9世纪至12世纪之剪影。  相似文献   

15.
大乘佛法是不是佛说,这不仅关乎信仰,也关乎印度佛教的历史真相。由于大乘非佛说的结论,与印度佛教的义理和史传文献有着严重的冲突,因此这一论点仍有值得深入探讨的思想空间和理论需要。本文主要从《阿含经》中的三乘法的观念、弥勒菩萨授记的意味、佛说法深浅的对机意趣、识灭涅槃与物质生灭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试图重新讨论《阿含经》诸深义经所蕴含的义理与大乘义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唐代僧人曾揭发道士刘无待仿拟佛教盂兰盆会伪造《大献经》,指出《大献经》倡导的中元节原非道家节日。近现代学者普遍都同意这个说法,只有个别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佛教盂兰盆会模仿道教中元节。本文认为二说皆为片面之说。如果从仪式和日期两个方面仔细考察,会发现道教中元节一方面的确仿效佛教盂兰盆会,另一方面与道教本身的信仰或教制也不无关系。道教中元节其实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它是中古时代佛道融合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21,(5):45-50
正一、中土观音感应信仰的兴起随着佛教在东土的传播,观音菩萨也逐步为人们所熟知和信受。西晋太康七年(286),竺法护译出《正法华经》,其中的〈普门品〉为现存我国最早的观音信仰文献。姚秦时期,鸠摩罗什译出《妙法莲华经》,对观音信仰的传播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其中〈普门品〉以单行本的形式得以迅速地传播。"光世音"的名号,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7,(2)
<正>各种沿丝绸之路入华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佛教一度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碰撞、交流并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入华粟特人~([1])的宗教信仰中胡汉杂糅的文化痕迹非常明显。"从粟特人的发展史看,他们主要信仰祆教,同时也信仰佛教,是一个有信仰佛教历史的民族。"~([2])《新唐书·西域传》云康国:"尚浮图法,祠祆神。"~([3])《隋书·西域传》:  相似文献   

19.
正华严寺还将道风建设和寺院建设同步进行,本着重视修行、重视弘法的原则,在新时期坚守和传递着华严祖庭的信仰传统。中国宗派佛教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的半坡上。华严宗,又称贤首宗。一得名于宗经《华严经》,一得名于其三祖贤首大师。《华严经》作为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历来享有"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盛誉,并于唐代促成了中国佛教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佛教东来,弥陀信仰及净土思想随之传入。传载安世高及支娄迦谶曾创翻弥陀大经,谶公且曾译《般舟三味经》明弥陀观法。厥后罗什、玄奘两大译师又译小《弥陀经》。千八百年来,四字洪名,极乐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历代各宗古德,亦多以称名持念、系心安养为指归。故汉土佛教实以弥陀信仰为最普,三根齐被,凡圣同修,无机不应,功高易行,净土一宗之能盛传东夏,畅宏扶桑,非无故也。清末石埭杨仁山居士发宏誓愿,创办金陵刻经处,首刊《净土四经》,以饷国人。近世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解放后,赖政府之扶植与善信之檀施,刻、印之业,蒸蒸日上。惜十年浩劫之中,备受摧残,刻工星散,经板凌乱。四凶既除,华夏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