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任继愈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6年,任继愈先生发表《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此后又连续发表《禅宗哲学思想略论》(1957)《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1960)《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1961年)《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1962)《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63)。这些文章后结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出版。这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在《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批示  相似文献   

2.
正一佛教传入中国之初,为了便于理解,讲说者(以东晋竺法雅为代表)往往"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竺法雅传》)也就是用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来诠释佛教般若学,是谓"格义"。尽管这种诠释方式并不准确,因此至南北朝时期逐渐消失,但却是当时佛教融入中国最方便的捷径。  相似文献   

3.
孙英刚,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获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教授。长期从事中古史和佛教史的研究,先后出版《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一版;2015年即将再版)和《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并与陈金华教授共同主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译有《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并围绕中古知识、信仰与政治世界以及佛教对中古社  相似文献   

4.
孙英刚 《世界宗教研究》2015,(2):43-52,205,53
史籍有关武则天在明堂设置"七宝"的政治和宗教意涵,被以前的历史和宗教研究所忽略。"七宝"(sapta ratna)作为佛教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身份标志,从政治术语、仪式、君主头衔、建筑空间上显示了佛教王权观对中国中古政治的影响。而从整个佛教在亚洲大陆的兴起与传播来看,用"七宝"标志和宣扬佛教君主身份的传统,也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中国中古时代,不论是作为帝国中心的长安、洛阳、邺城,还是位居西北边陲的敦煌,转轮王七宝的图像都广泛存在。这些坚实的图像证据,证明转轮王观念曾经在中国中古时代,在政治起伏、社会生活和思想变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讲,武则天利用佛教宣扬自己的统治合法性,不但在中古史脉络中不特殊,而且也仅仅是当时佛教世界普遍使用转轮王来解释王权这一潮流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5.
《维摩诘经》是印度大乘佛教运动初期出现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佛教思想诠释活动中依据的一部重要哲学经典。该经梵本近由日本学者发现并初步整理发表,使得我们关于中古佛教思想史的研究获得了新的宝贵的文献依据。本文选取该经中《入不二法门品》,先据梵  相似文献   

6.
正《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作者于薇,文物出版社,2018年)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专题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顶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神圣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与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清凉传》的修纂史与佛教在五台山的传衍一直相伴随。基于佛教"汉化"的心态,以及真实的历史情境,《清凉传》运用了以"借重凭依"为特色的论证阐述策略,在论述背后,我们得以窥见中古时期五台山从"紫府"到"文殊道场"的历史转变过程,以及其时的佛教圣山观念。主要观念有二:其一是护佑皇家的德运之山;其二是咫尺神州的佛土圣境。《清凉传》在一定程度上是"帝王将相"的佛教史,其论述方式与传统史书"求其实"的精神略有不同,但还是较好地体现了五台山思想文化之特色,展示了五台山佛教独特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1)
正明末时期,理学仍然作为官方的主流思想,基于现实的弘法需要,基于佛教圆融的特质,明末佛教吸收儒家精神,对儒家《论语》、《孟子》、《中庸》等大量经典进行诠释,并对宋明理学"格物致知"、"心统性情"、"致良知"等重要观念进行评介和论述。其中对《大学》也表现出极大关注,并以佛教精神诠释《大学》的内涵。本文拟以明末憨山德清与蕅益智旭两大高僧对《大学》的注释和诠解为例,具体、明晰地反映出明末佛教"以佛解儒",进而  相似文献   

9.
舍身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理念,也是实践法门。从原始佛教到大乘佛教,舍身思想一直广泛地存在于佛教的思想脉络中。舍身本生是舍身思想的集中体现。《大方便佛报恩经》中的四则舍身本生是为解释"孝"的问题而说,以孝行来解释舍身之行,再扩展到慈爱,将佛教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结合起来。但佛教伦理不停留于孝慈,而是重新构建社会认知,而且以孝慈为基础进一步推演佛教伦理。在佛教伦理改造世俗伦理的同时,世俗伦理也成为了佛教伦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中国佛教寺庙经济现象是佛教组织形式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始佛教时期,佛教僧团将得道解脱作为唯一目标,将物质生活要求降到最简最低的状态。据《阿含经》及《僧祇律》等记载,僧人行止依照的"四依法"——粪扫衣、乞食、树下坐、陈弃药,可见当时佛教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6,(11)
正众所周知,佛教大约六世纪初传入日本,即"公元522年,司马达等东渡来日,崇奉佛教;公元538年,百济圣明王送佛像、经论来日"为滥觞(参考东京学艺大学日本研究史编《日本史年表》)。当时,中国为南北朝时代,处于佛教发展的兴盛时期。六世纪末,即公元589年隋王朝统一了中国。其后,公元618年唐王朝宣告成立。当时,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鼎立的时代,公  相似文献   

12.
《圆觉经》是唐宋以来比较流行的一部佛教经典。明清时期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王岱舆在其著作《正教真诠》中对《圆觉经》中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苏非主义对"神智"的论述与《圆觉经》对"圆觉清净心"的论述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人本来先天具有正确的认识,只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为各种欲望所遮蔽。王岱舆批判《圆觉经》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当时在伊斯兰教中出现的苏非"神智论"思想。当时中国出现的"神智论"思想在汉语语境中表述其思想时所用的术语与《圆觉经》中的有关内容相似。王岱舆还阅读了《五灯会元》和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讽佛排佛的著作。文中通过对王岱舆著作中所引用的一些佛教资料,目的是为了梳理、勾勒王岱舆的具体阅读范围。  相似文献   

13.
吐鲁番出土随葬衣物疏所见五道大神具有佛教色彩,学界对此多有讨论,但未对《增一阿含经》的相关文本作全面细致考察。部派佛教时期经典《增一阿含经》所见五道大神明显属于“外道”,同时也呈现出积极向佛教靠拢的形象特征,这成为五道大神此后被纳入佛教系统的逻辑起点。大乘佛教时期经典《普曜经》所载五道大神,则完成了从外道神灵到佛教护法菩萨的身份转变,继而以佛教形象传入中国。这一个案折射出佛教诸神起源的历史逻辑与佛教信仰体系扩大化的早期发展历程,甚至对探究东西文化交流、佛教中国化也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帅 《法音》2019,(8):14-17
正佛教和谢灵运诗文创作的关系一直是中古文学研究的热点。1958年,美国汉学家马瑞志(Richard Mather)便提出了"山水佛教"的提法,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山水诗兴起的佛教背景。在此基础上,1976年,日本学者志村良治先生则从谢灵运与庐山慧远僧团的关系出发,较为具体地论述了谢氏山水诗中大乘佛教的思想基础。中国学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亦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思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经学史上的“郑王之争”进行了研究和辨析,认为这一公案既反映出郑玄和王肃儒学思想的差异,也反映出他们对当时政治变革态度的不同,折射出在魏晋禅代的变局中儒学的自我调适和对政治的回应。同时本文还指出,王肃撰辑《孔子家语》的态度和其思想里所体现出的对传统儒学进行自觉改造的变通精神,同样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净土宗是中国汉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以"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为目标的净土法门,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汉传佛教修行实践的一大特色。《高僧传》《续高僧传》中记录了大量晋唐时期净土行者的念佛事迹,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些叙事情节中包含的主人翁的生死态度和念佛的自我疗治之用。通过这些具有共性特征的叙事情节,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佛教传入早期净土僧人的生命状态及修行面貌,更可以发现弥陀信仰及念佛实践在早期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疗治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6,(2)
正清末民初以来,在杨仁山、寄禅、圆瑛、太虚、弘一、虚云、谛闲、欧阳竟无、印顺、赵朴初等高僧大德的努力下,衰微到极的中国汉传佛教展现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革新中国佛教文化传统中的积弊,一方面重新确立中国佛教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试图发扬中国佛教精神来救治西方文明泛滥所造成的世界性灾难。他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的划时代理念,成为两岸三地佛教在不同阶段实现现代转型的一面旗帜,影响持续至今。本期邓莉雅著《从判教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一文,以"判教"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太虚大师"人生佛教"思想产生的因缘、  相似文献   

18.
正从早期"昙曜五窟"的印度服饰为主,到中晚期的南朝士大夫"褒衣博带"式服饰,云冈石窟佛教造像服饰的演变,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也反映了当时佛教造像艺术中国化的过程。一云冈石窟是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从北魏文成帝(440-456)复兴佛教开始,到北魏正光年间(520-525)止,开凿时间历经近70年之久。云冈石窟艺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饰精美,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觉多法师的《赴日元使:一山一宁禅师及其禅法》(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12月版,收入《弘法文库》)博士论文,是她在北京念书三年的辛勤成果。此书对元代汉地佛教普陀山僧一山一宁禅师的生平事迹与历史贡献给予深入探讨,是近年来我国在中日佛教关系研究成果中的优秀之作。早在唐朝时,中国佛教就通过海路传至日本。当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称"求法使",他们来华后努力全面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经他们回国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输人到东瀛地区,在日本生根、开花,并最终形成具  相似文献   

20.
正传入中国之初,盂兰盆会只是寺院的节日,内容是"斋僧众",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教文化,这样的中国化转变,是佛教中国化历程的折射。一"盂兰盆会"是汉语系佛教地区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盂兰"是梵音,义为"倒悬";"盆"是华言,指供僧的器皿。(唐·宗密:《盂兰盆经疏》)盂兰盆会是根据西晋时期竺法护译出的《佛说盂兰盆经》而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