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在西夏和党项民族文化中占据文化主体地位,它在党项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交流与认同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汉传佛教促进了党项民族对汉文化的引进与学习,以及西夏政权的巩固;西夏佛教融合汉藏显密,既是西夏政权和党项民族文化创新的代表,也是党项民族文化和政治自觉的体现;西夏佛教的“融合”特性与党项民族对汉文化及汉传佛教的认同密切相关,以西夏佛教为中心的文化认同是党项民族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汉藏佛教的沟通对于当今佛教界、佛学界以及广大的寺院丛林都是非常需要、非常有益的。大乘佛教两大语系的相互交流,可以使整体的大乘佛教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弘扬,这将有力地促进佛教的发扬光大。在汉藏佛教的沟通方面,已经有人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比如吕先生等支那内...  相似文献   

3.
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年来,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讨论中,如何看待“传统”,成为不同观点之间争论的焦点。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什么作为判断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论根据和现实价值标准?论者之间见仁见智,分歧甚大。与此紧密联系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化体系的今天,如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怎样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营养,并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创造性地形成具有新的时代精神的民族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有现实担当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4.
《法音》2015,(10)
<正>汉藏文化交流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多元关系及其变迁的总和。汉藏文化交流的发端,源于唐朝与吐蕃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然而,汉藏文化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当受到来自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的时候,不断的调整完善自我,吸收和融合相异的文化,最终达到自身文化与相异文化之间的平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汉藏文化  相似文献   

5.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徒心往神驰的圣地。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在此平分秋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文化。这是我国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光辉结晶,在我国佛教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西蜂窝寺是甘肃境内最早的佛寺之一,至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印度小乘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诸教派均在该寺留下印迹,并交相融汇。寺内高僧辈出,其中不乏彪炳青史的爱国高僧。西蜂窝寺承载着汉藏民族友好交流佛教文化的共同历史记忆,树立了汉藏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释空性 《法音》2022,(7):73-75
<正>崇俭戒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凭借勤俭节约的精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同时也把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代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佛教自传入中国至今,佛教中的很多教理教义和传统文化相契合,并且不断相互吸收、相互融合。本文从佛教“惜福净心”的教理教义出发,对崇俭戒奢思想提出两点思考:一、“素”以养身;二、“净”以修心。从我做起,从心做起,积极响应崇俭戒奢的倡议,为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弘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的又一个战略目标。族际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作为中华民族一部分的穆斯林民族与非穆斯林民族的关系是我国整个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笔者以为,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有着多元文化的国家,各民族既认同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又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形成了在认同中容多样,在多样中求认同的格局。穆斯林民族在保持自己的独特信仰和文化的同时,也应与非穆斯林民族友好交往,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好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不但是现实社会的需要,而且也是伊斯兰教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10.
孙娟 《法音》2023,(9):35-39
沿河县蛮王洞藏文摩崖石刻,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县)新景乡牯牛盖桃山村左侧下的蛮王洞口右侧,洞下即是乌江龚滩。这块摩崖石刻被当地文物局定名为“无上金刚大曼荼罗”摩崖石刻,是目前贵州省内仅有的一块汉藏双语的藏传佛教摩崖石刻。对此摩崖石刻的文字和内容进行解读与研究,有助于佐证民国时期汉藏佛教交流的历程与成果,补充贵州佛教发展史中关于藏传佛教在贵州传播发展的内容,并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如今数字艺术高速发展,工业文明日渐丰裕,文化精神层面意义愈发凸显,推进文明相互交流,重视人文区域合作,成为新时代下创建开放包容的人文新局面的重要举措。历史遗址中蕴涵的宝贵文化资源成为现下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基础和宣传端口。有中华民族始祖之称的轩辕黄帝,其桥山之陵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神标识,是炎黄子孙的灵魂立根之本,对于国家、民族文化价值展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时代地位。黄帝陵风景名胜景区景观规划设计是桥山黄帝陵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设计研究可以为当前时代下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传统民族设计提供现实思考和关注。  相似文献   

12.
汉藏教理院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同兵 《法音》2001,(8):26-34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藏密教开始弘传内地,掀起民国密教热。汉传佛教界僧侣、居士负笈西行者数十百人,仅1937年后受蒙藏委员会资助留学康藏者即有54人,形成“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求法取经的运动”[1]。汉藏佛教交流成为近代中国佛教史上值得注目的一页。其中占有中心位置的无疑当为汉藏教理院。  汉藏教理院的产生、发展、鼎盛以至结束,无不与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乃至国际的政治、文化状况等外缘紧密相关,同时又有它自身发展的内在脉络。今且依此对其历史作一简述。一、建院因缘  1、佛教格局  中国汉传佛教自明清以来日趋衰颓,迄于民国…  相似文献   

13.
道教传播与少数民族贵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文化的认同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民族之间宗教文化的认同、就不能形成稳定的民族统一体。中国之所以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中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宗教文化的认同是分不开的。本文通过分析道教对拓跋贵族、女真贵族和蒙古贵族的影响,阐明这一历史过程,有助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2月7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应邀赴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为学僧们作了题为《历史铸就认同梦想指引未来》的讲座。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他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生动深入地阐释了中国佛教应建立的"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的祖国""认同伟大的中华民族""认同伟大的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提炼总结出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的两大"选择性接受"——在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大乘佛教,在大乘空、有、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如来藏思想。本文认为,这两大"选择性接受"本身,离不开汉唐经学丰厚的文化土壤。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与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之间,内在良知的德性诉求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不仅透显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意义,而且诠释着文明互鉴、多元通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是长期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贡献,佛教才能从一个地方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进而发展成为世界宗教;当代世界佛教才能具有这样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貌;我们今天才能对佛教历史文化具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加强研究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保存、弘扬和丰富,有利于树立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为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随着佛教的传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也随之互相交融与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佛教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佛教历史渊源和传播途径、分析其现状并展望未来,力求更好地推进亚洲地区佛教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以期为亚洲各地区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11)
正一、韩中日佛教的交融和相互理解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至中国,接着流传到韩国和日本。佛教流传到三国,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类自觉本性卓越,超脱已往依赖土著信仰的精神世界,形成了现实的苦乐并不是"绝对者"给予的,而是自身所作所为的结果的宗教价值观。如此教法对自我存在和行动带来深入敏锐的洞察。佛教信仰反映各国独有的本土特性,各自开启芬芳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克服单纯的古代文化的界限,佛教形成了有体系的思想理论。韩中日  相似文献   

19.
正妈祖文化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和包容是一定历史时期宗教信仰自我调整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吸纳佛教中积极因子弘扬妈祖文化,仍然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妈祖文化与佛教长期共存、相互包容、关系甚密。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佛教对妈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妈祖因"佛助"而诞。佛教关于妈祖降诞的传说多与观音相助有关。由于观音在中国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观音帮助妈祖降诞的传说的普及面也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油画的百年发展历程,众多文化自觉的精英们秉持民族文化进步的大义与自信,就这一外来画种和本土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多种层面的探索与尝试,自觉践行着我们的文化强国之梦。这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源自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源自对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担当,是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