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美术院校中的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多以培养艺术文化产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为目标,如艺术展览策划、艺术品投资、拍卖行或画廊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基于专业性质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针对这类人才必须重视和加强其实践能力的培养。文章以湖北美术学院美术学系艺术管理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内实践课程为例,对课内实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面临的教学挑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厐壔(曾用名庞涛), 1934年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艺术先行者庞薰琹、丘堤之女。自幼习画,曾就读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油画系教授直至退休,是我国新时期较早进行绘画形式探索和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文章就其抽象艺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青铜的启示"系列从创作背景、探索过程、形式语言等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近现代的文化中,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关于"美术"与"艺术"的词汇在使用上一直是含混的,特别是在汉语中"美术"是个外来词汇,一开始就与"艺术"含混使用。然而考察"美术"与"艺术"的渊源、分析"美术"与"艺术"的文字结构可以发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美术"看成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或视觉艺术,事实上,"美术"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美术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活动;而艺术则是把这种审美活动具体化、专业化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美与时代》顾问、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王朝闻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1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王朝闻先生1909年4月18日生于四川省合江县,在成都、杭州求学期间投身革命文艺活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等部门工作。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教务长,《美术》杂志主编、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等。王朝闻先…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院式的美术教育,是从明治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是明治9年创办的工部美术学校、明治13年幸野梅岭建议创立的京都府画学校。而最具现代大学建制和规模的是明治22年冈仓天心等人创办的东京艺术大学。130多年来,日本美术大学在学科建设、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走过了由纯粹西洋到东西结合的道路,建立起多层次、多学科、立体多元的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出了各个层次的美术人才活跃于世界艺术领域,不仅在世界绘画、雕塑、摄影、电影、陶瓷艺术、工业设计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且为在日本普及美术——艺术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安德森教授面向美术教育,提出了"为生活而艺术"的教育观念,支持其本身属于一种全面性综合性的美术教育理论,在原本以学科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基础上,加入了许多新兴科技和视觉文化等内容,强调将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作为教学中心,配合主题式教学,以美术教学为依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本文结合"为生活而艺术"教育观念产生的背景及思想理念,就其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正师界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书画研究》主编,北京汉方美术馆执行馆长,河南省中原文化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北京宋唐画院常务副院长,崆峒山水书画院院长。河南大学美术系毕业,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精神"专题班、中国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等。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展览并获奖,多幅作品及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内各类美术刊物,并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相似文献   

8.
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喜爱八怪艺术?"扬州八怪"艺术如何融入高中美术课堂?采用何种方式介绍给学生?如何与现有的美术教材内容相互融合?在构思探索了很多种方法之后,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开展"扬州八怪"艺术鉴赏、美术社团、书画比赛等活动,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也可以是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扬州八怪"艺术的风格特点和精神内涵,对美术产生兴趣,由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从鲁迅"拿来主义"和对民族艺术的自信和高扬到对美术现实性和民族性的重视尤其对民间艺术的珍视来阐述先生的美术思想。鲁迅先生在书籍装帧艺术实践上,借鉴西方艺术并融合自己的民族艺术,创造出体现时代感和民族性的艺术。把先生对民族艺术的继承与弘扬有机渗透到相关的美术教学中,对传承鲁迅美术思想、增强民族精神认同和文化自信在当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改革政策实施以来,国家以鼓励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项学科的教育为目标,启动我国大学生教育的新里程。大学公共美术教育既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课程,更是培养大学生美术艺术修养、了解丰富精彩的美术文化和美术知识、提高审美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的意义并指出大学公共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突破"小众"惠及大学生的公共美术教育开展的重要意义,最后对实现大学公共美术教育突破"小众"惠及全体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刘迅教授来我所讲座2017年12月21日下午,美国新泽西公立罗格斯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迅先生在四川大学文科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158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诗·书·琴·园——晚清南阳道教宫观主导践行的文人艺术、地方精英文化与政治行动"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长江学者、我所所长盖建民教授主持,我所周冶副所长、张钦教授、张崇富教授、欧福克副研究员、朱展炎副研  相似文献   

12.
"85新潮美术"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中国的一次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艺术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勃兴的局面。"85新潮美术"运动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反思以及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目前学术界仍然有着诸多争论,为此,将从人的问题和艺术主体的复归这两条路线来论述个人所理解的"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时至今日,"85新潮美术"运动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建友,1947年6月生,河南省登封市人。1977年进修于浙江美术学院,1983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7年毕业于中州大学美术系。曾为河南省演出公司经理、河南省雕塑书画院院长、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国画院院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客座教授。1989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美术开  相似文献   

14.
将地域性美术资源引入大学艺术教育作为美术课程资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实践价值。四川地区由于独特而丰富的地域性特征,造就了丰富又具典型性的地域性美术资源,但川内各大高校对于四川地域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还处于初步阶段,基本上没有深入有效的引入、转化与实施的路径与策略。文章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将四川地域性美术资源引入川内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5.
素描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通常视为造型艺术的基本功.在高中阶段老师注重传授"功夫",教授技法多,教授造型观念、审美意识少.进了大学因为专业的不同对造型能力要求不一样,特别是计算机设计软件的应用,明暗、线条等素描造型的诸因素似乎不怎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16.
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他公共课程都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鉴赏能力是高等院校学生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艺术公共课已基本普及。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在《江苏省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的指导下,美术类课程的教学团队教师根据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共同研讨出适合高职特别是适合本校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思路。并结合目前美育、思政课程教育热点,实现了思政目标在"美术鉴赏"课程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4,(5):206-211
尽管可以在国家层面或级别的意义上讨论美术的发展战略,但这种做法的根据,在于"国家美术"所具有的特定含义,即对于政治导向的要求。这种导向本身是一种政治文化,但它并不与艺术自身的自由意识和审美形态相矛盾。国家美术与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体现为如何使美术的繁荣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构成部分。对于这些问题,本章的分析讨论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国家美术"的特性、政治导向及其文化形态、以及文化建设的相应问题,并由此指出,艺术"发展"的真实含义是随着时代变化的,而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国家美术"的导向作用往往体现为将国家意愿转换为美术活动中的民族情结。  相似文献   

18.
在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历史背景下,出于更加深广地发扬本土美术,研究西方艺术的需要,上海涌现了大量研究艺术的组织即美术社团。上海美专作为当时新美术教育的新兴之地,为许多美术社团的成立与发展提供了思想和人员基础,不仅上海美专的教学人员和社团人员是互动的,其学术思想和美术思潮也是互相影响的。民国时期影响力较大,具有代表性的美术社团"天马会"正是由上海美专的教务人员成立的,所以文章以"天马会"美术社团为例,通过分析其成立背景和主要的美术活动等,来探讨上海美专与民国时期美术社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画家简介:王宝强,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宝鸡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先后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0至199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1999年公派赴日本研修美术理论和日本绘画。多年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理论和中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30年中,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新时期出现了诸如"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玩世现实"、"状态现实"等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统一被称作"社会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以来国外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现实主义美术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概括,结合一批主流艺术家的作品分析这一时期现实美术的发展特点与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