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清元年(547)四月,皇太子萧纲(503-551)作《马宝颂》献给梁武帝。李延寿《南史》作"《宝马颂》"。"宝马"、"马宝"看似只是词序颠倒,但其背后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传统实则迥异。前者可在中国传统天人感应、五德终始学说中得到解释,后者却是佛教理想统治者转轮王(Cakravartin)的符号和礼器,反映的是佛教的王权理念。萧纲的《马宝颂》是一篇极为重要的反映当时思想、信仰与政治关系的文本,有助于揭开萧梁时期政治史的许多内在逻辑和历史脉络,更是南朝时期佛教理念渗入政治修辞和文学写作的经典案例。中古时期佛教流传中国,既是宗教信仰的输入输出,也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击与融合。大量相关的术语和理念,也在中古时期的书写中出现。《马宝颂》这类文本,是第一手的史料,反映的是当时政治思想和政治宣传的实态。  相似文献   

2.
释悟凡 《法音》2021,(4):18-20
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的前提下,我国宗教的发展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是党的宗教政策在管理与落实中的具体体现。佛教中国化是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的一部分。佛教中国化是坚持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正信正行、清净庄严的佛教本色,是在适应时代进步的过程中全面加强和创新佛教自身建设,持续推动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不断增强佛教界坚持中国化方向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佛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所趋。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产生于南朝齐代.宗白华在<美学散步>当中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可作为六朝时期文艺状况的概括,即"魏晋时期是一个人之觉醒与文之自觉的时代".这句话说明魏晋时期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艺术在此时开始独立于人伦、  相似文献   

4.
屈丽蕊 《法音》2023,(5):42-48
寺院是佛教僧团居住、修道、弘法的场所,也是僧团活动的基地。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批寺院在各地兴建起来,成为佛教兴盛的体现与标志。北朝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记载当时洛阳城郊佛寺之盛,“京城表里,凡一千余寺”。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也体现了南朝佛教的发展盛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众多寺院形成大大小小的经济实体和文化中心,并发挥了广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围绕《印度之佛教》争论的具体问题集中在印度佛教史的分期、人间佛教等方面,与王恩洋先生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对"空、有两宗何为了义"的不同看法。这场争论集中反映出争论各方对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态度和看法,影响了之后人间佛教的理论发展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理净 《中国宗教》2022,(2):48-49
《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菩萨所造,现今流行的版本为南朝梁代真谛译。这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理论,为发起大乘信根而作的一部大乘佛法概要的论书。《大乘起信论》是中国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大乘佛教思想的建立有很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各大宗派的思想发展,而且影响了中国佛教整体思想体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正任继愈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6年,任继愈先生发表《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此后又连续发表《禅宗哲学思想略论》(1957)《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1960)《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1961年)《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1962)《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63)。这些文章后结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出版。这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在《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批示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9.
郭储 《法音》2023,(9):46-52
<正>《释迦谱》是中国僧人撰写的首部释迦牟尼传记。作为杰出僧人、佛教史学家僧祐存世的三部著作之一,其无疑能反映僧祐的佛教思想与态度,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产物。《释迦谱》收录的阿育王相关内容,正是东晋南朝阿育王经典与文化流行下的结果。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僧祐对时代思潮的观照与把握,也能窥见阿育王文化在当时的兴盛面貌。  相似文献   

10.
释明贤 《法音》2020,(1):71-74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国基永固,也是数千年来中国化佛教永恒不变的祝祷。十九届四中全会向世界人民展示,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1]中国佛教协会发布《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号召全体佛教界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佛教思想体系、制度体系、教育体系和佛教文化,不断提高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广度与深度。[2]而佛教教义从各个维度上自觉趋向于新时代进中国化的努力,必将以其"中国之义"奋力书写出"中国之治"的佛教答卷。  相似文献   

11.
东晋南朝时期比丘尼初登佛教历史舞台,这一群体与比丘僧人共同推动佛教在东晋南朝的传播弘扬。佛教超脱出俗、远离尘世的主旨并未使她们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主动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此时比丘尼的时代特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丘尼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尼僧高行者以其卓越的才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女性特有的贡献。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内部推行的限制较少的比丘尼戒律、当时各个政权对佛教的扶持政策、佛教相对超世俗的独立精神等使得比丘尼能够获得从事自主性社会活动的支持。同时,比丘尼自主性社会活动的记录也应与《比丘尼传》作者释宝唱有意弘法的撰写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12.
《肇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肇论》既代表了僧肇本人的理论思辨水平,也是当时中国佛教理论发展的高峰,对后世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本文从《肇论》的真伪、《肇论》思想研究和《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等三方面综述了二十世纪以来的《肇论》研究成果,以便为以后的《肇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宗教文学是常被人们忽视的领域,即便是人们常议论的佛教、道教与文学艺术关系这类话题,也仅停留在中国某小说与佛道某故事有渊源关系,某文学作品有佛道的出世思想等线性的表层分析上,并未把佛教或道教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更未有较成熟的佛教或道教文学史出现。自本世纪初林传甲,黄人编著中国文学史以来,中国人写的各类文学史著作不下五百部,而宗教、僧侣文学的专书、专史,仅有建国前张仕章《中国古代宗教诗歌集》(1926年上海广学会出版)、张长弓《中国僧伽之诗生活》(1933年作者本人出版)等  相似文献   

14.
浙江新昌大佛寺石弥勒像和它同时诞生、至今遗迹尚存的千佛岩造像为中国南北朝时期江南重要龛像遗迹,是中国早期石窟像在南方仅存的遗迹、江南早期巨型石窟造像的代表作,历史文物价值可与闻名中外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媲美。是佛教中国化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存,也是新昌佛教中国化发祥地的实物证据。其工程浩大,工艺精湛,震惊当世。南朝时期文学评论家刘勰撰写的《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记》称其为不世之宝,无等之业。僧祐造像、刘勰撰碑,至今成为新昌大佛寺双璧。  相似文献   

15.
黄丽娇 《法音》2022,(8):70-76
<正>中国佛教协会在《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9-2023)》中指出:“今天,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不是已经完成的历史,而是当前和今后我国佛教传承发展的时代大势与前进方向,是一个伴随着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如何汲取我国古代佛教中国化的宝贵经验,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使佛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摆在全国佛教界面前的重大时代课题。”[1]宗教中国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  相似文献   

16.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老子》、《庄子》等道家(教)文化典籍中“清净无为”的人生哲理及“赏善罚恶,善恶报应”等道德观念,是古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思想源头。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其社会功能也就趋向劝善化俗之道,即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相似文献   

17.
正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其实很难考定,异说颇多,比较通行的说法是约在公元前后的两汉。从南北朝始,中国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佛教遍布全国,出家和在家佛教徒陡然增加。杜牧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说南朝佛教的兴旺。实则,杜牧作诗是为了讲究韵律美,他把实际寺庙的数量显然说少了。《南史循吏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条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  相似文献   

18.
钱穆先生的诗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包含论诗歌的起源、《诗经》的作者;论古代诗歌的政治性和文学性;论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雅俗问题;论诗贵性情、重品格、崇意境;论纯文学中诗歌(《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的独立价值。钱先生毕生护持和弘扬中国历史文化,治学主张融贯会通,求真求实,其心志与学术方法体现于诗学理论,儒家的道德伦理和政治观念是钱先生诗论的思想核心。钱先生的真知灼见,为新世纪中国文化和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提供教益。  相似文献   

19.
池田大作"人间论"对话思想是具有当代日本新佛教特色的文明间对话理论。此理论的提出与其大乘佛教《法华经》信仰、日本传统佛教日莲思想、创价学会的"创价"精神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可以说,大乘佛教的法华理念为"池田对话"提供了佛理根基,日莲佛教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为其提供了行动依据,创价学会以"人"为本的"创价"精神是其不断拓展对话的直接动因。"池田对话"的开展让创价学会作为现代佛教团体更具开放精神,池田大作提出的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教与社会融合发展的"人间论"现代佛学对话理论,亦具有深入探讨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书中展现了作者刘勰在宗经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观念与主张。《通变》篇以"有方之体"与"无方之数"为探讨中心,展开对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创新之间辩证关系的讨论。刘勰肯定文学随时代而发展,同时又对所处时代翻浅讹新的不良文风表示不满。为了矫正文坛风气,刘勰主张在创作中注重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有内容、有力量的创作风格对抗柔靡无物的创作倾向,使文学能够不断地发展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