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历(1632-1718),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江苏常熟人,是清代天主教中国籍的神父。吴渔山神父早年学诗画,精山水画,是著名的书画家。1675年前后加入天主教,圣名西满。1681年,随耶稣会士柏应理至澳门,翌年进耶稣会,攻读拉丁文、哲学和神学,越七年而归。1688年,在南京由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祝圣为神父。他是由中国籍主教授以神品的最早的三位中国籍神父之一。圣神父后,被派遣在上海嘉定一带传教,长达30年,卒于上海,葬大南门外天主教坟地。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及《墨井画跋》等。  相似文献   

2.
王教佺 《天风》2018,(9):49-52
2.与基督教思想的相遇吴渔山是江苏常熟人,常熟城是孔子的门生言子的故乡,虞山麓有言子墓,城内有子游巷,内有言公井,据说井水墨黑(渔山自号墨井道人即由此而来),早年的吴渔山生活、交游也一直以此地为中心。据陈垣先生考,此地明代旧有一座天主教堂,取名归全堂;到了清初乾隆间,名为井福堂。吴渔山的家正是井福堂的西邻~1。吴渔山教名"SimonXavier""自幼领洗""曾两度结婚,五十一岁入耶稣会,五十七岁晋铎"~2。吴渔山虽然自幼领洗,但在41岁前一度与教会疏远,未尝与教中人有往来;而在44岁前.  相似文献   

3.
包兆会 《天风》2014,(7):42-43
<正>吴历(1631-1718)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名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为"清初六家"之一。幼学画,稍长学琴。早年多与西人牧师、神父往来。1680年,决意随柏应理神父赴罗马觐见教皇,原欲经澳门乘荷兰船赴欧洲,已至澳门,却未能成行,遂留居澳  相似文献   

4.
《馀墨偶谈》是清孙(丹五)所编,初集八卷,续集八卷。蒋寅《清诗话考》中的"清诗话见存书目"将其列于"诗说"类,并列有"同治12年双峰书屋刊本、小醉经阁丛刻本、光绪7年刊本、民国2年上海中华艺文社刊本、民国6年上海交通图书馆排印本、民国6年上海振民编辑社排印本、《香艳丛书》第5集本(1卷,题作《馀墨偶谈节录》)"诸种版本。但在对《馀墨偶谈》多种版本进行实际调查后发现,其实还有早于《清诗话考》诸版本的同治十年本(初集),再通过校勘的方法,对所见到的各版本进行源流考察,证明了所谓的王先谦序是托名伪作以及振民本是中华艺文社本的再版版本。  相似文献   

5.
清朝初期,有六大画家,吴渔山是其中之一。毕泷《虚斋名画录》称赞他说:“本朝画格称第一。……晚年从澳中归,历尽奇绝之观,笔底愈见苍古,能得古人神髓。”他的山水画,受西画影响,尤以讲究明暗远近著称。吴渔山,名历,家名启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江苏常熟人,世居子游巷,是明朝都御史吴文恪(《明史》卷158有传)的第七代孙,父士杰,逝于崇祯初,母王氏卒于康熙元年。兄弟三人,渔山最小。他幼年开始学画,先拜著名画家王鉴学山水画,后又从师名画家王时敏,临摹宋元名迹,称虞山  相似文献   

6.
<正>《汉语基督教珍稀文献丛刊》第一辑(十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7月出版,丛刊主编:陶飞亚,本辑执行主编:肖清和。第一册《治历疏稿初集》;第二册《治历疏稿初集》、《治历疏稿二集》、《治历疏稿三集》;第三册《函牍举隅》;第四册《函牍举隅》、《函牍举隅碎锦注释》;第五册《函牍举隅碎锦注释》;第六册《书契便蒙》、《契券彚式》、《圣教  相似文献   

7.
王教佺 《天风》2018,(8):40-42
吴渔山(1632-1718)本名启历,又称吴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他43岁时成为天主教传道员,是清初较早信奉天主教的士人画家。吴渔山不仅信仰上敬虔勤勉,他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风度亦儒雅拔群,与当时许多文人在文字狱之下趋炎附势之态大相殊异。  相似文献   

8.
《中国天主教》2009,(4):10-14
编者按:为了善度“司铎年”,我们选登了《教宗本笃十六世于圣卫雅逝世150周年宣布司铎年致司铎信函》和《中国天主教教区管理制度》中的《教区司铎生活》两部分文章,供神父们阅读和学习。  相似文献   

9.
为贯穿领会教会“司铎信函”的精神实质,根据教会的相关规定,让教区的神父和修女过上一爪.渝快而有意义的司铎年,进一步认清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宜宾教区神父、修女共16人于2009年10月13日至16目在主教府对《今日司铎》、《司铎信函》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徐晓鸿 《天风》2010,(10):42-44
<正>吴历约有十年在上海牧会,方豪先生认为:"所谓在上海十年者,以上海为根据地,有时亦偶往嘉定、常熟或苏州等处。"嘉定旧称疁城,也是渔山经常工作的地方,费赖之(AloysiusPfister,1833-1891)所作的《吴历神甫传略》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天主教的贤哲徐光启最早接触天学(天主教)是在1595年他三十四岁时。当时他在广东韶州教书,偶值馀暇,信步至城西天主堂,“瞻仰天主像设,盖从欧罗巴海舶来也”(徐光启:《跋〈二十五言〉》)。他与韶州天主堂司铎郭居静(L,Cattaneo,1560-1640)语,“颇惬恰”(李问渔:《徐文定公行实》)。这是徐公与西方科学、文化接触的开始。1600年,他在“留都”南京与耶稣会利玛窦司铎晤谈,“以为此海内博物通达君子”(徐光启:同上);前此,徐公曾见过利氏重绘、由应天(今南京)巡抚赵可怀和南都(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重刻于苏州、南京  相似文献   

12.
1999年商务印书馆第一次出版了《圣教论》汉译本(乔荼波陀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巫白慧教授由梵文译成汉文)。2000年,该馆又将其列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之一,再版发行。《圣教论》是印度正统六派哲学之一—“吠檀多”学派的根本经典。吠檀多哲学从七世纪发展到近现代,已成为印度哲学流派中的主流哲学。它不仅在印度知识分子中,而且在印度普通人中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性和精神性的影响。吠檀多哲学对中国人来说似较陌生,而对它的根本经典《圣教论》更不甚熟悉.。现在,《圣教论》汉译本的再版,对当代印度主流哲学——“吠檀多”进行介…  相似文献   

13.
《圣教日课》俗称"经本子",最早在1602年由耶稣会士龙华民编译而成,1665年南怀仁和利类思又进行了修订,后来尽管由于历史环境和地方教会的需要,也曾进行过些微的修订,但基本上都还是保留了1665年"定本"的风貌。《圣教日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悔罪经、天主经、圣母经、信经等;第二部分则由23篇祈祷文组成。《圣教日课》是天主教友祈祷的主要手册,即使在梵二会议后受礼仪改革影响,在一些地方教会中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广元是全国天主教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据记载,圣教传入此地区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而今,城乡教友成千上万。略忆十年动乱期间,在圣教上空乌云密布的漫漫长夜里,我们感到多么痛苦啊!但是,一九八○年六月,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代表会议精神犹如一声惊雷,划  相似文献   

15.
【天亚社·东京讯】日本天主教主教团指出,该团一千七百六十一名司铎的平均年龄是六十岁。主教团社会传播处说,今年七月,连同正在外国进修的司铎在内,该国有九百七十九名日本司铎,七百八十二名外国传教士,两者的平均年龄分别是五十八和六十三岁。约有半数神职人员年满六十,四百卅六人已届古稀,四百廿八人六十余岁,年逾五十的有三百一十人,四十余岁的有二百六十五人。外国司铎来自卅五个国家,当中约六成来自五个西方国家——一百廿六人来自美国、一百一十六人来自西班牙、一百一十二人来自意大利、五十八人来自法国及五十人来自加…  相似文献   

16.
人们都知道,逊尼派所奉行的有六部著名而标准的的圣训集,前五部的正确性是公认的,对第六部曾有不同的主张,有部分人主张是伊玛目.马立克的《穆宛塔》,有部分人主张是达雷米的《圣训集》,但是多数人主张是伊本.马哲的《圣训集》,后来以此主张肯定了伊本.马哲的《圣训集》为第六位,《穆宛塔》被列为第七位,《达雷米圣训集》被列为第八位。伊玛目.达雷米及其著述达雷米(797-869,全名阿卜杜.拉赫曼.本.法得勒.台密米.达雷  相似文献   

17.
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为普世教会注入了新的精神,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教会又迎来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藉着圣神的德能与启迪,她重新扬起了传教的风帆,破浪前行。梵二的《司铎职务与生活法令》特别使我们明确了司铎的身份,也同时指明了司铎使命与责任。正如每位基督徒的身份建基于天主圣三。  相似文献   

18.
苏尔金是清代以信教著称的苏努家族中的重要人物,早年间曾涉猎儒、佛、道三家,康熙四十六年首次接触天主教,于康熙六十年领洗入教,此后获罪遭羁押,直至雍正五年去世,始终坚持天主教信仰。所著《圣教真实凭据》与《圣教真实利益》,主旨在于说明天主教真实无欺、尽善尽美,从而推动其广泛传播,具有贴近实际、合儒辟佛的特点。作为现存为数不多的宗室天主教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室教徒的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10,(9):44-46
吴历天学诗之三:从载道到传道 康熙二十一年(1682),吴历在杭州正式加入耶稣会为修士,次年开始在苏常宁沪间传道,一度任苏州天主堂传教会长。康熙二十七年(1688),第一位华人主教罗文藻(1616-1691)在南京祝圣吴历、刘蕴德(1628-?)和万其渊(1635-1700)为司铎(神父)。吴历对罗文藻主教极为尊重,视为毕生的良师益友,康熙三十年(1691)春,罗主教在南京逝世,吴渔山写下了一首长诗《哭司教罗先生》,该诗最为感人的是作者对恩师真挚的感情,称颂了罗主教的人格魅力和过人品质。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20.
2005年5月18日,全国“一会一团”召集出访比利时、德国的主教神父和教友,相聚北京大兴,进行研讨交流,退省学习,本人有幸参与。经过一周的集体祈祷和分享,使我更加明确作为一名司铎所肩负的福传使命,是多么急迫和沉重。特别是在学习了梵:二文件和教延圣职部《基督诞生第三个千年的司铎》和听了神长们的讲道后,经过多日的研读和反省,更加重了我的责任感。现将我点滴的体会和感想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