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言方东美先生说;“真正的哲学家,精神上首先在宇宙立定脚跟,不沾染低层世界,然后他的精神层层超升、解放,直到精神世界的顶点,在那儿形成不朽的人格,再发出生命的光辉,这样才算是哲学家。”(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22页)从此看来,方先生的哲学精神可能是从《庄子》那里得到的。但是,关于庄子的知识论方面,他没有文章细致地探讨过。我认为从《庄子》可以找到中国知识论的一个典型。我想透过《庄子》,试探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知识的一种看法。为了方便起见,我从两方面研讨庄子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庄子对技术问题提出了个性化的理解,分析了技术的功能表现,认为技术伤害了人类本性,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和超技术方式来解决技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邱实 《美与时代》2013,(7):28-30
在《庄子》中诸多的寓言涉及到对技术的阐释,庄子将技术与"道"相结合是企图将人从纯粹的技术劳动中解脱出来,避免人的异化。无论是从"梓庆削木为"还是"庖丁解牛",抑或是其他涉及技术的寓言中,庄子都在推崇"技""道"合一的"通道之技",以实现心灵的复归本真、灵魂的自由与愉悦为最终目的来完成技术劳动。这种劳动已经不仅仅是人类的生存手段,而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相统一的审美享受。然而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生息,人类技术的发展革新早已让人咂舌,但是伴随技术的最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观点认为,作为道家代表人物的庄子对技术是持否定态度的,实则不然,庄子多次肯定了技术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只不过,庄子对技术的局限性也有着深刻的认知,因而容易给我们造成其忽视技术的印象。一方面,庄子认为技术对于人类是不可或缺的,强调技术之"用",人类的生存要依靠技术带来的实用性;另一方面,庄子对技术又保持着高度警觉,认为  相似文献   

5.
殷波 《管子学刊》2007,(1):72-75
在知识学、美学、伦理学分科的学术背景下解读庄子思想,庄子以“道”为指归,批判现实人生中的知识、伦理因素,追求与“道”相融通的境界,向自身、向固有存在结构复归,具有美学内涵。“天地大美”作为其唯一肯定的通达于“道”的中介,在于使世界以其本来面目自然呈现,具有“美”的本体意义,成为体现庄子思想美学内涵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6.
邵艳梅 《管子学刊》2014,(1):57-60,96
庄子之“技”不惟指技术、技能,尤指技艺,即操作活动与生命融合后所达致的审美的、自由的境界,是谓“道”、“技”合一,以“技”体“道”;庄子赞赏体“道”之技的同时对“道”、“技”相离现象表达了深切的忧思,并试图开显出超越之维。对于现代技术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天地万物和人本身的进行纯技术构造而导致的种种危机和危机的克服,庄子“道”、“技”合一技术论中蕴含的技艺美学智慧具有淑惠当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庄子人生哲学中的“命”与“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人生哲学是以其天道观和认识论为基础的。安之若命和与天为一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庄子认为人无力胜天,亦不能违命。苟子在《解蔽》篇批评庄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苟子对庄子的批判是公允而且切中要害的。“命”与“天”是理解庄子人生哲学的关键。“天”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上古时代以“天”为世界最高的有意志的主宰,与上帝同义,所以“天”当时为一个宗教范畴。“命”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说文》云:“命,使也,从口从令。”段玉裁解释为:“命者天之令也。”“天”与“命”在…  相似文献   

8.
在我看来,庄子就像禅宗,是不能说的,一说便错。不过,庄子的难讲,还不完全因为这个。  相似文献   

9.
林希逸的《庄子口义》堪称庄子学史上的名篇。他在疏释《庄子》文句时,时常运用佛教特别是禅宗的一些说法,以便将其含义清晰而明显地呈现出来。但他毕竟不是佛教徒,因此又不时以《庄子》的思想压制或者讥讪佛教。他的诠释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理解《庄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有个古代故事。一次,庄子带学生出游,恰逢有人在林中砍树,眼见成材的树被砍倒了,不成材的树却安然无恙,庄子立即说了一句:“成材而亡,此乃材之不幸”不料当晚住宿一家客店,店主人杀鸡时,在两只鸡中选了一只,将那只不会报晓的公鸡杀了,于是庄子又说了一句:“不成材而亡,此乃不材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一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庄子的主要资料。但是,《庄子》中,既有庄子的作品,也有庄子后学的作品,而主要思想却是庄子的。依据《庄子》来研究庄子的美学思想,同样,既有庄子的、也有他的后学的。所以,所谓庄子的美学思想,确切地说,应该是战国时期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本文谈到庄子,往往包括他的后学在内。  相似文献   

12.
郭象在庄学史上最早辨别《庄子》中之伪作,删定《庄子》文本。郭象删定《庄子》的依据在于"庄子之意"。郭象删定《庄子》的诠释学意义在于,郭象的"庄子之意"是指作为作者的庄子之初意,郭象的"庄子之意"与夫剔除不合庄子之意的篇章,删定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其间存有互为前提、递相促进的循环关系。由于《庄子》是包括庄子及其后学学派之作在内的一个文集,《庄子》除了庄子之意,还包括难以确定人数的其他作者之意,且"庄子之意"本是郭象理解和解释《庄子》的结果,如此郭象所认定的符合庄子之意的文本是否可以确定为庄子所作?郭象删除的那些不合庄子之意的部分是否就一定不是庄子所作?这些都是郭象文本所留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庄子主要心理健康思想,对外物强调“物物”,对内强调无为之虚,主张自足的内在价值尺度,开放心灵。并首次对庄子心理健康思想适应症状及治疗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14.
人们在解释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一般都或从文字学,或从庄子哲学这一“正”的角度入手,而忽略了庄子“三无说”的历史背景,即它是一种思想论战的产物,分别针对着当时的三家显学,即讲贵己的杨朱,讲功利的墨子和讲正名的孔子而发,是一种思想批判的产物,因此从这里也可看出他们之间的深刻差异。  相似文献   

15.
黄燕强 《现代哲学》2022,(2):140-146
忠恕是孔子的一贯之道,在儒家的经典诠释史上,通常是强调其道德层面的意涵。章太炎别出新解,一是称忠恕之道是求知的方法论,内含归纳与演绎的逻辑学原理;二是说庄子继承孔子的忠恕之道,其中包含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的双重义谛。就德性的层面言,相对于儒家的尽己、推己说,庄子主张“才全而德不形”,反对将道德形显发用出来;就知识的层面说,忠指身观,恕指心证,前者是验事以成理,后者是据理以事量,犹如逻辑学中归纳与演绎的方法。透过对庄子忠恕之道的阐发,不仅丰富了忠恕的意涵——忠恕因而成了解读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重要概念,还可由此观照孔子与庄子、儒家与道家之间的思想关联。  相似文献   

16.
杨国荣 《现代哲学》2021,(1):119-124
庄子认为,个体的生命有其限度,一味地追求无尽的外部知识,意味着以有限追随无限,从而陷于困顿之境。这一看法蕴含着如下观念:合理的选择在于从追求外部世界的知识回归自我本身。在社会领域,对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方面肯定,以"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为前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庄子突出了"技进于道",这里的"道"也就是普遍的自然法则,养生的关键在于"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亦即合乎自然法则。养生的直接意义关乎生命的延续,然而生又与死相对,对生的理解无法离开对死的把握,后者同时关乎个体和类的关系。以薪火关系为喻,庄子肯定个体总有消亡之时,又确认了类的恒久延续。  相似文献   

17.
畸人、巧匠和特异功能者是庄子笔下经常出现的特殊人物形象。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他们极可能都是巫的化身。本文借用人类学的理论观念,通过考察先秦巫文化的历史流变,并深入解析《庄子》的相关文本,认为其中的畸人和巧匠应与当时的民间巫者群体有密切关联,而庄子描写的飞行、不为灾害所伤、变形等特异现象在古老的巫文化中亦渊源有自。这些都表...  相似文献   

18.
《庄子·养生主》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如何实现养生全神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庄子认为,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不能消耗在对于有形世界的知识把握上,也不能停留在经验和技术层面上来应对世界,更不能为形体的残缺、生存的困境以及人伦的礼法所限制,而应该顺任自然、由技进道、率性顺天,这样才能"养生全神"并彻底摆脱有限性的束缚,如同无形之火超越有形之薪的限制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天道的大化流行中去,从而获得超越意义上的无限体验。  相似文献   

19.
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追寻自由精神,他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把自然视为最高的审美境界。“美”不是矫造的人工美,而是朴素、率真的自然而然。庄子自然的“大美”境界令人向往,给当代人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濠梁之辩的再理解,可以贯穿论辩始终的“安知”作为焦点和枢纽,重在分析“安知”的多义性传递的文本意图。这场论辩意在探讨的是如何面对异见的问题,惠庄对此有着不同的选择,惠子用“辩”对待不同的知识系统,庄子则强调他们的共在与共通。文本透过“安知”的多义性在论辩过程中的有意启用,一方面进行劝诫,反思以惠子为代表的战国以来“以辩饰知”的名辩思潮的局限性;一方面提示知识的多样性,乃至世界和事物的多样性的问题,寄希望于谋求知识的共在、共通及对世界和事物的本来属性的尊重和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