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的部件数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新林  曾捷英 《心理学报》2003,35(4):514-519
探讨部件数效应是否在汉字早期字形加工中存在。要求被试识别重复速示方式下的具有不同部件数的汉字字形。大学生为被试。在实验1中,发现4部件字比在通透性、笔画数、字频和像素数上匹配的2部件字更容易识别字形;在实验2中,2部件字的通透性比4部件字更好,此时没有识别成绩上的差异。上面的结果表明在字形加工中存在着部件数效应,它指部件越多越容易识别汉字字形。在讨论部分提出了一个字形加工的部分线索模型,它指被试可以根据汉字的部分线索(例如部件)识别整个汉字。  相似文献   

2.
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错觉性结合实验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红 《心理科学》1999,22(3):213-217
本研究用“错觉性结合”的实验范式探讨汉字识别中的部件加工。被试对两个刺激字之后出现的目标字进行再认。结果发现在速示条件下,目标字部件与刺激字的部件相同时(如目标字为“她”,而刺激字为“姓”及“地”),被试常把目标字误认为刺激字。这种错误再认率随字频及部件频率的升高而降低。此外,刺激字的排列方式不同于字的结构方式时,字频及部件频率的效应减弱。上述结果不但表明整字频率、字的空间组织因素影响汉字识别,更显示部件是汉字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加工层次。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视知觉——知觉任务效应和汉字属性效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发现:1.在三种非速示的特定知觉任务下,认知汉字反应时的长短依次是;识别汉字两个部件的反应时>识别整体字的反应时>辨认字的结构方式的反应时,在错误率指标上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模式。这表明,在汉字的视知觉中存在知觉任务效应,而这些任务标志着不同复杂程度的加工水平。2.对于左右和上下结构的字,在辨认其结构方式上无差异。3.在命名整体字中,汉字的表层属性,如结构方式和表音特点对整体字的识别没有影响,这表明整体字是正常阅读条件下的知觉单位。4.在知觉分解整体字和命名识别其部件中,(1)字的结构方式有相当大的影响:上下结构字的反应时远远长于左右结构字的反应时。(2)字的表音特点对部件识别也极有影响,如形声字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远远短于和少于非形声字。(3)在误操作中,存在着大量整体字的命名现象。以上表明的汉字属性效应,都是发生在汉字知觉的分解过程中,它们反映了整体对部分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码和音码的整体性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实验从分析汉字整体知觉的具体表现形式入手,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字的整体知觉对部件知觉的影响。实验一以分解方式为变量,考查字形整体知觉对部件识别的影响,发现识别不同结构的字的部件之活动受知觉分解路线(如顺读或逆读)的影响。作者认为这种分解方式效应很可能跟部位有关。实验二证实了这一分析,并进而认为部位效应又跟部位与字形整体知觉的紧密程度有关。实验三以语音码为变量,发现成字部件的字音与整体字语音一致者(形声字),其分解知觉成绩比不一致者(非形声字)有明显的优势。这意味着,整体字音知觉的单一性对部件知觉的作用。最后,本研究还考查了部件识别法的有效性,并认为在研究知觉的整体与部分关系问题时,该法不失为一种新的实验范型。  相似文献   

5.
结构对称性汉字视觉识别特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传锋  黄希庭 《心理学报》1999,32(2):154-161
用命名作业通过二个实验考察了结构对称性汉字的视觉识别特点,结果表明,汉字识别具有显著的结构对称性效应,识别结构对称性汉字的加工明显快于非对称性汉字,对称性效应与字频效应,笔画效应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进一步的简单效应的分析表明,这种结构对称性效应在低频字中起作用,而在高频字中不起显著作用;在多笔画字中起作用,而在少毛画字中不起显著作用,这表明,对称性汉字中的具有冗余信息的格式塔部件促进地识别汉字的加  相似文献   

6.
不同部件亮度条件下的汉字识别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命名作业法探讨在不同汉字部件亮度条件下的字频效应、笔画数效应及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1在本实验条件下 ,字频效应仍非常明显 ,但没有笔画数效应 ;2在上下型汉字的识别中 ,其上半部的作用比下半部更为重要 ,而对左右型汉字而言 ,其右半部的作用比左半部更为重要 ;3部件亮度条件对命名反应时有显著影响 ,但是否可以称为“部件亮度效应”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俊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5,28(4):901-905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对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进行了研究。实验1表明,字频、声旁位置、声旁与整字音段的关系影响小学二年级学生对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高频字的命名成绩好于低频字,声旁在右的形声字命名成绩好于声旁在左的形声字,声旁与整字音段相同的形声字命名成绩好于声旁与整字音段部分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形声字,体现了“规则效应”。语文水平也影响被试对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小学生对左右结构的陌生形声字的语音提取策略按使用频率依次为:读半边、部件重组、整字形似、部件形似、词汇联拼、部件意义联想、整字意义联想、部件词汇联拼。实验2结果表明,当陌生形声字的形旁不可命名时,小学一年级学生对整字的命名更倾向于利用声旁信息。形声字声旁在右时,利用可单独命名的声旁命名整字的可能性更大。当形旁可命名时.声旁的语音线索与形旁的语音线索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8.
整体字形对部件识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借用 Estes的部件再认范式 ,以真字假字和部件字三种刺激材料探索了合体汉字 (或假字 )整体字形对部件的影响 ,结果发现 :(1 )对左右结构型和上下结构型汉字中的部件识别存在字优效应 ;而假字中 ,这二种结构方式的部件识别存在着假字劣效应。(2 )对左右结构型和上下结构型字刺激中的部件识别存在着部位效应。字形整体对左部件或上部件的影响大于右部件或下部件。  相似文献   

9.
对汉字字形识别层次模型的实验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模卫  朱祖祥 《心理学报》1997,30(4):350-356
该研究采用Johnston和McClelland的实验范式以合体汉字为实验材料对层次模型进行了实验检验。结果表明,以假字掩蔽模式代替特征掩蔽模式使字目标对部件目标的字优效应明显下降。这一结果支持了层次模型,即合体汉字的字形加工以部件识别加工为中介。但本实验还发现了真字掩蔽模式下的字优效应量比假字掩蔽模式下明显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在字加工水平中存在着觉察器间的相互竞争。因此,合体汉字字形识别的部件中介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小朝 《心理科学》2000,23(5):576-580
以7画、10画、13画上下、左右结构低字频宋体汉字为材料,以整字或成字部件为检测目标,在0~1.5、0~2.0、0~2.5、0~3.0周/度空间频率条件下探讨整体-局部加工的关系.结果发现,空间频率一定时,整字辨别的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汉字识别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整体优先效应.作者认为,知觉过程由整体加工水平向局部加工水平的转换使部件辨别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刺激图像中整体性空间信息比较丰富,细节信息相对不足,进一步促成了知觉辨别的整体优先效应.  相似文献   

11.
汉字识别中的笔画数效应新探——兼论字频效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本研究采用命名作业测查二至十五画常用字和不常用字的反应时(RT),结果发现(1)命名RT是笔画数的函数,但在几个小笔画范围内,RT基本无变化;(2)命名作业中有字频效应。本文使用整字加工与字形结构加工的并行假说,对笔画数效应和字频效应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汉字认知过程中整字对部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研究中,"字优效应"是单词促进字母加工的一个重要依据。但中文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查了汉字的部件认知中,汉字整体对局部(部件)的影响。实验刺激材料分为三种,即左右结构或上下结构的真字、假字与部件字。目标部件为既能够放置于三种字符的左侧,又能放置于右侧(上部或下部)的汉字部件。实验一采用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先呈现刺激材料350ms,掩蔽后再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被试对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实验二中采用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先呈现需要判断的目标部件,再呈现刺激材料,被试对刺激材料中是否包含目标部件进行按键反应。记录反应时与正确率。27位健康女性大学生参与本实验。结果显示:(1)不论是Reicher-Wheeler实验任务还是部件判断实验任务,均显示部件字的部件认知判断速度最快。真字与假字相比,无"字优效应"。真字与部件字相比,存在着"字劣效应"。这些结果表明,汉字整字对汉字部件认知加工起到抑制作用;(2)两个实验任务均表现出汉字结构方式效应,即对左右结构的汉字的部件认知比上下结构的汉字更快;(3)部件的空间位置对部件识别存在影响。实验一中对下部件分辨最困难,分辨时间最长;实验二中发现对左部件的反应最快。字符结构方式效应与部件空间位置效应既存在于真字中,也存在于假字中。  相似文献   

13.
汉字识别中部件的频率效应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韩布新 《心理科学》1998,21(3):193-195
用整字识别、整合识别和部件识别任务探讨部件频率在汉字显示识别中的作用.实验一发现第一部件频率促进低频两部件合体字识别;实验二先后呈现合体字两组成部件并识别整字,第二部件频率有干扰作用;实验三识别合体字中的部件,部件频率有易化作用.部件在汉字识别中的易化和干扰作用受整字频率和结构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汉字整体和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考察笔画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探讨了汉字整体和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和部件识别类似,笔画认知存在着显著的字劣效应:识别汉字中的笔画比识别单独呈现的笔画反应时明显地长,错误率也大幅度增加,显示了汉字整体对笔画认知的抑制性影响。(2)识别汉字中的笔画的反应时也受背景汉字笔画多少的影响。识别少笔画汉字中的笔画比识别多笔画汉字中的笔画容易。(3)笔画频率对笔画认知也有重要影响,频率高的笔画比频率低的笔画容易识别  相似文献   

15.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how cheating experience influences perception of others’ infidelity. Using vignette characters, we explored the hypothesis that a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cheating on a partner and gender of vignette character moderate gender-differentiated perceptions of infidelity (i.e., men reporting more accepting attitudes toward infidelity than women). Participants (N = 320) were asked a series of questions evaluating both how ‘acceptable’ and ‘forgivable’ was a vignette character’s infidelity. Men and women with prior experience cheating found the cheating vignette character of their same gender significantly more acceptable and forgivable than the unfaithful character of the other gender. Participants who reported no history of infidelity found infidelity as generally unacceptable, regardless of character gender.  相似文献   

16.
网络成瘾者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加工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09,41(7):630-638
取在校大学生454人,通过《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dolescent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Scale, APIUS),筛查出网络成瘾者31名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样本中其他非成瘾大学生31人为对照组。使用词首-词尾对应三重意义组合图片60个为实验材料,用人物图片为情绪启动刺激,研究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认知选择,记录被试选择词组性质和反应时间。研究发现,所有被试对积极词语的选择最多,对消极词语的选择最少,表现出“趋乐避苦”的认知选择倾向;成瘾组被试对积极词语的选择比对照组少,但是对消极词语选择比对照组多。悲伤启动情况下,成瘾组被试对积极词语的选择比对照组少,但是对消极词语的选择则比对照组多。成瘾组被试对积极信息的选择速度比对照组慢,但是对中性信息和消极信息的选择速度则比对照组快。愉快情绪启动下,成瘾组被试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短,在悲伤情绪启动下,成瘾组被试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长。悲伤情绪启动下,成瘾组被试对积极词语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慢,但是对消极词语的反应时间比对照组快。这些研究结果对网络成瘾的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变形汉字的结构方式和笔画数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捷英等提出并采用了汉字通透性概念解释汉字识别中的字形属性效应,例如笔画数效应、笔画类型效应和结构方式效应。在有关研究中采用的主要实验方法是在速示、重复速示、非速示、时间或空间微观发生等条件下要求被试命名汉字。该研究将采用新的实验方法,即在呈现变形汉字1200ms后要求被试报告识别内容。结构方式和笔画数两种字形属性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存在着常规的结构方式效应和笔画数效应,尤为重要的是观察到了逆转的结构方式效应。客观计算出的汉字通透性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些效应。该研究和先前研究部分证明了关于汉字字形知觉的一个重要假设:汉字通透性是形成各种字形属性效应的基本或主导原因。字形属性对汉字识别的影响可以归结为通透性的影响,这称之为通透性中介假设。  相似文献   

18.
Bonner L  Burton AM  Jenkins R  McNeill A  Vicki B 《Perception》2003,32(10):1159-1168
We examined whether prior knowledge of a person affects the visu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learning a face. In two experiments, subjects were taught to associate human faces with characters they knew (from the TV show The Simpsons) or characters they did not (novel names). In each experiment, knowledge of the character predicted performance in a recognition memory test, relying only on old/new confidence ratings. In experiment 1, we established the technique and showed that there is a face-learning advantage for known people, even when face items are counterbalanced for familiarity across the experiment. In experiment 2 we replicated the effect in a setting which discouraged subjects from attending more to known than unknown people, and eliminated any visual association between face stimuli and a character from The Simpsons. We conclude that prior knowledge about a person can enhance learning of a new fa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