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记载龟兹自古多小乘学。由于缺乏标明洞窟部派属性的题刻,迄今关于龟兹石窟寺部派问题的讨论应属推测。既往研究认为龟兹石窟寺主要与说一切有部、法藏部有关。一种部派认识如若合理,相关洞窟的典型的考古学特征当与锁定部派独有的理念相应。龟兹石窟寺有大乘及密教遗迹。结合文献可知大乘信仰或于公元3世纪即在龟兹出现,密教信仰亦长期酝酿。龟兹历史当是大小乘长期并行。  相似文献   

2.
释迦牟尼涅槃百年后,佛教僧团因对佛教戒律和义理的不同看法,而分裂成十八部派(或二十部派),使得情况变得复杂起来,不同部派皆有所宗依的三藏经典。法藏部对经典的分类受大众部系的影响,但又有所不同,在部派时期独具特色。法藏部经典中与咒语相关的"咒藏"及与菩萨本生、修证相关的"菩萨藏"皆有大乘特色。故对其经典进行考察,对进一步了解早期佛教经典的分类与初期大乘佛教的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尸罗波罗蜜4.1 大乘并不重视戒律:尸罗即戒律,大乘僧人并不太重视戒律。大乘初起时秘密撰造了许多所谓佛说经,又公开撰造许多论书,但是并不忙于订定自己的戒律条文。后来也有托名弥勒造《大乘菩萨戒本》,那是后来很久的事情。而大乘初期,他们的僧众出家还必须到某些部派寺庙里受戒,才能正式取得比丘身份。大乘僧人所学习的戒律也是以某些部派戒律为课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没有自己独有的毗奈耶,足见很不重视。《论》对尸罗波罗蜜的说明是“尸罗好行善道,不自放逸。  相似文献   

4.
极微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大乘中观派以及瑜伽行派都不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从而否定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实有观念。可以说,极微观是大小乘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全面公正地认识有部的极微观是正确理解佛教各派思想特征的关  相似文献   

5.
(四)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问:这时期,除了有部得到提倡弘扬之外,其他部派的情况怎样?答:当时迦湿弥罗地区,有部最为兴盛,但其他各部派也都很发达。与大众部有关而和有部对立的大乘思想这时流行于印度各地,在思想界中有着广泛的影响。迦腻色迦王所尊事的马鸣就是一个具有大乘思想的人。这时期可以说是大乘学说经过长期酝酿而趋于成熟的时期,但是大乘佛数的大兴,还有待于稍后一个时期的龙树大师。问:龙树是怎样一个人?答:龙树(Nagarjuna)是公元二、三世纪间的南印度人,原来是一个婆罗门学者,后来归依佛教,出家受戒,在雪山从一位老比丘受到大乘经典,由此智慧无碍。当时许多哲学家们都被他的雄辩所折伏。他感到所读到的佛经虽然深妙,但是道理还有未尽发挥的,随后又  相似文献   

6.
方广铝 《法音》2004,(1):7-11
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以为,这句话有四重含义。首先,佛教在印度产生后,历史上曾出现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来,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复存在。而在中国,却保留了承袭印度部派佛教而来的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承袭印度大乘佛教而来的  相似文献   

7.
振宇 《法音》2008,(3):6-15
前言《俱舍论》全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为佛灭后九百年(约公元400年间),北印度犍陀罗国的世亲菩萨所造。世亲菩萨是部派佛教末期佛学思想的进步者,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其出家于萨婆多部,后由其兄无著菩萨引导而转入大乘,大弘瑜伽行派之教说。由于世亲菩萨一生著作丰富,后被尊为"千部论主"。此《俱舍论》即是世亲菩萨前期佛学思想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8.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边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属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楞伽宗)。其教义主张“三世实有”,应是历史上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中之一切有部。自佛陀涅槃后一百多年,在印度毗舍离城的结集会上,弟子们由于对戒律的解释不同而发生分裂。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对部派佛教统称为“小  相似文献   

9.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般若(pan~n~ā,Skt.prajn~ā)即智慧,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中心观念。般若观念在早期奥义书中即有所阐释。通过比较分析奥义书、大乘佛教及早期佛教(原始及部派佛教)思想中三种般若观念的异  相似文献   

11.
《法音》2010,(10)
<正>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是今天世界上被广泛研究和信仰的主要佛教部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些佛教学者开始强调金刚乘(Vajrayana)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大多数佛教学者来说,金刚乘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2.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7)
上一讲对于小乘有关开悟的内容作了概略的介绍,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就其思想或者就其果位而言,都是不能使人满意的。因此,小乘趋向于大乘,是佛教思想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研究佛学,尤其是在实践上追求无上菩提一定要以大乘为中心。真正的佛教是大乘,绝非小乘! 大乘教义里主要有两个学派:一个是中观学派,另一个是唯识学派。从历史的发展来说,小乘部派佛教日趋分裂之后,紧接而起的是中观学派,继之而来的是唯识学派与  相似文献   

14.
佛教的“轮回”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佛教的轮回观念做了专门研究。作者对轮回观念的思想来源、在印度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中的主要形态及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等进行了考察。文章认为 ,佛教的轮回观念与婆罗门教中的轮回观念有重要的关联 ;大乘佛教对早期与小乘部派佛教的轮回观念进行了吸收和发展 ,在对轮回形态的划分、轮回本质的判定、轮回主体的解释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 ;中国佛教中的轮回观念与印度佛教中的轮回观念有联系 ,但也有差别。  相似文献   

15.
《法音》1997,(3)
﹃中观他空思想﹄要论在这里要了解大乘了义中观自性,总示教派差别,认识中观的建立,清除他分别边,首先要了解他部外道的观点是离解脱道,本派佛教主张与解脱道相关联。外道教派虽然不承认有解脱道,但是在有关善趣增上生法方面,顺世派从“无”见谤果,意在说明障碍法...  相似文献   

16.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中观学派的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据说龙树于年轻时精通婆罗门教,并修隐身之术,后来归依佛教而出家为沙门(修习说一切有部之学)。但他对小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在于辨析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在《真实义品》中论述的关于"一切法空"的"真实义"。"空"是大乘佛教的根本观念之一。《真实义品》作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根本论典《瑜伽师地论》中的核心义品之一,对"空"观念有系统和深入的论述。本文拟通过《真实义品》现存梵汉文本的对比和解读,试阐明瑜伽行派在该论中关于"空"以及"空性"的义理诠释,并进一步指出此品不但包含了瑜伽行派"三性说"的核心法义,而且显示出该派关于大乘法相学"有无说"的判摄方式从否定性的遮诠式的"空性"向肯定性的表诠式的"法性"之转化。  相似文献   

18.
大乘与小乘教外有教,教内有派,佛教也不例外。同是佛教,却有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之别。虽然在五台山历史上流传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但它何以名大乘,它与小乘有何区别,仍有了解之必要。自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之后,开始了佛教史上的“原始佛教”时期(约公元前六、五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也就是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们积极活动,宣传、发展佛教的时期。释迦牟尼死后不久,他们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有关东大乘教的重要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九部孤本宝卷的发现经过,对其中有关东大乘教创教立宗的三部孤本宝卷做了简介,并据此回答了东大乘教这一明清时期我国最大的民间秘密宗教在目前研究中尚未弄清的一些问题,诸如:弓长祖究竟叫什么名字?三宗五派宗主派主是谁?是何时正式分的宗派?东大乘教是否还有创教立宗时的其他宝卷等  相似文献   

20.
僧俗关系的模式,其理论依据是大小乘佛教的不同思想,即对"正法久住,广度众生"的不同强调、戒律的不同理解等;其定位涉及到两大维度:一、住持佛教的重任,二、修行解脱的优先性。在原始佛教、部派佛教时期,所有教法以出家为教导核心,确立"僧尊俗卑"的伦理模式,同时亦有部派提出"胜义僧"、"在家阿罗汉"等引起冲击。大乘佛教以"广度众生"为实践目标,在"僧俗平等"为基本模式,但是不同经典系统亦有"尊僧"与"抑僧"的立场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