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嘉 《美与时代》2014,(1):31-31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服装,服装的装饰胜也成为人类追求美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心理需求。服装的实用性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服装的装饰性是人类追求美的心理表现。不同类型的服装其呈现出不同的形态,随着文明的进步,褶皱设计的表现形式更加的丰富,褶皱设计从各个角度对服装进行服装视觉的改造,增加了设计的艺术感,代表了服装设计的时尚品位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可以使广告的设计更加具有吸引人的效果。平面广告通过视觉引导的方式给受众以心灵以及情感上的影响,在平面广告中巧妙地运用颜色、图案以及文字,面向具体的潜在消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画面设置,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购买兴趣的作用。设计者要巧妙地运用各类视觉语言对受众产生的心理暗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开始由二维向三位多元化方向发展,原有的计算机绘制图形和表现手法已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设计者们在探索新的表现方式。材质已经成为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不管是作为载体还是作为元素出现,材质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视觉传达设计的表现效果。各种材质各种手段的应用,丰富了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是沟通设计者和受众之间的桥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视觉传达设计中材质应用的探索也会不断地进行下去,我们要在设计中把握好材质的应用,使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4.
政教合一制度主要体现了除自然力之外,政府与宗教二者合一、共同作用对人类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一种势力,当今依然有重大的讨论意义。政教合一制度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有其自身从产生至消亡的规律和过程,本文从生产关系角度,从统治的实际形态的本质层面上重新对政教合一制度界定了更广义和真实的含义,并梳理了其产生的历史脉络和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马欢 《美与时代》2014,(11):60-60
书籍装帧的形态美是书籍艺术性的外在视觉表现,也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任务。通常设计者在了解书籍内容以后,从内容出发把握书籍的形态特征,从而提高书籍形态的认可性、可视性、可读性、审美性,以形态承载书籍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当代首饰设计是视觉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其主题的选择可以更直观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以及所关心的社会内容。首饰艺术融入了创作者独到的设计理念,是设计师思想的具体呈现。超前性的首饰设计,使得当代首饰具有意味隽永的艺术形态。首饰艺术生命力的存在、构筑和升华,应以当前首饰消费人群的心理为前提,使设计者与观者之间达到心灵的共鸣,从而产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相似文献   

7.
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当下,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期望。产品造型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且重要的内容,受到越来越多设计者的关注。几何形态以其简洁的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不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几何形态再设计进行了深入论述与分析,试图探索出几何形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一般规律,为设计者产品造型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璐 《美与时代》2013,(12):49-50
二十一世纪初期以后,设计行业进一步发展,人们对设计的思考也更加重视“人性”的需求。新的商品设计,不再只是满足消费者物质上的需求,而是对嗅觉、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五种感官知觉的满足。以糖果而言,设计者能够透过包装设计满足消费者对产品的想象,感受糖果甜美的味道及美好的回忆,以达到视觉与味觉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9.
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是通过人的观看而得以实现自身艺术价值的。人类的视觉形成过程以及观看的产生方式,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进步而被人们所了解,而观看版画这种平面视觉艺术作品时,所产生的诸多心理观念及其背后的意义却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文章从视觉形成过程入手,讨论了视觉的成因,及其视觉作用于版画的观看后所形成的人与被观看物的关联性以及相互产生的影响。同时以凸版印刷版画中材料语言的成因及其呈现方式为切入点,对凸版印刷中版画肌理如何形成,以及如何作用于人类视觉的过程从制版、印刷、承印物等多方面做出了相对具体的分析。在人与被观看物以及版画呈现过程中人与印版的关系讨论中,文章浅显地探讨了版画的印版作为"摹本"与版画创作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  相似文献   

10.
李志武 《美与时代》2004,(11):56-57
素描既是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同时作为表现对象形式、特征及对现实的主观感受能力的素描,更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设计是在实用和消费领域中,按照审美规律创造与人类生存有直接关系的环境,来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餐具设计是连接饮食文化和物质生产的重要环节,也就是说,餐具是人们的使用对象,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盛放菜品的物质性需求,也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精神需要。不同的地域文化、人文价值表现在餐具设计符号学中会延伸出不同的餐具形态。设计者在做具体设计时要充分运用符号学原理,将文化元素融于其中,注重餐具语义的可理解性、内在性以及餐具造型的独特性、时代性,设计出消费者喜爱的餐具产品,并在一是程度上发扬地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书籍形态主要包括构成书籍的物质材料和产生书籍的全部流程。在提倡创新理念的今天,书籍设计中对于书籍形态设计的创新问题正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将从外部形态、应用材料、印刷效果、特殊装订等切入点对书籍形态的创新问题进行探讨,试图对设计者在有关方面的创意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其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区别,这对木制玩具设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云和儿童益智木制玩具的设计中应关注到并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自身在儿童益智木制玩具设计方面的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儿童木制益智玩具设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自然形态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具有丰富的造型、结构和多变的色彩、肌理,千变万化的形态产生了丰富的视觉图像,它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在基础造型训练中,研究和表现自然形态,借鉴、模仿自然形态的造型特征并加以提炼,对自然形态进行再创造,赋予其美学功能,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活动拓展出更多的语言及形式。  相似文献   

15.
当今时代,人类的发展对自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建筑作为传统的能耗大户,其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加深。我国的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占国民经济比例日益增大,资源浪费严重。出于改善环境的考虑,建筑形态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之产生相应变化。从更具生态价值的建筑物绿色效能出发,重新审视建筑物的存在形式,开辟一条生态建筑设计的新途径,意义重大,这其中建筑形态对生态效能的投射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冯百常 《美与时代》2003,(11):29-30
图书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对图书装帧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科学的发展为提高图书装帧设计质量提供了物质基础,设计者要及时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适应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创造出更好的精神产品。  相似文献   

17.
张高松 《美与时代》2014,(11):64-65
从拉斯科岩洞壁画和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开始,人类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狩猎场景”,那生动的公牛形象,令无数人叹为观止。也是从那时开始人类便开始运用图形来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这些用简洁的笔触记录生活碎片的场面,正式宣告了人类步入艺术创作的“儿童期”,那么同样是在人类自身成长的进程中,儿童绘画又是人类从事艺术创作的特殊时期。儿童绘画伴随着儿童的身心成长、展现了儿童的思维轨迹、映射了儿童的本真天性,所以儿童画是他们用来表达自身情感喜怒哀乐的独特情感寄托形式。显露出人类萌芽期艺术创作中最真实的一面。视觉传达设计是用视觉符号来沟通传播和通过文字、图像来解决问题的设计,包括形象设计、图像设计、展示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等。儿童稚拙的笔触,独特的想象力,他们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这种质朴的艺术表达手法正是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建筑价值模糊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特殊价值现象,其表现主要有设计者的价值认知任性、决策者的价值判断悖谬以及使用者的价值敏感弱化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产生于建筑价值共同体内部三种不同的价值意识情境:设计者的价值意志失禁、决策者的价值律令统治以及使用者的价值反馈缺位。建筑价值模糊的产生除了价值自身的根由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社会伦理根源,即设计者的经济利己、决策者的权力异化以及使用者的信仰迷失。针对这一现象,构建社会他律与伦理自律内外协调统一的思维框架与实践方式,不失为建筑价值模糊消解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9.
符号作为人们认知世界的媒介,信息传播的载体,依靠符号,我们简化了视觉的传递和交融的原本复杂的实现过程。在帮助人们重塑视觉多样化的同时也在倾诉人类视觉情感。而建筑是一种公开化、有特色的群体设计符号,建筑的形体表征,既视觉形象符号,这种建筑视觉外部符号具有其特定的功能足以传递人们某些直接或者隐性的意义。建筑视觉符号的设计定义和内涵在于其符号所指作用和语义的转变,以及如何通过固有的视觉形象和符号能指功能达到人们某种期望共鸣以及完成某种视觉隐喻,使得同一建筑视觉形象产生多义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想象空间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是人类视觉系统通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空间表征动力转换策略。该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对违背物理移动规律的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想象空间两种角色水平面心理旋转存在显著差异,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的优势可概括化于旋转轴物理方向与重力方向不一致的水平面心理旋转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