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维复同志在《全面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10期。以下简称“安文”)一文中,提出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理论。然而,“安文”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演变趋势的“全面”认识,却出现了某些偏颇。对此,本文提出以下问题,与“安文”商榷。一、向“中产阶级”的趋同:马克思的预测?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研究,并借此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加以说明,是马克思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作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创立的哲学世界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恩格斯公开发表了第一个表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马克思合著了在其中正式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表述了  相似文献   

3.
近读《哲学研究》1986年第10期载孙宏安同志《关于哲学著述中“量”的表述的一点注记》一文(下称《注记》),引起了我对哲学“量”范畴的进一步思考。多年来,在教学中,每讲到辩证法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时,总觉得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 2004年 8月 16日至 22日在四川绵阳召开。此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联合主办,绵阳师范学院承办。论坛的主题是“马克思哲学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来自全国 19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及人民出版社、《哲学研究》杂志社、《求是》等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围绕“现代性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理论”、“现代性与后现代主义”、“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现代性建构”三个方面的专题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讨论。就第一个专题, 与会学者们认为, 马克思哲学是现代性理论异常宝贵…  相似文献   

5.
过去,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表述。四川永川地委党校颜虹在《一个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初探》的来稿中则认为: 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不仅在实践上行不通,而且在理论上也缺乏应有的根据。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柯木火同志的两篇文章:《试论马克思的哲学及对它的背离现象》(《暨南学报》1989年第3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认识》(《现代哲学》1989年第1期)。两篇论文大同小异,讲的都是同一个主题:马克思的哲学及其背离现象。柯木火同志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存在着马克思哲学的背离现象,然而过去的马哲史研究一概否认这种事实,“似乎形成一种公式,只能有不断的前进,不能有危机和倒退,只能讲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发展,不能讲他们对马克思哲学确实  相似文献   

7.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哲学视角下的“全球化”范畴/唐昆雄//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陈爱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后殖民主义视域中的马克思/张其学//哲学研究,2005.6论马克思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曹玉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个体思想及其独特视角/曾凡跃//探索,2005.3伦理的激情: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哲学世界观解读/张亮//学海,2005.3恩格斯如何看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俞吾金//云南大学学…  相似文献   

8.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透视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独特视角/郑元景,徐梦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是什么?———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丛大川//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对象化的内在悖反及其生态维度———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象化理论的深层解读/王熙恩//学术交流,2005.11论人的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对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一种解读/刘荣军//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经典表述”的再阐释———重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哲学思想教程》(以下简称《教程》)全书共分五大部分:总论篇(总论和结束语),论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及其历史地位。历史篇(第1章),简介了毛泽东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原理篇(第2至第7章,第9章),对毛泽东哲学的基本原理,如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矛盾理论、唯物辩证的范畴论,自然观以及社会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和马克思是志同道合、毕生通力合作的战友,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共同创始人。“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而柯木火同志在《现代哲学》1989年第一期和《暨南学报》1989年第三期,先后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认识》和《试论马克思的哲学及对它的背离现象》为题著文,认定恩格斯“背离”了马克思哲学,理由是在恩格斯那里,“哲学不再以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11.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与哲学社会学院、美国过程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当代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7月26日—27日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奥地利、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的10多位国外学者与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20多位国内学者,对当代哲学如何推进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并回应当代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首先,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主题及其当代阐释成为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论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其开创的哲学革命成为讨论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主…  相似文献   

12.
(2990年3月26日至同年4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字思想研究评《当代中国的文化难题》对马克思历史观的“补 正”李鸿烈哲学研究1990年第2期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江丹林哲学 研究1990年第2期论马克思主义者阐释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两种方向 聂运伟湖北大学学报(社)199。年第2期马克思学说的一体化及其实质衣俊卿天津社会 科学1990年第2期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精髓一一兼与佘树声同志 商榷赵馥洁人文杂志199。年第2期论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王永昌文史哲 1990年第2期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论 点刘光杰江汉论…  相似文献   

13.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哲学经济学视域中的劳动论题———关于马克思与黑格尔理论传承关系的微观研究/张盾//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5“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与西方学者的学术对话/王东,林锋//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0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刘日明//学术研究,2006.10马克思“反思的问题视域”及其当代意义/任平//中国社会科学,2006.6马克思与西方现代哲学/黄玉顺//山东社会科学,2006.11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王金福//山东社会科学,2006.11《资本论》的当代意…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1929——)是法兰克福学派第2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最活跃、最有影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哈贝马斯评价西方学者一般高度评价哈贝马斯及其理论体系。《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的编者R·A·戈尔曼认为,哈贝马斯在有关方法论、哲学、政治学等重大问题的许多争论中,均是个核心人物,他制订了一种把语言哲学与社会理论综合在一起的交往能力理论,发展了行为和社会进化理论,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奠定了规范的哲学基础。”英国学者戴维·麦克莱兰认为,哈贝马斯象他的前辈一样,不仅讨论方法论问题和作为  相似文献   

15.
<正>不断加强并深化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研究和认识,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唐正东先生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6期上发表的《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的内涵演变及其哲学意义》(以下简称唐文)一文,堪称这方面最新、也最具颠覆性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唐文的一个总的判断——马克思在1857年前后才完成了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科学认识,此前无论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哲学的贫困》,"马克思尽管有时候用的是生产关系概念,但他头脑中想的却只是交换关  相似文献   

16.
(1980年9月4日至同年]0月14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突出个人顾锦屏 《人民日报》1980年9月4日对“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和艺术”编译的 意见朱光潜《武汉大学学报》 1950年第5期论中国封建主义的主要特征及其顽固性 白钢((学术研究》198。年第5期马克思主义的分化〔法〕H·勒费弗尔 《哲学译丛》1980年第5期谈西方对马克思的研究马泽民等《文 汇报》1980年9月23日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观念述评〔西德〕 E·M·恩格思《哲学译丛》1980 年第5期 哲学综合理论初探贺克毅《陕西师大学 报》1980年第3期 辩证唯物主义商榷几…  相似文献   

17.
一、“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中的两大困惑无论是在马克思历史哲学的构建历程中,还是在这一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中,《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初表达出的“生产力与交往方式”理论的重要性都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一直面临着两个没有解决的理论困惑:其一:在谈到生产与交往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一方面指出“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第14页),甚至认为“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同上,第23页),另一方面却又指出“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同上,第14页)。这种表述后来引导出的历史公案是:究竟…  相似文献   

18.
一鲁克俭同志在《哲学动态》2007年第4期发表的《“古典古代”等于“奴隶社会”吗?———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古代生产方式”》(以下简称《鲁文》)一文中,谈到我“把‘古典古代’与‘奴隶社会’划了等号”,并指出“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误读”。事实上,不是我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而是鲁克俭同志既误读了马克思的思想,又误解了我的思想。我在与段忠桥教授讨论的两篇文章(《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的《对质疑“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质疑》;《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6期发表的《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的讨论》)中,确实把马…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20.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解释和发挥。赵卫关于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涵义的论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赵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涉及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概念之含义(如全面、自由人联合体、劳动工具的发展、自由地发展和自由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而且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表述中概括出的一般含义也有新意,其中有的含义较接近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含义,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