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这与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以及哲学与伦理、哲学与政治密切联系等传统有关。哲学史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思想史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哲学史与思想史有些什么联系与区别?如何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哲学史与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为了开创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研究的新局面,哲学史与思想史研究工作者迫切要求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里发表的三篇文章,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欢迎广大哲学史、思想史工作者参加这一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中国社会史、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庐先生于今年9月14日逝世。我们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研究的同志们失去了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引路者,深感这是我们学科建设中的一个巨大的损失。幸而外庐先生的著作宏富,特别是他的《中国古代社会史通论》、《中国封建社会史论》、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思想史还是哲学史,对元代这一段的研究,都甚为薄弱,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这种情况,是不利于我们弄清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许衡的哲学思想和理学思想,说明他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也试图说明他在宋、明之间的理学嬗递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哲学》是梁启超晚年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部力作。研读斯著 ,我们不仅可以发现许多深刻新颖的见解 ,而且能够寻绎出梁氏独特的哲学史观。其哲学史观之内容 ,约有三端 :其一 ,哲学之内涵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而是有地域之分和民族之别的 ;其二 ,不同哲学间的冲突和调和是哲学发展的内在根据 ,社会状况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哲学发展的外在根据 ;其三 ,诠释、分化、补充和修正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形式。梁氏在哲学史观上的系列观点 ,对于今天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读了方克立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方克立同志有一些基本论点跟我并不对立,而且很接近。在过去几个月中,我研究了许多同志对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关于孔子论仁那一节所提的意见,作了一些解释,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理论问题的,题目是《关于一个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请教》,发表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三期。一篇是关于历史问题的,题目是,《关于孔子仁的思  相似文献   

6.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19—20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工作逐渐深入开展,迄今已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中一个富有生气与成果的领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方法论上的探讨和创新,进一步拓展这一研究的思维空间,使这一研究具有更为广阔的视域和更为深刻的内容。本文提出开展“蕴含思想史维度的哲学史研究”①的设想,就是试图从方法论上作一种探讨和创新,以便在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之间加以沟通,使前者更多地吸取后者的成果。一、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的疏离与沟通在现代中国学术界,哲学史研究与思想史研究实际上是分属哲学与历…  相似文献   

7.
正首先申明,这里讨论的"儒学"只是当前中国大陆的儒学,而且不是指的作为学术史——例如思想史、哲学史研究对象的儒学,而是指的作为当下思想领域中的一种活的思潮、乃至一种思想斗争形式的儒学。以下的讨论,将紧扣这次会议的主题"十年来儒学变迁之大势与发展之展望";同时,将论及《孔子研究》编辑部所约定的话题"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我将尽量客观地描述当前儒学的态势,最后再谈一谈我对儒学未来发展的主观愿景。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历史,张岱年先生讲,“一九七九年十月,全国各地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在太原开会,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后,许多同志建议创办一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专门刊物。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季刊创刊了。  相似文献   

9.
宋代理学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发展阶段,可以说,它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高峰.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理学思想颇为关注,从哲学史、思想史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屡有创新,为宋代理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哲学研究》1983年第10期,开辟了一个“关于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关系问题”的专栏。编者在按语中指出:中国哲学史与思想史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栏内发表的三篇文章,就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编者表示欢迎广大哲学史、思想史工作者参加这  相似文献   

11.
孙晔   《心理科学进展》1985,3(2):3-10
本文主要谈美国心理学和苏联心理学近年来的基本情况和动向。这个题目很大,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概括地谈一谈我们认为重要的,与我所研究课题有关的几个主要心理学领域,即基本理论、普通心理、生理心理、发展心理,以及社会心理。考虑到苏联心理学理论对我们影响较大,所以在苏联心理学方面侧重谈一谈主要理论观点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我从事中国哲学史的教学、研究工作,按时间累计,不止三十年,抗战时期,在昆明西南联大时,就开始讲授中国哲学史和从事有关这方面的专题研究。但是,真正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哲学史,应当说是从1949年开始的。实际上,中国哲学史作为一门科学,是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逐渐建立起来的。这门科学在发展中,一方面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也走过不少的弯路。如何恰如其分地估计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促进它的进一步发展,是每一个从事这门科学的同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篇文章打算就这个题目谈谈个人的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谈的题目是漫谈中国伦理学史的研究方法。我考虑得也很不成熟。中国伦理学史有几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分几个小题目,就是: 一、学术史研究的基本要求想写好一本中国伦理学史,应该注意达到的,一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二是资料与观点的统一;三是阶级分析与理论分析的结合。现在分别谈一谈。  相似文献   

14.
韩星 《现代哲学》2016,(6):99-106
本文从经典诠释的视角,以儒家为中心,思考在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深化。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走上“以西释中”的西化误区。我们应在确立中国文化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立足于中国传统,以经学作为中国哲学建构的主体,在经学的基础上深化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以子学、玄学、道学、佛学作为多元辅助,借鉴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来诠释和表述中国传统思想,使中国哲学史具有西方哲学的外貌而其实质却仍是中国传统思想本身,以实现经学模式向哲学模式的非断裂性转换,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5.
再论中国哲学史作为“学科”的合法性危机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哲学史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如果从现有有关思想史的写作来看,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性质,其实更接近西方意义上介于“哲学史”(historyofphilosophy)和“思想史”(intellectualhistory)之间的“观念史”(historyofidea)。有关中国哲学史学科的思考,首先必须考虑“学科”(discipline)或者说“学科研究”(disciplinarystudies)究竟是指什么。近年来,西方学界已经结合对它们自身的学科反思而出现了所谓“学科学”(disciplinarity)的概念。“学科”成立的复杂性在于,很难以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确定一门研究能否典范性地成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6.
宋健 《周易研究》2012,(5):F0003-F0003
王新春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480千字,458页。刘大钧先生专门题写墨宝:“修德不堕虚拟,治经肯彰风要”。作者基于文化意识之自觉,从哲学的视域和研究方法出发,着眼于《周易》、易学的哲学史、思想史意义及其与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7.
钱耕森 《现代哲学》2007,1(4):69-72
冯友兰先生先以中国哲学史家名于世。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是其成名的代表作。《中国哲学史》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即是"同情之了解"与"新儒学"。"同情之了解"不仅是冯先生成功写作《中国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而且也是我们今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不可或缺的原则与方法。冯先生后来又成了一位著名的新儒家。作为中国现代学术思潮中新儒家的一位典型代表,冯先生本人以及一般论者都公认为应以其"贞元六书"的"新理学"哲学体系为代表。文章赞同这个共识,但想补充一点,即广而言之,似乎也可以包括冯先生所著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在内。文章从其目录、内容、审查、批评、自觉与自白和"贞元六书"多方面进行了探索与论述。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哲学史对象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是一件好事,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这门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中外哲学史的研究。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中,哲学史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日丹诺夫在1947年所提出的哲学史定义:“科学的哲学史,是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规律底胚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然是从与唯心主义派别斗争中生长和发展起来的,那末,哲学史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中国哲学史》已经走过四十载春秋。四十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代编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哲学史》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哲学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平台,成为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园地,精研中华文化核心义理,倡导古今东西文明互鉴,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  相似文献   

20.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中国哲学史》已经走过四十载春秋。四十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学界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在几代编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哲学史》已经成为展示中国哲学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平台,成为助力青年学者成长的园地,精研中华文化核心义理,倡导古今东西文明互鉴,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