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归因,乃是人们关于行为(包括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和事件的原因的知觉和判断。归因理论就是研究这种归因活动的一个社会心理学领域。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都是根据行为的原因解释行为的,这种解释在决定人们对行为的反应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归因理论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在教育心理学方面,不少的心理学家运用这个理论,进行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实验研究。所谓归因理论,就是人们用来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因果关系的信息理论。说到归因理论,不能不提到美国心理学家韦纳(Weiner).他和他的助手用归因理论来解释个体的成就行为。但认为,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成就行为的结果。一般地来说,可把成功或失败的结果归结于个人的能力、自己所  相似文献   

3.
归因理论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行为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人如何理解和解释行为的原因。人的行为原因是多重的,但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解往往只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去推论和解释。人们怎样去解释行为的原因?各种人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否有差异?有无众人皆循的规则?不同的原因会不会影响以后的行为?对这些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心理学家都作了探讨,形成了现代归因理论的架构。因此,归因理论被定义为理解原因的研究。归因是观察者对他人或者自己基于外部行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归因研究近十多年来成为社会心理学中一个最活跃的研究领域。它在社会心理学期刊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社会认知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前言归因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行为原因的认知活动。近年来,探讨学生如何解释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研究颇多,但对归因的区域比较研究较薄弱;对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研究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面也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观点;对学生在几门课程中的成败归因的一致性程度的研究尚未看到。本研究拟从这些方面入手,考察①比较不同地区被试对学业成败的归因特点②比较不同性别被试在归因方式上的异同点③选取数学、物理学业成绩为归因对象.探讨被试对不同课程的归因有无差异。2研究方法2.1被试:选自上海…  相似文献   

5.
初中学生的成败归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的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1958年,海德(Heider)根据自己的研究认为,人的行为必有原因,每个人都会化力气去寻找行为因果性,进行归因。如果认为行为由外部因素引起,叫外部归因。认为行为由个人内部因素引起,则叫内部归因。1971年。美国的韦纳(B·Weiner)提出了成败归因的模型。他认为,人们往往把成败行为归因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等四种因素。其中努力和能力属于内在因素,任务难度和机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在工作和生产活动中,人们常常对自己或其他人的工作结果和行为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和推论,这就是归因。人们以此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随后的行为和环境。归因在人们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归因理论是从心理学家海德(Heider,F)有关人际知觉的实验(1944)发展起来的。琼斯等(Jones,1965)提出“相应推论”的归因模型,认为决定归因的两个关键变量是:行为与众不同的程度和合平社会要求的程度。凯利(Kelley,1973)用三种归因信息的“互变原则”来说明人们在复杂  相似文献   

7.
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依恋行为维度与消极事件中情绪反应及社会归因的相互关系,加深对依恋性质的理解。研究测试了82名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以及大学生的依恋行为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归因的相关。结果发现,在与依恋相关事件中,依恋行为维度中的三个维度分别与情绪反应中的痛苦、焦虑、淡漠等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同时这三个维度也分别与社会归因中的不同归因对象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回归结果说明了外显行为受到依恋行为等因素的影响。作者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性质对结果进行解释,并提出了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我归因指的是人们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解释及成因推论.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研究,涉及到外部特征及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的影响的较多,而对内部因素,尤其是他们如何看待、解释自己的学业失败,即对他们学业失败的自我归因研究较少.自我归因作为主体意识,无论其正确与否,一旦形成都会对个体的情绪、态度、行为及未来的预期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试图探讨学习困难儿童学业失败自我归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性别角色知觉差异的一项归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永芳  周仁来 《心理科学》1998,21(2):174-175,177
1引言近期有关归因认知过程的研究表明,人们对特定目标事件的解释和他们提取出来与其比较的相反的背景事件有关。按照这种观点,面对一种待解释的目标事件,人们首先会提取出一种与其比较的背景事件,然后对两种事件的特征进行心理扫描,并进行特征比较和匹配。目标和背景事件之间难以匹配起来的、不同的特征(目标事件有而背景事件无,或者相反)才会被作为目标事件的候选原因。这种假设的基本含义是:人们为目标事件作出的归因不取决于目标事件本身的性质,而取决于与之比较的背景事件。由此引申出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们是如何提取…  相似文献   

10.
归因是指个体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其关键成分是认知。所以我们也把归因看作是个体对其行为与原因之间建立逻辑联系的认知过程。归因理论的莫基人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1958)首先提出了基本的归因模式。按照海德的归因模式,认为人们可能把行为的结果归于个人的原因或环境的原因,或者归于这两个原因。他所指的个人的原因是由“能力”和“努力”所构成的。其中“努力”又是由“意向”(个体想要做什么的质的成分)和“尽力去做”(个体作出多大努力的量的成分)所构成的。他所指的环境的原因是由“任务的难度”和“运气”所构成的。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仁生 《心理科学》1997,20(5):461-463,470
1问题归因训练与归因理论的其它研究一样主要是在成就领域内进行的.归因训练的基本原则是:归因的变化可以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则对行为又有直接影响。那么,归因上的变化就应引起行为上的相应变化,而这种新的行为又舍改变归因.根据归因理论,在成就背景中,学生舍利用各种信息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归因,这种归因会引起期望和情感方面的心理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影响其成就行为。新的行为又会引起新的归因,从而形成一种良性或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归因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提高学习动…  相似文献   

12.
迷信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外部原因,即偶然的相倚联系使个体相信某种行为会带来某种结果;迷信行为形成以后受到间歇强化,个体的单次行为虽然不定伴随有强化结果,但却总有得到强化结果的可能,使个体不愿放弃再次得到强化结果的努力。迷信行为产生和保持的内部心理原因则可以用人类追求意义的本能和归因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的意义与目的人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行为结果总要进行原因的解释或推断,这是人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基本需要。人对行为的理解大体上归为三种:有时将它归因于外部原因(如环境、情境、他人的言行、诱因刺激等);有时归因于本性或内部状态(如认知、情绪情感、意志、信念、价值观、性格与能力等);有时归因于两者的结合(即内外原因的结合)。研究这种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论称之为归因理论,它最初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等提出的。把归因理论应用到教育上,进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控制点”有罗特和韦纳等人。所谓控制点就是自己所知觉、所承认的控制个人行为及其成败结果的内外力量的位置所在。它是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有责任的认知倾向。罗特认为,有些人  相似文献   

14.
小学儿童考试成败归因特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归因(attribution)即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则是研究归因问题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它是当代一种从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大量研究证明,该理论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例如在教育和行为治疗过程中,鼓励个体将成功适度地归因于努力和能力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其自尊、自信和毅力.因此,很有必要在我国加强对该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情感适应是指对重复或连续刺激的情感反应变弱的心理过程.在解释情感适应的心理机制和过程的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AREA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注意到与自身相关且难以解释的事件时,对事件作出情感反应并试图解释或理解;若解释成功,注意力会减弱进而适应该事件,对应的情感反应也会变弱.大量关于消极事件与积极事件的研究为AREA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未来研究需要从影响情感适应速度的因素、跨文化研究、适应轨迹的时间精确性以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活事件对个体情感反应和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 均试图从不同生活事件和行为决策关系的角度对个体的影响机制进行解释, 但不同理论之间存在争议。行为/经济理论认为人“绝对理性”, 而平均/累加模型、峰-终定律和心理账户认为人“有限理性”。详细比较发现, 各理论在解释的视角、研究方法的选择、生活事件的界定等方面均有不同。未来研究应围绕理论之间的鉴别与整合、生活事件属性与个体属性之间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基于当前抑郁的实证和理论研究现状,对大学生抑郁的形成过程进行探究。采用大学生生活事件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自尊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大五人格神经质分量表,以882名大学生为被试展开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抑郁、神经质、归因方式等两两显著相关;(2)大学生抑郁的形成过程是多路径的,多层次的,既有生活事件对抑郁的直接作用,又有生活事件对抑郁的间接作用;既有归因方式的简单中间作用,又有归因方式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并且神经质在自尊到抑郁的路径中起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生活事件对抑郁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可以减少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及内部的认知加工过程。采用点探测范式测量注意偏向,问卷法调查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归因和择业焦虑。结果发现:(1)生涯适应力既能直接负向预测择业焦虑,又能通过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及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择业焦虑。(2)在生涯适应力与择业焦虑的关系中受到消极事件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只有消极事件积极归因时,生涯适应力才会影响择业焦虑。研究结果揭示了择业焦虑的内部作用过程,丰富了生涯适应力通过注意偏向和积极事件归因方式影响择业焦虑的解释视角,为通过归因和注意偏向的调整缓解不同生涯适应力个体择业焦虑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组织管理中的归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管理中的归因研究对于组织绩效评估、领导成员关系、控制领导过程、组织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文章回顾了工作领域中的归因理论研究历程,对领导归因理论、职业归因风格、管理中的归因偏差等一系列研究进行了梳理。最后分析了该领域发展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0.
刘永芳 《心理科学》1998,21(4):365-366
1引言归因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现象,然而归因的认知过程问题远未受到应有的注意。近期的研究表明,归因是知觉者从多种候选因素中选择原因的复杂的决策过程。选择哪些因素作为待解释的目标事件的原因,和知觉者提取出来与其比较的背景事件有关。按照这种观点。原因选择是一个在目标和背景事件的特征之间进行比收和匹配的信息加工过程。面对一种待解释的目标事件。知觉者首先会提取出一种与之比较的相反的背景事件,然后对这两种事件的特征进行心理扫描和特征匹配。二者之间能够很好地匹配起来的特征不会被作为目标事件的原因,因为它们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