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涛    马鹏举  于亮  刘俊飞  杨亦鸣 《心理科学》2011,34(3):546-551
文章运用ERP技术,考察了汉语名-动兼类词在语法语境下的脑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名-动兼类词与非兼类的名词和动词所诱发的P600成分没有显著差异,只有在动词语境下,名-动兼类词才在额区和中央区诱发出一个更小的N400成分;与动词语境中的名-动兼类词相比,名词语境中的名-动兼类词诱发出更大的P600成分,这与非兼类名词、动词相互分离的神经机制相同。根据实验结果认为,与相应的非兼类名词和动词相比,从语法角度划分的汉语名-动兼类词没有特异的脑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
0.动态助词“着”在动词后分别表示“状态持续”和“动作进行”两种语法意义,前者如“头上裹着一块白毛巾”,后者如“他看着书呢”。然而,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很复杂,用法也很灵话,除了上面到的两种语法意义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意义和用法,它们不能简单地归入两类中的任何一类,应该作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1.一般认为,动补式后面不能附“着”,因为动补式自身有“完结”的意思,和“持续”或“进行”语义相悖。例如“打倒”不能说成“打倒着”,因为“倒”已经含有动作完结的意思。但是,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下面例都是动补式后附“着”的。例如:  相似文献   

3.
语法语境下汉语名动分离的ERP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ERP技术,从语法角度,通过词语搭配判断任务,考察汉语名词和动词加工的脑神经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在适合的语法语境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所诱发出ERP差异主要反应在P200、N400和P600三个ERP成分上。在正确的语境中,名词诱发出更大的P200,而动词则诱发出比名词更大的N400和减小的P600;当动名兼类词分别用作名词和动词时,虽然二者的N400没有显著差异,但前者诱发出一个增大的P600。根据实验结果认为:汉语名词和动词具有不同的神经表征和加工机制,名词和动词的语法功能在汉语名动分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读了马宁同志《“没有六十”和“没有六十了”》一文(载《逻辑与语言学习》1984年第3期25页),觉得该文夸大了“了”在区分“没有”一词词性时作用。“没有”一词确有动词、副词两个词性。语法上管它叫兼类词。但靠“了”这个虚词,是不能分开特定语言环境下“没有”的词性的。再说例中“A:有六十了吧?B:没有六十了,我都六十四了。”其中的“没有六十了”本来是是句不通顺、不规范的语句,怎能拿出作例证来区分“没有”的词性呢? 请看下面例句: A:今天下午植树,领导要求你班出六十个人。B:今天星期天,同志们都回家  相似文献   

5.
<正>"尽"在岳阳方言中可以作形容词、介词、动词、副词多种词性,其中,作介词是最普遍的用法,表示被动意义且与普通话的"被"的用法有所区别。通过查阅著作、文献,结合语感和语料对岳阳方言中的"尽"作了初步性探究,重点发掘介词"尽"及其被动意义,旨在揭示岳阳方言的多样性,深入了解家乡方言,探索方言语法的研究,深入了解汉语语言的特性,进一步学习和领会语言理论。  相似文献   

6.
这里所说的古汉语,指的就是上古(先秦两汉)汉语。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区分古汉语的内动词(不及物动词)和外动词(及物动词)的问题。对于如何区分汉语动词的内动和外动的问题,语法学家的意见是不一致的。马建忠说: 凡动字之行仍存乎发者之内者,曰“内动字”,省曰“内动”。凡动字之行发而止乎外者,曰“外动字”,省曰“外动”。不难看出,马氏区分动词的内动和外动是从动词的意义出发的。这种区别法要碰到一些  相似文献   

7.
以既可用作名词,又可用作动词的汉语双音节兼类词为材料,采用移动窗口范式,考察了汉语句子中名词倾向性高和低两类兼类词句法分析的详细历程。结果发现,两类兼类词与各自的控制词之间,均未出现阅读时间上的显著差异,因此并不支持延迟模型所提出的兼类词句法角色延迟指派的观点。实验还发现,名词倾向性高的兼类词引起了更大的加工困难。此外,即便是名词倾向性低的兼类词,被试也仍为其指派名词的句法角色。花园路径模型和制约满意理论均不能单独和完整解释上述发现。文章指出,实验结果支持一种既不同于花园路径模型,又不同于制约满意理论的权变的理论。阅读中遇到兼类词时,读者能立即为其指派句法角色。这种指派过程既可以利用概率制约信息,也可以在句法分析原则指导下进行。句法分析原则是否起作用,取决于概率制约信息的制约强度  相似文献   

8.
夏全胜  彭刚石锋 《心理科学》2014,37(6):1333-1340
将ERP技术和半视野技术相结合,采用词汇判断任务,对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在左脑和右脑中的加工机制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显示,名词和动词的N400仅在左视野/右脑存在差异,名词和动词的N400在左视野/右脑和右视野/左脑中都比偏(动)和偏(名)更负。不同词类的LPC在右视野/左脑中没有显著差异;偏(名)和偏(动)的LPC在左视野/右脑中比名词和动词更正。实验结果表明,在没有语境条件下,汉语名词和动词的差异主要在具体性上,动名兼类词体现出不同于名词、动词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说“晒太阳”、“刻蜡纸”之类的话。有人认为这既不合语法,又不合逻辑,只能作为一种习惯用法来理解。其实不然,这是沿袭了古汉语语法的用法。“晒太阳”就是“晒于太阳”,“刻蜡纸”就是“刻于蜡纸”,只不过在口语中省略了介词“于”而已。其动词与后面的成分不是构成动宾关系,而是动补关系。这点,我们可以从古籍中找到佐证。如《孙子》中:“宋有田夫,自曝于日”。“曝于日”,就是“在太阳下晒”的意思。这里没有省略“于”,而在古汉语中,介词  相似文献   

10.
双宾语三题     
一、一般类型和特殊类型一个动词带上两个宾语,两个宾语间互不发生结构关系。形不成语言单位,这是一般双宾语的特征。这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近宾指人,远宾指物;二是近宾、远宾都指物;三是近宾、远宾都指人。还有一种特殊类型,在两个宾语都指人时,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结构关系,这就突破了“两个宾语之间没有结构关系”(《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要求,值得注意。如: ①大家叫她祥林嫂。②职工们都称他好管家。③我从小就唤她“芳妹子”。“她祥林嫂”、“他好管家”、“她芳妹子”都近似名词性主谓短语,“她”“与”“祥林嫂”、“他”与“好管家”、“她”与“芳妹子”可以分别发生直接陈述关系,主谓之间可以加逗号,也可以加“为”、“是”之类动词,构成主谓句。如果  相似文献   

11.
口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存在语法促进和语义促进效应,而语法又包含了句法和词法。本研究采用优先指向范式考察了语法和语义线索对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影响。实验1发现, 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实验2发现,4岁儿童可以在增加句法线索词或语义线索词条件下习得动词;实验2a发现,4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单音节词判定为动词,实验2b发现,在增加语义线索词条件下, 3岁儿童更倾向于将双音节词判定为名词。结果表明,5岁儿童可以利用单个句法线索词习得动词,4岁儿童可以通过多重线索习得动词。本研究拓展了以往关于汉语儿童动词习得的结果,提示语言习得研究应考虑语法线索的独特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有些讲古汉语的书,对古汉语中的使动用法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10次印刷的《古代汉语》上册270页) 动词对于其宾语含有“使他那样”的意思的,叫做动词的使动用法。(见北京出版社出版、1957年5月第3次印刷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增定本74页) 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也就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种使动用法的格式也叫使动式。使动用法或使动式是指动词对于宾语包含有“使它  相似文献   

13.
在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汉语》的改病句作业中有这样两个病句:“他一往深情地注目着我”。和“她的家庭负担很重,我们应该帮忙她”。要求学员从语法上分析错误的原因。可是多数学员都不会做这两个题,有极少数学员把病句改对了,但不会分析错误的原因。下面试分析一下这两个病句错在哪里。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可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是指那些所表示的动作可直接涉及或支配其他事物,即它的后面可以带宾语。例如“我看书”,“他写字”,他们去商店买东西”,“我们热爱祖国”等句中,“看”、“写”、“去”、“买”、“热爱”等动词都是及物动词,后面都能带宾语  相似文献   

14.
广西龙胜苗族人话中有一个分布和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哩”,其意义与用法复杂。它既可以作为结构助词、时态助词、语气助词,表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又可作为部分名词、人称代词的后随成分,与名词结合表示事物名称或事物的某些特征,与人称代词结合表复数形式,具有特殊的构词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一个理解古汉语的计算机系统——SUACH。实验材料是两个古汉语的小故事。该系统对课文进行句法和语义分析,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系统也能回答某些词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句法功能和意义。 汉语与西方语言不同。前者没有词形变化。人们不能根据词的形态来判定一个名词的格或一个动词的时态。汉语语法也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文中提出和讨论了一些计算机理解古汉语的临时规则。  相似文献   

16.
关于动词的重叠问题,各家已有诸多论述,笔者从中获益不浅。但是,那些论述似乎把动词重叠形式的范围限制得过窄过严;对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和表达功能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笔者无意统一大家的认识,只想就单音节动词的重叠谈谈自己的看法。本  相似文献   

17.
九江方言中"佢"字在处置式中的用法十分复杂,归结起来都是"介词+名词结构+动词+佢"格式的变体。在一些句子结构中"佢"字不单是一种回指成分,更虚化成了一个语法标记。回指成分在句子中是可有可无的,可是当作为语法标记时"佢"在句中则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佢"字就不可以成句。  相似文献   

18.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19.
趋向补语及其引申意义——说补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补语中有表趋向的一类,补充说明动作、行为行进的方向。按说,只有动作、行为才有趋向可言.不过,因为汉语不少形容词兼有动词的性质,因而形容词也可以加趋向补语,表示状态的变化。如: 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黄昏,公园里渐渐安静下来了。这种趋向补语范围不大,无非是“软下来”“冷起来”“暗下来”之类,且都属于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现在,我们说说大量存在的处于动词之后的趋向补语。趋向补语都是由趋向动词充任  相似文献   

20.
按照传统的语法学的观点,汉语中的虚词类指的是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五类虚词。在逻辑界,一般都认为虚词是不表达概念的,而实词是表达概念的。所以在通行的逻辑教材中,在其它逻辑著作中,一般都没有论述虚词表达概念的情况。只有金岳霖先生主编的《形式逻辑》一书,对虚词表达概念的情况做了某些论述和肯定。这本书中写道:“一般说来,虚词是不表达概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