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认为,先秦时期所称的"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六家"、"九流十家",与先秦至汉代所称的"百家",不是同一范畴内的概念,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后人不了解"家"的这两种含义,更不了解"六家"、"九流"所产生的背景,对于先秦学术思想史有误解.  相似文献   

2.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3.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4.
创新实质只是艺术家对新的世界、新的环境和新的思潮,有了一些新的体会而已。艺术家只要把这些真心体悟表达出来,就是创新。创新与风格的联系是一种内在联系,风格仅仅是创新的外部表现形式,这种形式不是以新奇为标准,而是以是否符合艺术家的心境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5.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日常使用中,"伦理"与"道德"往往被当作同义词或近义词使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学术理论的混乱,本文归纳了学术界目前现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并对"伦理"与"道德"的东西方涵义及二者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辨析与梳理。笔者认为,西方的伦理与道德的涵义相近,但与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有别;中文里伦理与道德的涵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东西方的词源词义不可能完全对应,更不能以西方文化中伦理与道德的词源学涵义来取代中国文化里伦理与道德的基本涵义。对二者的正确理解必须依赖于相应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7.
"藏象本质"与"白马非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藏象本质研究的哲学误区,围绕"脏器非藏象"、"藏象纯功能"、"藏象指标"与"白马非马"进行藏象本质研究的哲学反思."脏器非藏象"、"藏象纯功能"类似"白马非马","藏象指标"类似"白色是马".探讨藏象本质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和技术方案,推动藏象本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图洛书”的产生颇为神奇。据说在上古伏羲时代 ,有一匹河马身驮“河图”出于孟水。又说在大禹治水时 ,有神龟背负“洛书”出于洛水云云……“河图洛书”的产生所以有这样神奇的传说 ,原因是这里蕴藏着超凡脱俗之理 ,修真返还之法 ,和通天仰地的学问。任何神奇的文化 ,都应当是以人为根本。人是阴阳的结合体 ,是天地宇宙的产物 ,又是万物之最灵者。人实是集天之“厚”、地之“精”而生成。人即是一个天地的全息图。“河图洛书”是易学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其主体。易学主要包括数、象、理三部分 ,其最重要的是“数”。数 ,在道家眼里是有…  相似文献   

9.
"证"与"辨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证"与"辨证"的关系阐发有关概念,认为对证的概念不应一概而论,在此基础上把证细分为两个概念,提出有形之证和无形之证,辨证的过程就是构建一个"无形之证"理论模型的过程,用来解说有形之证,达到无形之证与有形之证的最大吻合.  相似文献   

10.
赵善华 《学海》2003,1(4):169-172
“新潮”小说创作以“先锋”、“实验”的姿态进入文学领域时 ,一个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便是创作的“文本”意识和“文体”观念。“文本”意味着以文为本 ,以人与故事为结构基础 ;“文体”构成的基本层面和实存状态是一种话语方式。在作家的具体写作行为中“文本”和“文体”应该水乳交融 ,因为“文本”的意味只有在“文体”的抖露中才能有效地呈现  相似文献   

11.
蒙美学界朋友大力支持,"美学学人"栏目陆续收到了一批专家、学者的大作。因篇幅关系,本刊只能以来稿时间为序,每期刊出一篇,敬请谅解。近期将介绍的是邢煦寰、胡经之、童庆炳等先生。  相似文献   

12.
汉儒称"六经"为"六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一直以为,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所谓“六艺”,就既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本文通过对有关史料的考证,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认为:“六经”称谓至迟流行于战国中后期,而“六艺”称谓却只是在《吕氏春秋》中才偶尔使用,流行起来更是在汉初以后。随着“六艺”称谓的流行,汉初儒者开始以“六艺”称“六经”。汉儒将先秦“六经”改称为“六艺”,并非出于学科规范考虑,而是服务于其变“经”为“艺”、变“学”为“术”的学术转向。而这一转向之所以发生,又是因为汉初儒者有争取立儒学为国家惟一官方哲学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3.
《周易》《老子》《庄子》号称"三玄",三者共同创立了中国古代"伦理学之后"的形而上学.《易传》展示了形而上学超越于儒家伦理之上的实践哲学本质;《老子》的"道论"将实践哲学纳入类似于康德的实践"模型"的隐喻之中,建立起天之道、圣人之道和处世之道三者上下贯通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模型;《庄子》的"至人"理想则通过诗意和寓言的方式在高悬的天道与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某种可以凭想象来把握的纽带,为道家的"伦理学之后"开辟了 一个看起来充满"至乐"和"天乐"而值得追求的审美维度,但也终究没有摆脱自欺和自我麻醉的幻觉.  相似文献   

14.
佛教以"无我"观念区别于其它宗教,通过提倡"无我"消除人们对两种自我的执着人我与法我,最终实现人的"真我",而把世间公认的人格我称为"假我".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学界多以基本欲求与非基本欲求来界定天理、人欲。这种界定 ,与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的基本精神不符合 ,也与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以及儒家对生活的态度不符合。本文认为 ,理学家们所讲的天理 ,系指符合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欲求 ,而与天理对立的人欲 ,则是指违背封建道德准则、超过自己等级地位的非分欲求。  相似文献   

16.
谁都知道,在古老的中国,不管是衙门、宫殿、庙宇的门前,还是豪宅、大户人家的门口,人们都能看到摆着一对石狮。据说,这对石狮子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它不但是一种气派的象征,而且还是一种被人认为是好的“吉祥物”。如今,旧时的衙门没有了,但遗留下来的宫殿、庙宇的门前,其中有些石狮仍有保存。然而,想像不到的是,这号称“吉祥物”的石狮今天却开始“走”进某些党政机关的大门口,它们(石狮)在那里时时都在保护着这些政府要员“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一些极端的报道,有些政府官员为升迁,请算命先生定位,用风水术为政府…  相似文献   

17.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医患之间的医疗和接受医疗的问题,它涉及到医疗机构、制药厂家以及社会、家庭、婚姻、就业等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种"社会监督法制化、诊疗方案规范化、社会关爱人性化、具体施治个性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环境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的第一部分概述了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动用看得见的法治(制)手段,纠正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问题,但这种强制性的"他律"亦有其缺陷;第二部分论证了环境问题为什么同时又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及环境道德的评价和绩效;第三部分强调只有配合以道德"自律",德法兼备,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19.
20.
"做人"与"做事"是两个既重要又具有普遍性和活力的日常道德规范概念,在传统道德和现代性道德转型日益显著的今日中国,分析这两个看似普通实则艰难的伦理语汇具有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就廖申白教授作出的这方面论证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两者在日常伦理学方面的一些特点,以及在基础德性论与内部外部论证上的逻辑推导关系,并论述了这一基于"做人"和"做事"两个概念形成的初步理论的其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