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5,自引:7,他引:48  
杨雄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9,(6):484-487
采用《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对初中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共2187名青少年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得的自我价值感方面差异极显著。(2)男生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社会取向的自我价值感则显著高于男生;男生个人取向的道德价值感高于女生,女生的社会取向的道德价值感则高于男生。(3)重点中学的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的家庭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的心理价值感、家庭价值感方面均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献体现着外在的社会价值,责任体现着内在的人格价值。所谓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或曰个人对社会的“有用性”。所谓人格价值,则是指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人格特质。人格就是人的规定性,就是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格。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人格表现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资格。权利和义务规定着个人的社会责任,同时也使个人成为责任主体。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论价值的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在《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著文认为,价值的第一层含义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除此之外,价值还包含对需要的层次和需要的主体进行评价的问题。从不同需要之间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来看,整体的需要高于个人的需要;从人所异于禽兽的特有的需要来看,精神的需要高于物质的需要。人类的价值应该就人类与其他物类的比较而言,自我的价值应该就自我与别人、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人类的关系而言。人类所追求的最高价值是真、善、美,其中真是认识的价值,善是道德的价值,美是艺术的价值。 关于个人的价值可分为两层意义,一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即能在一定方面满足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劳动者生活活动的产物,并证明是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新的生活方式的原则和传统,有助于个人道德面貌的形成,也有助于在社会实践中体现道德理想。道德因素存在于个人一切形式的生活活动中,从而形成生活方式的道德基础。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道德基础的职能作用在于:制定行为的战略方向(社会的、集体的);确定整个行为的主要动机(造福社会);确立社会对作为最高价值的个人的关系(人道主义);决定个人安排和实施道德生活活动的机制(行为的选择和对此承担的责任、道德上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5.
所谓个人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以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植根于个人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深刻地体现在道德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权集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权利诉求与国家社会对公民个人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维护保障于一身,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伦理要义。食品安全权是对公民生命权、健康权和安全权的价值认同和权利确证,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权利的维护和对饮食健康或无害的保障。食品安全权具有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自然善(存在)、追求健康和美好生活的自我善(发展)、为他人的食品安全之善生成共在的伦理世界(完善)等多重伦理深蕴,是自然善、自我善、他人善和社会善的有机统一,构成人们道德生活中其他善的始基和源头。  相似文献   

7.
道德人格论     
道德人格论唐凯麟伦理学所讲的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规定性,是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道德人格具有如下特征:1.意志自主性。意志独立、自主、自由是道德人格主体成立的必要条件和真正标志。2.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始终...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致使其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由此主体的道德选择难免陷入了自相矛盾的悖论境地,所谓人肉搜索就是典型例证。这种悖论现象的存在,干扰着人们对善与恶的认定,困惑着人们对网络道德行为的选择。把握网络社会的特点,认清网络道德价值演绎的特点,是排解网络社会道德悖论现象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日本社会个人化、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剥离,造成个人自我认知的焦虑。弗洛姆对此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自发性的关系,在不否认个人独立的前提下,把个人和世界连结起来。旅行自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移动性,使其能够重新审视自我,建立自我与外界的联系。立足时代语境,以吉本芭娜娜小说的"自我"主体意识为话题,从旅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展现"自我"精神面向与主体价值的观念。通过阐释吉本芭娜娜小说文本中的主体意识,揭示作者以"自我"设计体现现代性时代的病态,并对此进行自我重构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1.
武小西 《哲学动态》2022,(11):92-100
伦理两难引发的心理矛盾有可能破坏自我的统一性,造成能动性的瘫痪,常被理性主义哲学家看作应当避免的负面现象。然而,心理矛盾对理解人类生活的复杂性和多重价值面向有积极作用,也为行动主体的自我改善提供了契机和动力。在重估心理矛盾的道德哲学意义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出转化和结合矛盾两极、以矛盾张力为行动依据的折中式解决方案。折中式方案促使行动主体反思并调整自己的多重实践同一性,对所处社会情境作出更恰切的反应,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变革。因此,心理矛盾不仅凸显出自我是在时间中的展开,也揭示出自我深刻地内嵌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中。解决心理矛盾,正是打破自我的静态统一性、建构更加立体的动态统一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体现出个人与社会的双向影响和塑造。  相似文献   

12.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拟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对76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和道德同一性均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均受到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道德同一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而且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气节概念从肯定方面看指称着我们民族每个道德主体对心中道德理想的一种坚守,从否定方面看则是对所有不合价值理想的外在压力之抗拒.从内涵上看气节观包含主体自觉、应有的理想与道德原则、对外在压力的抗拒与对内在理想的执着和坚守、道与道义、自由选择与责任意识、献身精神、自觉的行为操守诸方面内容.气节观从个人层面看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从社会层面看能够砥砺风气,教化社会,激励和引导人们向遵循这些价值理想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努力,从而对社会与文化起到整合作用.中华气节观在历史上常具有正面的作用,但也包含着负面因素与糟粕.  相似文献   

15.
身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价值理念与实践交融、冲突中的现代人,生存与生活实践中,面临着相互冲突的伦理文化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所导致的诸多困境和悖论性难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道德主体人格同一性的畸变和丧失。着眼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健全的道德自我,对照境界性生存意义上的成人目标,具体的应对路径和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面向具体生活情境,还原现代性道德自我实践的本真意蕴;二是依托制度理性及其现代伦理生活共同体,提供优良、健全的道德人格重建合理场域。  相似文献   

16.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价值观念”范畴的研究王学川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价值观念的讨论正不断深化。现将讨论中一些颇有争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价值观念的内涵关于价值观念的内涵,大家见仁见智,大致可区分为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偏重于非理性,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情感、意志、态度和意向等。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与主体理想、志向、需要密切联系的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态度。(2)价值观念是思维主体所形成的对客体认识的欲求倾向,是对思维材料的取舍标准及思维过程的理想目标。(3)价值观念是反映着人们的追求和向往目标的较为理想的意识。(4)价值观念不是指对价值的认识,而是指对价值的态度,是人们在价值选择、评价、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取向准则。(5)价值观念可理解为个人的基本态度和根本意向,它们在个人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和当前要作出的抉择之间起着一种媒介作用,并能简化待处理的问题,能提供对行动的准则和激励,从而指导其行为。(6)价值观念并不反映价值关系,而是反映主体对价值关系的态度的社会意识。第二类观点认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主体的理性、自觉的观念形态。具体提法有:(1)价值观念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现象或价值关系的系统看法,是以往价值生活经验积淀  相似文献   

17.
经济服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相互满足需要的活动,基本内容是相互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动付出,基本依据是社会分工和商品所有者成为彼此独立的私有者.经济服务伦理是一种客观伦理关系,同时体现着商品所有者的意志对待关系,内含一定道德观念并受一定道德规范调节.商品交换双方之间相互依赖、互利互惠的客观服务关系构成市场服务的伦理常规;基于个人道德自律并由个人自愿选择的无偿服务行为是市场服务的道德特例.市场服务主体有获得利润、实现个人或企业价值的责任,同时要为社会提供优质市场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孔孟的人格论——三大德(仁智勇)与大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格是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是人在一定的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伦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常称为道德人格。人格主义哲学意义上的人格 ,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 ,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 ,它是惟一真实的存在 ,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人格 ,在心理学上则称为“个性” ,指个人稳定的心理品质 ,包括两个方面 ,即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倾向性包括人的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等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趋向和选择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上的个人特征。这两方…  相似文献   

19.
孔子道德主体性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和规范性的对立统一,是道德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道德的规范性,是一定的社会物质关系对社会成员的一种必然性制约,具有超越个人意志的客观必然性。但是,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道德对社会和个人的规范、约束作用,必须通过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才能实现,没有人的主体能动性,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就始终只能是外在于人的需要的东西。相对于法律、规章、制度而言,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就在于它发挥作用的基础是行为主体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不是他律。道德的主体性与规范性对立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在支配道德行为的诸多道德意识要素中,道德意志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到道德行为的中介环节,是道德意识的最终体现,是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最后阶段,是实施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力因素.道德意志内在的实践本性体现了道德行为主体特有的"实践一精神"特征,细致地呈现出个体道德意识的求善意向、自我决断以及克己精神,对于公民个人品德的形成和恒久持存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