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茶馆中的新中式家具设计认识 (一)茶馆的理解 茶馆设有固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品茶、休闲等。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与品位,艺术和生活在这个文化层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它的空间营造已不仅仅是普通环境装饰那么简单,而是升华为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塑造。现在的茶馆更多地采用后现代手法,把传统的结构形式、传统的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茶馆文化重新设计组合以一个全新的标志符号出现。  相似文献   

2.
从上个世纪 80年代以来,禅学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乃至一般民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关注,从上个世纪人们对禅学的兴趣与这一时期流行的所谓“宗教热”、“气功热”及“传统文化热”相呼应,于是禅学逐渐成为十几年来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倍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禅学在今天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遗存形态,也不仅仅是佛教信徒在宗教场合信奉修持的理论实践形式,而是在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文思潮之一。   人们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十几年来有关禅学的书籍越来越多,而且相当流行,只要稍具规模的书店和图书馆,几乎都有此类…  相似文献   

3.
谦卑精神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带有规范化的文明现象,一种潜在的、在人生生活中不可忽视的精神力量,它反映着人的思想深度和生活态度。中国不少这样的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满遭损、谦受益”等就是一种谦卑的表达方法,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涵 容着这种传统文化底蕴。谦卑,一直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土地上延伸,但在面对时代变迁的同时,还需有所重振,那么,教会的谦卑精神在文明建设中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实际上就是教友们在生活中活出基督、活出信仰、活出榜样的一些具体问题。一、仆人形象的善良精神。教会的指导思想来源于…  相似文献   

4.
论建设制度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考察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中,我们通常注重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而对于制度文明则往往被忽视。其实,制度文明也是评价一个社会进步程度的一把标尺。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制度文明的建设,应该把制度文明放在突出的地位。一、制度文明是建设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文明是一种文明系统或文明群。这种文明系统呈现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四维并进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系统中,第一层面是物质文明,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的总…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传统道德主流精神的反思张华一、引言1996年上半年,在太仓召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会议,胡绳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这些年,法制方面、文化方面我们做了不少工作,最欠缺的是没有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社会主义道...  相似文献   

6.
探讨宗教与社会精神文明的关系,首先要肯定宗教在当代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因为,人需要有信仰,它实际上是一种期望、信念、目标,一种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期望、信念、理想,也就是缺乏一种生命的冲动和创造力。当然,人更需要理性,它是人生道路上更为重要、更有价值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弘扬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作为主旋律;同时也需要转化传统道德资源,汲取包括宗教在内的各种文化精神资源的积极因素。宗教道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重新发掘、提炼、筛选,是可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建设从突击性的活动转向经常化、制度化,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索。本文试图结合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对此谈些浅见。 一、目标具体化、任务指标化 党的十二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包括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的根本目标是要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全社会建立“人与人同志式”的社会关系。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有一个从初级向  相似文献   

9.
佛教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民族、一种社会,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尚。这是历史的产物,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有新的精神文明与之相适应。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实质上就是人类在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上所获得的精神成果的不断积累。这些精神财富,一方面表现为科学、哲学、伦理学、美学以及各种艺术作品等思想意识的物化形态,这是它的静的方面;另一方面表 现为一定的社会风气,表现为通过后天教育而培养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教养和思想品质的人,而后由他们继续进行新的创造,这是它的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我代表中国佛协对河北禅学研究所的正式成立和首届生活禅夏令营的胜利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禅宗是中国佛教最大的的宗派。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就是禅,禅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过去对东方文明和人类精神世界曾经作出过积极的贡献;现在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起着有益的作用,并对世界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未来在下一个将属于东方文明的世纪中,它在解决人类自我认识、自我改造和加强人类自身建设上将会发出更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1.
在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金钱与良知、灵与肉的冲突日趋激烈的现代都市社会中,当代水墨画家们也在题材、图式等方面赋予中国画以全新的时代意义,反映最具时代特点的都市景观,梳理西方艺术观念冲击下的传统笔墨程式。这种革新更应该是旗帜鲜明地表示一种文化态度,启发人们对都市各种现状的思考,使都市水墨艺术方式的存在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诚信”文化的差异及其现代整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 ,属于一种由人格信任、亲缘 (熟人 )信任所构成的道德范畴 ,强调的是伦理性 ;而西方法律文化中的诚信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 ,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 ,体现了平等、自由与正当权利的法治精神。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诚信危机现象 ,既有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失灵问题 ,又有法律诚信的缺失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 ,实现传统伦理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人文易与民族魂"的关系问题,是萧萐父先生对易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所作的宏论。"人文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义理易,而是通过对传统象数易、义理易、占卜易的合理要素的吸收,重新建构适应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文哲思。这一人文哲思的文本依据是《周易》的经、传、注等易学史著作,其问题意识即是如何重铸现代中国精神。古老的中国既要建成现代性的国家,又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魂"。而易哲学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将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现代"民族魂"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持续为之研究与阐发。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大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宗教道德进行扬弃和提炼,继承和发扬它的传统美德,对于现代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对传统的态度上,后现代主义也表现得开放而宽容.实际上,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拨,但同时它又承认受益于现代主义,并没有像现代主义一样采取全盘否定传统的极端态度,而是通过将其与传统风格综合而最终超越它.  相似文献   

17.
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受到孔汉思的感召,我积极支持起草世界伦理宣言)的运动。我也认为(世界人权宣言)是不够的,人权只提供外在的约束,伦理进一步要求内在态度的改变。我注意到,当前西方的前哨知识分子在作出一种努力,试图与部分西方传统解纽,譬如有些西方法律观念是无法普遍化的,但也有一些规范可以与不同的精神传统会通。而这种对于自己传统的批判与超越并不意谓对于它的否定,反而是对于它的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他们也期盼其他传统作出类似的努力以谋求跨文化的共识。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气候之下,中国知识份子也应该作出类似的努力,以迎…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主体需要的初步诠释所谓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需要,就是指主体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即社会实践的和认识的主体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需要。这个“主体”可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企业或集团、一个社区,也可以是一个人。如果从广义的文明角度加以定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需要包括主体对精神生产的积极成果和健康向上的精神交往、精神享受的需要,它集中地从三个层面得到反映:一是反映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二是反映主体应有的伦理道德的规范;三是反映促进主体发展的文化素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文化体制的改革,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这就提出了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的规律能否取代文化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文化本身能否市场化?这是一个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前途,进而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原则问题。一、经济和文化的一般关系为了回答k述问题.首先需要澄清经济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混乱、而实际上也存在着诸多混乱的问…  相似文献   

20.
李湖江 《宗教学研究》2007,2(4):207-209
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交融,是楚山绍琦禅学思想的重要特质。这种整合与交融从佛教自身内部来看,表现为"禅净合一";而从佛教外部看,则表现为"三教合一"。这一特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