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自笛卡尔哲学出现后,主体性哲学便开始成为西方哲学一个主要的话题。这个话题在遭遇主体死亡论的挑战之后,哲学家的任务之一就是如何回应这种挑战。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段德智教授新近出版的《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超越》一书正是针对现代西方哲学不绝于耳的主体死亡论而提出主体生成论与希望人学。此书由杨祖陶先生亲笔赋序。杨先生认为,这本书"对主体性的形成、发展、内在机制和发展的终极趋向做了跨越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系统的考察、论述,逻辑地、历史地和辩证地阐释了‘主体生成'的诸多基本问题与基本概念。本书结构严  相似文献   

2.
夏莹 《世界哲学》2016,(5):5-12
巴迪欧的圣保罗研究不是学理性的,而是思想性的。巴迪欧面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即普遍主义对特殊性的吞并,试图以作为事件的基督复活以及作为事件主体的圣保罗为案例,表征一种以偶然性为奠基,保留特异性为基础的普世主义的可能性。本文一方面系统梳理了事件哲学的发展谱系,凸显了巴迪欧事件哲学所特有的主体性维度,另一方面,系统阐发了巴迪欧以信仰、忠诚与爱所构筑的主体理论的展开构成。最终提出了对事件主体的质疑:作为逻辑断裂的、不期而遇的事件与富有能动性、筹划性的主体之间存在着逻辑悖论。这一点在巴迪欧哲学当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从而表明了激进左派思想家普遍具有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3.
孙正聿先生的前提批判论哲学观存在一个值得进一步怀疑和批判的思想倾向——为一种纯粹逻辑的哲学思维方式辩护和建构一种非直觉的哲学活动的逻辑。而这一倾向归根结底又是源自另外一个倾向——基于直觉与逻辑二元分立基础上的逻辑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导致其所构建的哲学活动的逻辑仅是一种规范性的逻辑而不是创造性的逻辑。  相似文献   

4.
中西哲学各自的基本特点,可在它们各自的本体观念中体现出来。西方哲学从古到今基本上只满足于抽象本体自身——自在本体,体现的是一个抽象的主体原则(割裂对立面的、非此即彼的知性逻辑原则)。以抽象主体原则为核心的一切哲学体系,永远处在主体及其现象界的分离和抗争之中。中国哲学,到宋明理学为止,其本体观念一贯是一个道或理,探求的是一个自为本体的实在性,体现的是一个统观整体的辩证主体原则(坚持对立面统一的思辩理性逻辑原则),其哲学系统,则在不同形式上永远处在本体现象界的对立统一之中。中西哲学的上述特点更清楚地体现于各自的宗教观上。有关本体的抽象主体原则与辩证主体原则的对立,不是一个局部的本体论问题,它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在现代逻辑的大家族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逻辑学科群体——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 Logic)。仅我所见到的冠以“哲学逻辑”书名或内容属于哲学逻辑的英文著作不下百十种。从1972年开始,荷兰D·雷德尔出版公司出版了国际性期刊《哲学逻辑杂志》,每年一卷,每卷四期;1983年开始,这一出版公司又接连出版了四大卷《哲学逻辑手册》,总篇幅近3000页,撰稿人是一大批逻辑界的国际性学者。第七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6.
国内学术界有关《逻辑哲学论》的介绍已为数可观,维特根斯坦研究成了又一“热点”。不少青年学者凭借外语方面一技之长率先引进维氏之说,从之者竞相传抄,颇有“生吞活剥”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以拾人牙慧为本,以著书“立说”为荣,已成为今日某些学术领域的~种时髦“景观”。在这种情势下,有必要对维特根斯坦作些认真的研究。朱文论涉《逻辑哲学论》的主体问题,并非侈言“救弊”,而只是对这个重要概念作一些探讨。主体(subject)、形而上学主体(metaphysicalsubject)或我(I)这个概念是《逻辑哲学论》中许多令人困惑的概念之…  相似文献   

7.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是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间架,是牟氏哲学地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其之所以能哲学地建立起来,端赖其逻辑进路。由逻辑之先验性照见纯理自身,既而进至知性主体,再由知性主体之不足,而朗现儒学之心性道德主体,这是唯一的先验超越本体,"道德的形上学"至此而建立。逻辑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理解"道德的形上学"何以必须建立之根本进路。只有把握了这一进路,"道德的形上学"之内涵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全盘展露。  相似文献   

8.
论主体客观性的原则与范畴杨俊一究竟怎样才能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地界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基本原则?笔者以为,必须首先明确以下两点:(1)不能把哲学原则等同于划分哲学派别的原则。(2)马克思的哲学原则是近代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主体与哲学原则1.突出主体的作用是近代科学影响哲学思维的必然结果,不是区分哪个哲学流派的特有标志。近代科学的长足发展及其在世俗生活中成功的应用,在哲学上具有两点意义:第一,知识就是人或主体的力量;第二,科学取代了哲学直接研究世界的地位。这就迫使哲学的思维范式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要从主体出发,反思科学的方法,通过对构成知识的感觉要素和观念要素相互关系的分析,以达到建构“科学的科学”的目的。2.主体与客观性的原则。应该明确意识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表明,突出主体并不等于突出主观性。历史的逻辑恰好相反,从主体出发却是为了限制主观盲目性,寻求类似科学客观性的哲学原则。无论是以培根“归纳三表”为代表的经验论,还是从笛卡尔“演绎四步”为代表的唯理论,都把能够避免主观性,有助于揭示知识客观性的原理作为自己的哲学原则”。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客观性的理解不同,经验论把客观性理解为观念对感觉的可还原性;唯理论把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在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形成经历了自我意识活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感性的人的活动的长期逻辑嬗变。马克思从描述性的角度而非概念抽象的角度来阐释实践概念的本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旨趣不是用概念等抽象的东西来把握世界,而是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系统梳理马克思实践概念形成的逻辑嬗变历程,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价值是人”及其意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西方,哲学意义的价值研究,自19世纪末由德国哲学家洛采提出以来,至今已形成了直觉主义、自然主义和非认识主义三大流派;在我国,一座以“主体一客体”关系为逻辑结构的价值理论体系大厦也已赫然矗立。然而,不论是西方的价值流派,还是东方的主客关系价值论,在对“价值是什么”的认识上,都还存在着一种尚未察觉的逻辑缺陷。这种缺陷,一方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果从1980年杜汝揖同志在《学术月刊》(10月号)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算起,哲学价值论(或曰“价值学”、“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16个年头。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义。众多价值定义的提出,既是哲学价值论研究深入的标志,也表明了弄清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关键。纵观国内的价值理论研究,可以看到,学者们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的逻辑结构来定义价值的。他们或以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规定价值,或以主体和主体需要规定价值,或以…  相似文献   

12.
体现中国特性、关注本土政治实践、实现主体内在觉醒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将边缘化、依附性话语转化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关键。学术疏远政治、价值立场两极化、话语体系弱化和概念使用标签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呈现出诸多"贫困"。鉴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宏观上应秉承时代变革逻辑、空间转换逻辑、范式演进逻辑和方法论转换逻辑;在发展方向上,需要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基点,以扬弃和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为路径,以政治正义为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制度诉求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3.
我们怎样做医学--关于医学哲学范畴与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要把医学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来建设.在简要回顾对医学哲学研究对象的历史认识过程之后,提出以"我们怎样做医学"为医学哲学研究的问题逻辑主线,尝试建构一个医学的客体论、创造论、主体论、价值论与发展论的医学哲学应用理论体系,并对它的相关范畴、学术范式及理论意义展开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韩庆祥  张健 《哲学动态》2023,(3):5-12+127
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明确其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哲学范式、核心概念、主体理论、总体框架、理论地位等,其中哲学范式是最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和“西方中心论”的哲学根基是“主客二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确立的新范式是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也反映了21世纪世界发展大势和走向的时代逻辑。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摒弃主统治客的“主客二分”哲学范式;反对基于“一元”的对立,立足“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把系统各要素都看作主体,而非有的是主体、有的却是客体;强调各要素作为主体都是平等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具有“平等性”;注重主体际所具有的“普惠”性,即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合作共赢;蕴含“利他为善”“化人为善”“善治普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理论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真正的哲学,无不以其特有的方式凸显出对社会生活的深度追问、历史反思与批判性改造。马克思对生活的探究不是哲学术语的篡造,而是对现实生活本质的哲学审视。这种探究不是静态的感性直观,而是辩证的历史追问;它研究的不是社会生活的显在结构,而是规定并制约着社会生活发生、发展和变迁的深层结构及其内在规律。对生活主体、生活结构、生活的实践规定之本质的科学发现与逻辑展开,构成了马克思生活哲学的基本框架和理论支点。一从本体论层面,立足于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活动,探究生活主体的本质,是支撑马克思哲学生活观的一个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6.
会议于1989年11月在湖北十堰市召开,与会140余人。会议讨论了党校在干部哲学教育中的作用,强调要分清哲学理论是非,坚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会议还对几个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将其中有关主体学说的两个问题综述如下。一、对毛泽东哲学思想主体学说的探讨有的论者认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深入研究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问题,形成了关于主体结构、主体特性、主体价值、主体改造等有特色的主体学说。第一,从主体结构方面讲,它把主体看作是一个由个体、团体、政党、阶级、人民群众组成的辩证有序的系列结构,既强调个体主体的作用,也强调群体主体的作用,而且将这两者辩证关系的理论运用于党的政治生活和领导工作实践,形成了“群众——领导——群众”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第二,从主体特性方面讲,它把“自觉能动性”作为主体的根本特性,而主体活动的目的性、预见性、计划性、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看作是主体“自觉能动性”的系统展开。因此,可以把毛泽东哲学思想主体特性理论的内容概括为“一个根本特性,六个具体特性”  相似文献   

17.
编者导语     
逻辑与哲学的关系不仅是方法论层面的问题,也是思想本身的问题。在西方哲学史上,逻辑与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关系极其密切,达米特曾言道:逻辑一直正确地被看做哲学的一部分。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不仅因为逻辑后承(logical consequence)这个概念是一种成功的哲学必定要加以分析的概念,而且因为对许多其它概念的分析,对语言的基本结构因而对思想的基本结构的理解,都依赖于以一种正确的形式拥有对句子的构造和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正是逻辑要做的事情。1逻辑在19世纪后半叶转向现代发展阶段,同时哲学内部也发生了革命。如今的逻辑理论、技术和方法已经发展十分成熟,运用数学工具对逻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如何运用逻辑理论发展的成果,不被眼花缭乱的逻辑理论所迷惑,努力推进哲学问题的讨论,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运用逻辑理论,首先要掌握逻辑理论(不仅要学会逻辑的技术和方法,而且要理解逻辑理论的实质),否则应用就是空谈。这里我们组织“逻辑与哲学”专栏,希望通过它向我国逻辑界展示逻辑与哲学研究的成果,逐渐推动我国学者在运用逻辑理论研究哲学问题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18.
钟谟智 《学海》2003,3(3):40-45
维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学是在一条奇特的运思路向上游动 ,而《逻辑哲学论》中的划界思想则是理解其早期哲学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拟从维特根斯坦由经验主体向形而上学主体的提升与超越入手 ,试图展示其早期哲学运思的游动路向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六十年代初,随着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出版(1962),西方科学哲学的一个新派别——“历史学派”开始形成。它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观点,在科学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引起了世界各国知识界的广泛注意。许多人赞同这一派的基本论点,有些人甚至认为它标志着科学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但是这一派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逻辑与哲学的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殷同在《再议辩证逻辑》中说:“弗雷格以后逻辑彻底与哲学分了家,成为一门完全独立于哲学的科学.这促进了逻辑的飞跃发展.现在要求走回头路,把与辩证法、认识论统一的辩证逻辑当作逻辑,再次模糊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与作为工具性科学的逻辑的界限,其必要性何在?”(见《哲学动态》1992年第4期第33页),不知诸葛同志对哲学逻辑(这里是指多值逻辑、时态逻辑、命令句逻辑等等的统称)的兴起怎么看.哲学逻辑的兴起,是以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