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孔子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为中国文明、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许多有益的贡献。当然,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孔子不少落后于时代的思想,已变成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而被淘汰,成为历史陈迹了。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积淀、不断升华,认识不断深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渐进过程。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不可能抛开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孔子许多积极思想至今仍然发生着影响。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中国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因为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鲁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资料,论证了这一地区文明起源形成的进程。将鲁北地区文明形成进程分为:文明形成的前夜——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文明形成时期——大汶口文化;初级文明社会方国时代——龙山文化;高级文明社会王国时代——岳石文化。  相似文献   

3.
按我们现在的理解,广义的勤劳应该是包含勤思在内的。因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劳动的组成部分;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都属劳动人民。但实际上,自从人类出现‘劳心者’与‘劳力者’的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之后,‘勤劳’就一直和‘劳力者’联系在一起,似乎只是体力劳动方面的道德规范。‘勤思’则被当作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专有物。孟子所谓‘劳心者洽人’就是说思考是‘劳心者’的事,与‘劳力者’无关。在习惯上,人们也  相似文献   

4.
二、对弗洛伊德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评价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呢? 首先,我们应该公正地承认在弗洛伊德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有许多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东西。同时,与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一起,还有不少不科学的、错误的东西。例如,在其关于社会文化的一般观点中,就有不少值得赞许的地方。他把文明等同于社会本身,这自然是欠妥的。但他对文明社会所包含的几个方面的分析,特别是把人对自然力的改造与对人际关系的调整作为社会生活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非常可贵的;对于人类文明发生的外部和内部条件的分  相似文献   

5.
(1)强调个人的地位、作用在任何人类社会里,影响每一个活动细节的基本思想就是关于那个集团中的个别成员的地位——不考虑任何特别优越的地位——的一般概念。 (《观念的冒险》,第17页) (2)古代文明基础是奴隶制,现代文明的基础是自由在整个希腊和希腊罗马文明——我们称之为“古典”文明——时期,普遍认为必须有大量的奴隶人口去做那些不值得雇用完全开化了的人去做的事。换句话说,在那个时期文明社会是不能自给的。社会结构中不得不交织着一个比较野蛮的底层以支持文明的顶峰。古代和近代政治理论之间有巨大的差别。……那时,奴役是政治理论家的前提;现在自由是政治理论家的前提。 (同上书,第20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西宗教观的比较,指出中国和西方在文化价值观念、神人观念、“来世”观念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宗教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王权和教权在中西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完全不同,从而解答了为何没有一种宗教在中国取得统治地位的问题,说明了中国哲学和文化虽与西方哲学和文化不同,但同样具有超越性。本文认为,中国文化价值观是以家庭为本位,以“忠”“孝”为核心的人生追求和伦理标准,它主张“天人合一”,总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改造外来宗教,使之为世俗王权服务;由此决定了几大宗教都不可能在中国占统治地位,而把中国的宗教观硬装入西方的理性模式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系统合理信念反映了人们的系统支持态度,即对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正当性的感知,以及相应的支持和维护社会系统的态度。以往关于社会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关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理论观点。一方面,社会认同理论等自利取向的理论认为,严重的不平等不利于低地位者维护自我及内群体利益,因此会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另一方面,系统合理化理论却提出,在不平等更极端(而非平等)的社会中,人们(甚至是低地位者)反而更可能合理化不平等,表现出更高的系统合理信念。实证研究中,两种观点分别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同时也面临很多质疑。 面对上述分歧,本文提出了一个整合性的解释框架,即“社会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双路径模型”。该模型认为,自利取向理论与系统合理化理论其实并不矛盾,而是共同解释了不平等与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关系的“全貌”。因此,理论争议的焦点不在于不平等究竟增强还是减弱低地位者的系统合理信念,而在于分析不平等增强或减弱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条件(即认知基础)及其内在机制(即动机基础)。 第一,在认知基础方面,不同于以往研究仅关注不平等“量”的程度及其与系统合理信念的线性关系,该模型认为还应关注不平等“质”的差异及其不同效应,即关注低地位者对不平等的认知过程。一方面,严重的不平等损害低地位者个人或群体的现实利益,构成一种现实威胁;另一方面,严重不平等的社会现状与人们关于社会系统公正性、合理性的信念相冲突,构成一种象征威胁。 第二,在动机基础方面,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分别使其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且两种动机彼此冲突;不同于以往研究采用对立视角考察两种动机,或是过于强调二者之一的作用;该模型认为,两种动机是并存的,相互之间并非全或无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厘清二者发挥作用的条件,即什么影响二者孰强孰弱,又是什么决定了何者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区分不平等“质”的差异是厘清自利动机与系统合理化动机如何发挥作用的关键。换言之,不同动机为低地位者反对或维护不平等现状提供了动力,而何种动机发挥主导作用则取决于低地位者如何对不平等进行认知。具体而言,当凸显不平等在个体或群体水平的现实威胁时,更可能激活低地位者的自利动机(进而抑制其系统合理化动机),继而损害其系统合理信念;而当凸显不平等在系统水平的象征威胁时,更可能激活其系统合理化动机(进而抑制其自利动机),继而增强其系统合理信念。 “双路径模型”通过分析不平等影响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不同认知基础,进而厘清不同动机的作用,将以往研究中看似矛盾的结论整合于一,为理解不平等对低地位者系统合理信念的影响、解释两种理论的“分歧”提供了一种整合框架,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所谓东方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西方文化是向前进取的,中国文化是调和持中的;西方文化是科学型的,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等等说法,是就宋元明清时的中国同近代西方相较而言的。把封建时代的中国同中世纪的欧洲加以对比,二者文化则大体相同。中国儒家重伦理道德,基督教亦重伦理道德,道德戒条有许多相通之处;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占统治地位,而中国封建社会大半时间亦是神学或宗教思想体系占主导地位,即使宋明理学也具有宗教气质;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基督教神学崇奉信仰,贬抑理性,儒学虽尊重理性,但对其基本理论亦采取信仰主义态度,中西区别在于西方注重抽象的逻辑推论,中国儒学注重体验了悟,二者互有优劣。与中国封建文化大体相同的欧洲中世纪文化是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革命和思想文化革命后,才具有近代民主与科学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经过批判改造,才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全盘西化和儒学复兴都不足取。  相似文献   

9.
当我们以一种全新的、宏观的、系统的眼光打量周围世界时,我们发现人类社会确是一个由亿万要素结构有机组合而成并不断变动着的巨大系统;推动这一巨系统生长演进的要素极为繁多,难以胜数,但城市却处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中心地位。城市是社会整体巨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人类未来文明的大  相似文献   

10.
姜平 《美与时代》2006,(9):82-84
在封建宗法社会中,女性一生扮演着“从人者”的角色:“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红楼梦》一反传统的悖谬,让贾母、王熙凤、探春等几位女性居于贾府的中心地位。这些女性当权者,一方面拥有了某种程度上的自主身份、地位和权力,这种地位的获得靠的是她们自身出色的胆识和才能,她们意图与传统的父系主导文化抗争,渴望能实践自我主体的愿望,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又是传统的屈从者,不自觉地扮演着传统的“刽子手”角色,扼杀女儿们自主的意识,扼杀了她们自主追求的爱情,葬送了许多年轻的生命。这种双重身份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末,社会发展呈现两大明显趋势:经济全球化;文明一体化。全球化与一体化使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各种文明空前开放,也使同一文明中的各类因子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空前整合。各文化之间的开放和文明内部各因子的整合在文明演进中必然导致的文化现象就是价值冲突。在所有价值冲突中,伦理价值的冲突表现得最为深层也最为激烈。在开放和整合的文明背景下,现代中国伦理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为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和伦理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文明的诸种价值形式之间的冲突。由于悠久的文化传统,以上两类价值冲突又聚合为古今伦理的激烈…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世界文学著作.该书不但可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演变,也可扩展我们语言学习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自近代大规模传入福州以来,在西方文明理念和中国社会进步大潮的推动下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得教内女信徒的地位有所改善和提高;但由于基督教教义天然的保守性和近代中国社会改良的滞后性,女信徒的教会地位又有一定的局限。教会中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的实现最终有赖于全社会女性地位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14.
科学文化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理性支持系统;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客观世界,造福自身的力量源泉;也是人类改造和提高自身的本质力量,创造和发展整个文化的主观基础。一种文化的成熟程度、发展潜力以及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适应性、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治的三对矛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钧 《学海》2005,(3):21-25
中国法治面对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比如 ,从目标和现实的关系看 ,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但足以支持法治的历史资源缺乏、现实基础薄弱 ;从社会结构看 ,法治滥觞并发达于移民社会 ,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是本土社会 ;从法治的推进看 ,司法独立的必然趋势要求高素质的法官共同体 ,但这方面还远不适应 ,等等 ,这些方面都是有矛盾的。本文仅就这三对矛盾略作分析 ,就教于方家。必然选择和现实基础 :理想和现实的矛盾2 0多年来 ,中国社会分化在主体、结构、功能、文化等维度上 ,社会流动在空间、社会地位等维度上 ,都不断地加速、加剧和…  相似文献   

16.
儒家、儒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对佛教和道教来说是比较尊隆的,但在金元之际儒生地位却相对低下,表现在:需要在佛道力量的支持下衍圣公的袭封才得以实现;大量儒生加入到全真教中以自保;传播文化的社会职能一直是儒家的特权,但这种特权在金元之际也一度落到全真教手中。造成儒学和儒生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蒙古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及其所实施的方针政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云凤 《哲学动态》2003,(10):25-28
把生态问题提升到文化哲学高度来考察 ,需要探讨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其中 ,生态问题上的价值观念冲突值得我们关注。本文拟对这些冲突进行梳理、研究 ,以期在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把握生态环境问题。1.生态文明与市场文明的冲突文化哲学把生态文明提升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经的阶段。以往的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与社会历史因素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前者是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诸社会 ;后者是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为止的社会。前者基本上不存在今天那种大规模危害到人类生存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后者则由于科学技…  相似文献   

18.
翁开心 《哲学动态》2007,(10):19-24
伴随着许多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基督教新教文明的兴起为思想和制度背景,充分保障每个人良心的自由不受逼迫和免予恐惧成为人类宪法权利的核心理念之一;与此相应,宗教自由及其真正实现不可缺乏的表达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权利为各国宪法所承认。在这些宪法权利被确认之初,宗教在道德和公共生活中具有毋庸置疑的地位,而且是抹不去的底色。然而,20世纪以来,在地球上许多地区保有和出现宗教复兴的同时,对于主要以基督教文明为文化主体的西方社会,宗教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的作用却日益衰微,传统宗教似乎已经失去了其道德力量。有研究提到,在欧洲历史…  相似文献   

19.
张恩涛  王硕 《心理科学》2020,(2):459-464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权力和地位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首先通过角色分配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高vs.低),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但在不信任行为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同时操纵被试的权力和地位水平,探索二者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与之相反,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存在更高的信任水平,并且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在不信任行为上,权力和地位的效应均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说明,(1)权力负向影响信任行为,而地位正向影响信任行为;(2)权力和地位对信任的影响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20.
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往往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及价值理念的重要尺码。14个世纪以前,当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及古代东西方封建社会都在鄙视妇女的时候,《古兰经》的出现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妇女的看法,它不仅提出男女同根相生的生物学理念,尊重妇女的人格和生命权,还给妇女在婚姻、家庭、宗教、教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权利和保障,从而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毫无疑问,研究《古兰经》的妇女赋权思想对了解穆斯林的妇女观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