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传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传体记忆是人类记忆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本文介绍了有关自传体记忆的早期研究、自传体记忆的组织结构以及自传体信息的提取,并简评了自传体记忆的有关理论:复制理论、图式化理论、结构重建和部分重建理论。  相似文献   

2.
自传体记忆不仅是对过去自我经验的加工和提取,还反映了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近年来,自传体记忆跨文化研究表明,东西方被试在最早记忆年龄、记忆容量和具体性、内部语言的使用、记忆取向等方面存在差异。文章从自我概念、亲子回忆和叙事方式、社会变迁和文化多元化等角度,探讨了文化自我观对于自传体记忆的核心意义。Nelson和Fivush的社会文化发展观则从发展的角度动态考察了内外因素对自传体记忆产生文化和个体差异的机制。文章还回顾了自传体记忆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最后,文章探讨了自传体记忆跨文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宫火良  杨迪  张方屹 《心理学报》2019,51(12):1318-1329
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较高是抑郁症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探究降低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的方法以缓解抑郁症状、降低抑郁复发率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基于此, 本研究选取344名初中生进行实验, 实验1对比了问题状态组与正常状态组被试的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 结果发现, 问题状态组被试的正性、负性自传体记忆得分均显著低于正常组, 两组在中性自传体记忆得分上差异不显著; 实验2对比了问题取向提问和解决取向提问对问题状态下人们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 解决取向提问组被试无论是在正性、负性自传体记忆得分上还是在中性自传体记忆得分上均显著高于问题取向提问组和控制组, 问题取向提问组和控制组在各类自传体记忆得分上差异均不显著; 实验3进一步考察了解决取向提问对问题状态下不同归因风格者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 内归因组被试的正性、负性自传体记忆得分均显著高于外归因组, 在中性自传体记忆得分上, 两组被试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与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类似, 遭受一般心理困扰个体的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也较高; 相比问题取向提问, 解决取向提问能较好地降低一般心理困扰者的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 对于一般心理困扰者而言, 解决取向提问对内归因者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改善效果优于外归因者。综上, 解决取向提问可以作为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降低个案自传体记忆概括化程度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莫书亮  金琼 《心理科学》2013,36(6):1428-1434
共有136名藏族和139名汉族青少年参与本实验。研究使用指导语启动方法控制自我概念,把被试随机分到独立取向、互依取向和控制组。之后使用线索词技术,对自传体记忆进行测量,考察自我概念启动对自传体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我概念启动对藏族和汉族青少年的自传体记忆内容描述的自主取向产生了启动效应。自我概念启动对于藏族被试自传体记忆社会事件报告的影响较弱。藏族青少年的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现象,其自传体记忆的社会性可能更多受到个体的文化建构影响,一定意义上表明自我概念和自传体记忆的联系具有文化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黄捷  李昊  吴艳红 《心理科学》2007,30(6):1372-1378,1371
该实验考察了压抑应对方式,高焦虑和低焦虑三组被试对不同情绪性自传体记忆的提取诱发遗忘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情绪性自传体记忆比较,被试能回忆出更多非情绪性自传体记忆;正性,负性和非情绪性自传体记忆均能得到显著的提取诱发遗忘,但是提取练习对正性和非情绪性事件的回忆率的促进弱于负性事件。压抑者的提取诱发遗忘效应要小于另外两组,且对于负性自传体记忆,压抑者没有产生提取诱发遗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主要考察自传体记忆本身的情绪是否影响该记忆相关信息的内隐提取过程。取大学生15人完成实验, 实验分为两部分:记忆提取和词汇判断。首先在记忆提取阶段, 要求被试根据词对(形容词-中性名词)提取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色彩的自传体记忆事件。接着在词汇判断任务中, 要求被试对包含提取过记忆的中性名词的词语进行词和非词的判断, 并且记录相应的脑电波。结果发现:(1)被试按要求成功提取了积极、消极和中性三类自传体记忆事件。词汇判断任务中, 内隐提取三类自传体记忆信息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2)相比于积极、中性自传体记忆信息, 消极自传体记忆信息提取的过程中的ERP波幅更大, 更偏向于正向。这表明自传体记忆信息的内隐提取受到记忆本身情绪的影响, 消极自传体记忆信息提取需要付出更多资源。  相似文献   

7.
张志杰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8,21(5):460-461
自传体记忆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事件的记忆,具有不随意性的特点。它既不同于是Tulv-ing的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也不同于偶然记忆(lucidentalmemory)。时间维度通常被认为是自传体记忆组织的基本维度.个体所经历事件和行为的时间序列提供了一种记忆的自然顺序,也就是说在自传体记忆中保着类似年月顺序的时间结构。日常经验中,前、后或者同时发生的事件,在记忆提取或遗忘的过程中也常常表现为相同的时间序列。1传统时间记忆理论对自传体记忆的解释人们是如何判定一个事件是…  相似文献   

8.
李博  赵笑梅 《心理科学》2016,39(1):56-62
旨在探究健康个体执行控制资源损耗对自传体记忆生动性及情绪的影响。实验一采用Stroop任务探讨了一般执行控制资源损耗的影响,结果发现损耗组自传体记忆生动性和情绪强度显著低于控制组。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不同的执行控制资源损耗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央执行的资源损耗对生动性和情绪强度影响最大,而视空间模板与语音环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结果支持了自传体记忆的执行控制资源受损理论和资源有限理论,并对临床治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厘清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以及家族主义情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生活经历回想问卷、家族主义情感量表和延长哀伤问卷对372名失独者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失独者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社会功能和指导功能均能负向预测其延长哀伤水平;(2)家族主义情感在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对失独者延长哀伤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对家族主义情感水平高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能负向预测其延长哀伤水平,但对家族主义情感水平低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的自我功能和指导功能对其延长哀伤水平没有预测作用;(3)对罹患延长哀伤障碍的失独者来说,自传体记忆功能对延长哀伤水平的预测作用和家族主义情感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刘晨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9):1590-1599
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忆, 依恋理论为自传体记忆的理解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本文以个体依恋风格的差异为视角, 根据Conway和Pleydell-Pearce’s的自我记忆系统(Self-Memory System)总结出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过程中, 依恋系统具有目标导向、防御排斥和情绪调节的作用。安全型相较于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在自传体记忆提取的数量、具体性、准确性、通达性和情绪强度、情绪唤醒度上具有优势。未来研究可以从依恋系统的激活, 焦虑型、回避型依恋在记忆提取中具体成分的差异, 依恋与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提取的关系上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抑郁症患者自传体记忆的特征以及自传体记忆测验(the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test, AMT)在该领域的应用情况。通过文献检索, 搜集了18篇应用AMT作为测评工具的抑郁症自传体记忆研究, 抑郁症患者566人, 正常对照组457人。元分析研究发现, 和正常对照组比较, 抑郁症组的具体性记忆减少, 概括化记忆增多, 反应迟缓。目前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主要有功能性回避模型、认知执行受损模型和沉思模型; 年龄、抑郁情绪以及AMT测试程序对测试结果有明显影响; 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显示存在发表偏倚, 但稳定性较好。AMT在抑郁症研究存在灵敏度不足等局限, 作者从AMT程序、研究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陈国栋  李力红 《心理科学》2014,37(1):245-252
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指,个人过去经历的事件在没有主动提取的情况下自动浮现于脑海的记忆现象。文章从不随意自传体记忆的研究方法、记忆特点和理论解释三个方面,分别介绍结构日记、词汇联想、栅栏任务和压力电影范式等研究方法;说明了不随意自传体记忆提取直接性、内容具体性和情绪影响性等特性,认为其原因是记忆内容的非整合性和显著联结;阐述了全局工作空间智能分布模型、双重表征理论和认知模型理论及其解释能力理论与不足。最后指出未来研究应关注特殊性质的解释、记忆结构整合和记忆的功能探究。  相似文献   

13.
叙述方式、自我视角与自我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建  朱艳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58-1863
叙事取向的自我研究认为, 个体在叙述人生故事与回忆自传体记忆的过程中建构与发展自我。新近研究探讨了影响叙事的因素及其对于自我发展的意义, 相关结果显示, 一致性积极叙事、叙事模式、人格特质等与人生故事和自我发展程度存在一致性关系; 一系列实验结果也证明, 回忆自传体记忆时采用的不同视角和不同人称会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身体生理等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 研究者应用研究结论进行临床干预, 开展脑神经活动机制等基础研究工作。未来的工作是扩大叙事材料, 更深入探讨影响因素, 如叙事方式和自我视角的跨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4.
结合经典的自传体记忆测验(AMT)和反转-自传体记忆测验(AMT-R)探究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原因。首先通过创伤事件终身经历问卷-学生版(LIET-S)和创伤后症状自评量表(CROPS)对630名青少年进行筛查, 然后结合访谈, 并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修订版(CRIES)测量创伤程度, 最终选取有创伤后症状的青少年63名, 分为高创伤组和低创伤组, 另无创伤经历的青少年30名作为控制组。三组被试均参加AMT和AMT-R实验。结果发现, 在AMT中, 创伤青少年表现出自传体记忆具体性减少的特点, 且创伤后症状越严重, 具体性减少越明显; 在AMT-R中, 创伤青少年提取的具体记忆数量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 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减少是情感调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沉思和分心对负情绪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诱发了抑郁、焦虑、悲伤等负性情绪后,沉思和分心对正常成人的情绪主观报告、生理变化和自传体记忆的作用。64名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用故事和电影短片分别诱发了负性和中性(控制组)两种情绪状态。然后进行随机分组,分别进行分心和沉思的反应任务。测量四组被试的情绪主观报告、生理变化以及多种形式和性质的自传体记忆。结果表明:(1)沉思和分心对这些负情绪的调节作用不显著;(2)沉思引起更多的负性记忆,正性复合指数更小,自传体记忆的具体性更弱。结论:沉思导致更多负性记忆,维持了概括性记忆,更有可能加重已经激活的负情绪  相似文献   

16.
陈宏  梁明辉 《心理科学》2011,34(4):788-793
为检验普鲁斯特效应提取是否存在气味辨别确定的决策阶段,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分别以气味、气味词和不同辨认度的气味为线索,设置干扰任务,考察自传体记忆基于气味线索回忆的提取时间差异。实验一发现,语词标签和气味不一致条件,自传体记忆提取时间出现干扰效应,而气味一致条件未出现。实验二发现,难、易辨认度气味均有干扰效应。表明普鲁斯特效应提取存在气味辨别确定的决策阶段,它是气味本身和气味辨别确定所激活的气味语义表征促进了自传体记忆提取的“双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7.
自传体广告能够唤起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某些以往记忆,它会影响人们对广告信息的加工方式,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改变人们的认知。在营销实战和研究中,都备受关注。本研究试图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它的内在机制,以及与事实性广告相比,在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改变等方面的优势。结果发现自传体广告确实在感知觉、情绪情感、认知改变等方面具有优势效应。此外还发现了自传体广告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自传体记忆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的突发性回忆。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记忆方式, 它具有指导功能和自我功能。与自觉性自传体记忆相比, 其特征是:提取方式为基于联想、自下而上加工的直接提取过程, 内容上更倾向于积极情绪事件且复述频率较低, 性质上更具体。相应的解释理论有情景记忆回想理论、线索-启动理论、直接提取理论及概念联想理论。未来研究应注意功能验证、研究系统化、理论整合与跨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成年女性情景自传体记忆(EAM)的现象学体验是否受年龄和事件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95名老、中、青年女性被试详细回述童年及近一年的自传体事件各一件,并完成自传体记忆问卷。结果:所有被试在近期记忆的大多数体验得分上显著高于童年期记忆,年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在近期记忆的情绪体验上,中、老年女性比青年女性更积极。结论:成年女性EAM的现象学体验受时间影响明显,受年龄影响不大;中、老年女性的EAM现象学体验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情绪偏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记忆流畅性任务和回忆最早记忆的方式考察了9岁和13岁共60名中国城镇独生儿童的早期记忆特征及各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和西方研究相比,中国儿童回忆最早记忆时更多自发提及他人,尤其是父母。(2)最早记忆年龄与早期记忆数量有显著负相关,最早记忆中关于重要他人的记忆容量、社会取向和道德情绪与早期记忆数量有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说明文化渗透对自传体记忆发生的影响,以及提示无论是最早记忆的质量,还是早期记忆的数量,回忆童年记忆背后可能潜藏着共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