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自我"的社会建构论学说及其启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出发,社会建构论认为传统心理学有关自我的研究都是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以“关系的自我”取代“本质的自我”,认为自我并非行为背后的精神实体,而是人际互动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的建构物。这种观点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自我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践建构论:对一种科学观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和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理智主义科学观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科学观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一种可以被概括为“实践建构论”的科学观,其基本观点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历史性和建构性的实践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初步探讨这种“实践建构论”科学观的基本路向,以及它对开辟理解科学的新视野的意义。一、科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建构论”首先把科学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这根本区别于理智主义科学观。在理智主义科学观看来,科学只是一种理性的认知行为,认知主体“看”与“思”的结合最终引向关于能够严格与主体两分的…  相似文献   

3.
态射的建构与发展:发生认识论的一种动态形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凤  林敏 《心理科学》2006,29(2):499-501,495
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认识的心理发生及其形式化。对于后者的研究,上个世纪30年代皮亚杰建构了“群集”结构来解释儿童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方式,70年代又引入了数学范畴论来解释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发展,再一次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与科学发展两者间的连续性给出了明证。数学范畴论是对数学对象的结构间变换进行形式化的一个数学分支,建构的思想以及对所建构结构进行转换是范畴论的本质,而其中作为范畴对象的态射与态射组合体现了其建构本质,且能最为妥贴地描述认识的动态发生与发展。新的理论建模将对应与转换揉合在一起更好地阐释认知发展过程中每一转换过程的机制与结构发展。本文试图通过介绍认识发生过程中对应、转换的发展,以及所引入数学范畴论中态射的概念,来阐释认识发生中认知生成工具———态射———的建构与发展,以及认知结构的系统发展,从而对皮亚杰晚年这一形式化工作予以简单说明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07,30(3):737-740
本质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两种对立倾向。本质论坚持了经验实证主义的传统,代表着心理治疗领域中的现代主义取向;这一取向把病理心理作为行为问题的本质,从个体的内部寻找产生病理心理的原因。社会建构论挑战经验实证主义科学观,认为病理心理并非一种“精神实在”,而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代表了心理治疗领域的后现代主义取向。作者认为,两种取向的对立短时间内难以消解,在目前的条件下,应开放和宽容,互补互惠。  相似文献   

5.
女性心理学的进化与后现代女性心理学的产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女性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女性经验主义、女性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三个发展阶段。女性经验主义强调男女的共性,女性立场论强调女性经验的独特性,而后现代女性心理学认为尽管在女性经验主义和女性立场论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但是两者都认为存在着某种内在的东西决定着社会性别,因而是本质主义的观点,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后现代女性心理学认为,性别乃是一种文化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6.
以发生认识论者自称的皮亚杰不仅把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推向了一个新水平,而且给心理学的发展引进了一场范式的革命。皮亚杰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共性本质提供一个简洁而一致的解释,而且,以此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许多实验得到了大量有关数据,其中大部分支持皮亚杰的理论假设。然而,皮亚杰以结构建构论为基础的能力阶段模式本身,也是发展心理学建构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它本身也是处于不断的同化和顺应、不断的平衡化过程之中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开展对于认识本质的讨论。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说认识是主体对信息的选择,有的说是建构,有的说是重构,有的说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等等,其说不一。这里仅就认识的本质是不是选择的问题简略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8.
真之收缩论是关于“真的收缩处理的理论”,其目的在于降低对传统真理论的高期望,主要包括冗余论、代语句理论、极小主义理论等。它们的共同点在于认为真是没有本质的,但在对真的具体解释上则存在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收缩论者并非认为“真的”这一谓词不重要,只是,他们对“真的”的理解更注重逻辑和形式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建构论与社会学研究的新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论在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产生巨大影响.在认识论上,建构论迈向了偏重主体的一极,把认识中的主体视角和能动性提升到重要位置.建构论构成了社会学方法论中重要范式之一,它在诠释性理解、实践和反思方法上超越了实证主义和后实证主义方法论.建构论赋予了定性社会研究以新的规则和方法,使定性研究更具平常性、批判性和跨学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与选择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是反映还是选择?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明确关于本质的规定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本质是事物内部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当我们研究认识现象的本质时,应设法找到认识的内在矛盾。认识是主体的行为,主体的认识机制才是认识本质的所在,所以研究主体认识的机制是了解认识本质的基本前提。本文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反映和选择的矛盾统一。  相似文献   

11.
何晓 《管子学刊》2023,(1):28-36
庄子的“知”论历来被视作境界论,而非认识论。如果我们以认识论的视角去解读庄子的“知”论,会发现庄子所谓的“真知”并非是对“道”的体认,而是对“认识活动之本质”的认识。庄子认为“真”的本义是“倒下的人”,引申为“主体性的消解”。所以“真知”的内容为:“认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前主体性的活动,而非通常所理解的主客二分下的活动(“俗知”)。这一方面揭示了认识活动的本真面目,另一方面也消解了“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避免了陷入由“俗知”所带来的“认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2.
有三种不同的关于启蒙与技术关系的建构模式,即超越模式、同一模式和反思模式。哈斯泰特认为,今天,技术的蒙昧还未被认识,需要建构一个技术与启蒙的反思模式,对技术进行启蒙,而这也是技术评估与技术伦理学的任务。由此,借助哈贝马斯商谈伦理学的形式原则和正义论的实质原则,哈斯泰特构建了一个基于义务论的技术伦理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哲学史上,关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问题,历来存在两大基本派别,即经验论(感觉论)和先验论(天赋论)。大略说来,前者认为,人的所有认识信息均来自客体,主体有如镜子或白板,客体将其印迹烙在主体上。认识就在于主体接受客体传递来的刺激,从而获得  相似文献   

14.
工具范畴,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现将学术界近年来对此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一、工具范畴的本质和类型 工具的本质即工具是什么的问题,对此,主要有三种不同观点。(1)工具实体论:所谓工具,就是那些依附于人而不属于人的肉体本身、为人所利用来作用环境以表达和实现人的意志的物质实体。这是工具的质的规定性的逻辑表达。(2)工具手段论:所谓工具,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手段。(3)工具中介论:所谓工具,乃是主体认识、改造客体不可或缺的中介。工具范畴的本质规定性仅在于此。 就工具的类型问题,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种分法。  相似文献   

15.
胡壤  杨宁 《心理科学》1993,16(5):305-307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J.Sternberg 认为,智力是心理的自我管理。他指出,如果把智力跟政府这两种看起来截然不同的系统进行细致的类比,就能恰当地认识这一点。智力的本质在于它是我们管理自己的一种手段,使得我们的思想、行为变得有组织,有条理。而政府的本质在于它是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其作用在于使社会有效地运转.有趣的是,在政府所具有的特性之中,许多也为智力所具有.因此,关于政府的理论在一定程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智力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将超越论的建构刻画为从本质现象学到意向心理学的建基生成,并将此建构的基础具身化为零位身体从原区分、相互压抑到意向融合的构造,而拉康则对此作出了两个关键性的突破:首先,在镜像阶段理论中揭示出意向融合的本质是误认和异化;其次,以根基于客体小a的存在的拓扑构型改写了纯粹意识的流形结构。胡塞尔以母婴间身体性的融合关联为基础建构零位存在,但拉康认为,零位存在最终建基于在先于前摄的"将来"相位上永恒涌动的客体小a,正是通过对这种特殊客体具有的新的本质化和时间化的揭示,我们在拓展现象学的直观与存在范围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新的哲学批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的历史编纂学: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8,40(5):626-632
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影响了心理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传统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接受真理的符合论,认为心理学的发展史是一维的和历时的。它习惯于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中寻找某些“中心”或“标志”,并假定了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心理学所面对的是同一主题。但是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强调了历史的社会建构特性,认为心理学史叙述的并非一种“客观实在”,而是史学家的一种话语建构。后现代主义的心理学历史编纂学使得心理学史家更明确的意识到历史知识的主观性,有助于心理学史家认识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识形态问题,正视文化视角造成的认识差异,因而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怀特海认为,语言的本质在于将那些在经验中最容易抽象出来的因素运用于意识行为,将这些因素在经验中再现,从而生成一种新的经验,使思想的自由成为可能。任何语言陈述都不能充分地表达命题,只能达到各种形而上学原理的表层,它的意义取决于说出语言的环境。哲学致力于找到约定说法,这种符号指称维持在一个复杂经验的两个成分之间,这两个成分在本质上都能直接认识。怀特海的语言观具有整体性、建构性、理想性等特点,对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后的语言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创生价值。  相似文献   

19.
社会建构论与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9,41(6):557-564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股重要学术思潮。它认为知识不是一种科学发现,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知识的生产过程不是个体理性决定的,而是一种文化历史的过程,是社会协商和互动的结果。有关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活动的形式方面的知识都是一定文化历史条件的产物。从社会建构论的视角看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会有许多新的收获。从社会建构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不是经验事实的概括和抽象,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理论先于经验观察,也高于经验观察,这种观点将理论建构置于经验工作之首,为心理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哲学界正在就认识发展阶段问题进行讨论。现就掌握的部分资料,对讨论中的几种不同意见归纳如下: 一、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论有些同志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又有几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将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有的同志提出,认为一旦形成概念、判断就进入理性认识,就反映了本质,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有大量的概念、判断只反映了现象,并未反映本质。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