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Modus Ponens     
本文从澄清"modus ponens"的拉丁文涵义并揭示它在实际使用中的不同所指入手,沿着语义进路分别在经典逻辑与以超相容性逻辑LP为例的非经典逻辑中审查MP的有效性。基于对"逻辑"和"推理"(某种使用逻辑的心智行动)的区分,刻画"无MP的逻辑"之于自然语言以及实际推理何以可能。根据对前述脉络的整体把握,对"为什么采用超相容性逻辑作为我们的语言的逻辑"以及"一个超相容性的逻辑如何与‘拒斥不相容’的原则共存"这两个问题给出反思性说明。  相似文献   

2.
逻辑的范围     
人们在作出陈述时,可能提供论据以支持它们,也可能不这样。一个被论据支持的陈述是一个论证的结论,而逻辑则提供对论证进行分析的工具。逻辑分析所涉及的是结论和支持它的论据之间的关系。人们思考时,作出推理,这些推理可以转变为论证,而逻辑工具这时就应用于这些得出的论证之上。这样,就可以检验产生这些论证的推理。逻辑研究论证与推理。它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区别逻辑上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论证与推理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3.
李莉 《哲学动态》2012,(7):105-109
合理行动悖论来自决策论和博弈论中关于行动的矛盾推理,诸如纽科姆难题、囚徒困境等,它们分别散落在博弈论及相关社会科学中。这些难题似乎属于独立领域,互不相关,并且各自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语用悖论群落,具有共同结构和统一机理。  相似文献   

4.
欲使人工智能体具备道德决策能力,一种可设想的工作是基于形式伦理,即把伦理原则或规则形式化。形式伦理学的初衷并不是面向人工智能,但其做法却适用于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形式表达必须基于某种逻辑语言及其推理规则,经典逻辑是不够的,所以有必要发展和道德、行动相关的逻辑来适应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的需求。最为著名道义逻辑为形式伦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应该把它和心智逻辑结合起来。从人工智能体实施行动的过程来看,能动性逻辑是表达机器的道德行动与推理比较有前景的逻辑。  相似文献   

5.
《世界宗教研究》2016年第5期首篇刊登署名论文,对最近一些有关坚持无神论宣传和"宗教徒不能入党"文章的观点提出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但不少核心观点建立在错误逻辑之上,如违背直言判断换位推理原则、混淆种属概念、"不相干谬误"、偷换概念等。本文对这些逻辑错误进行了分析。同时认为,应坚定不移地进行无神论宣传,坚持"党员不能信教"的政治纪律,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时应更加注重逻辑严谨。  相似文献   

6.
论逻辑语义     
符号、由符号构成的某类表达式及其语义是语言哲学和符号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逻辑符号、由逻辑符号构成的某类表达式及其逻辑语义则是逻辑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逻辑 ,特别是现代逻辑 ,通常是用形式语言和形式系统表述的。但逻辑学家建立逻辑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的思维规律和推理能力 ,这必然要涉及形式语义和形式系统的逻辑语义。逻辑语义可以分为两大类 :直观语义和形式语义。很少有论文专门论述逻辑语义中的直观语义以及它们与形式语义的关系。本文主要讨论这些问题。给定一个形式语言L。我们知道 ,从本质上说 ,L由一堆抽象符号…  相似文献   

7.
"证明"一词在佩雷尔曼的新修辞学中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指主要在数学领域中使用的演证,其二指主要在人文学科领域中使用的论证。演证与论证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这一特点在所谓"准逻辑"论证中有集中的反映。按照与形式逻辑推理或数学推理的相似性,准逻辑论证可区分为两大类11种,具有"似逻辑而又非形式"的性质。相异于佩雷尔曼认为准逻辑论证的结构不能被形式化,本文指出,它们可以在巴斯和克雷伯"形式3"的意义上被形式化,即有其论证型式;运用相应的批判性问题,可对这些论证的确信力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8.
王新玲   《心理科学进展》1990,8(2):34-39
一个道德行为的产生必定伴随四种主要心理过程或心理成份:(1)解释情境,看看有哪些可能的行动过程及其对人们的可能影响;(2)作出关于哪种行动过程合乎道德的判断;(3)将道德价值观置于其它个人价值观之上,并作出按道德原则行动的决定;(4)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实施道德行为.这些成份是按其逻辑顺序提出的,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且每个成份中都包含着认知——情感联系.一些研究实例可以说明各成份.  相似文献   

9.
在形式逻辑的内容里,推理是学习的重点。推理当中,演绎推理又是核心,逻辑考试中,让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占有较大比重,培养较快的分析解答能力,是逻辑教和学两个方面重要的任务。 一些逻辑推理综合题,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或可以用不同的推理形式去分析解答。如  相似文献   

10.
关系语义是相干逻辑中最为重要的语义学之一,但是关系语义一开始就以"纯粹"的形式语义的面貌出现,其中三元关系R的直观意思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出现了关于关系语义的多种解释。我们认为,R所代表的是推理规则集、前提集和结论集三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推理语义。推理语义以推理的形式结构为背景,有明确的直观意义。本文以相干逻辑系统R+为例,证明出推理语义是与关系语义等价的语义。从推理语义与关系语义的这个等价关系上看,推理语义完全可以作为对于关系语义直观解释的一个中间环节。由此不仅使得关系语义有了推理结构的解释,同时说明了相干逻辑是一种关于推理的逻辑。这与相干逻辑产生的历史也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传统逻辑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日常思维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推理形式。本文拟立足于先贤们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通常使用的检验三段论推理有效与否的五种方法,作简要的分析和总结,试图概括出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点和缺陷。 一、逻辑类比法,亦称解释法 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是一个形式上有效的推理,它的有效性唯一地由它的形式确定。因此,假定一个给定  相似文献   

12.
采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IRK)和加工分离范式(PDP)探讨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的意识性。根据关系部分的描述与目标句是否存在逻辑冲突,创设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两种实验条件。实验1和2分别使用独立记得-知道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进行研究。两个实验的结果都发现推理成功和推理失败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加工指标上都差异显著,表明说明文阅读中因果推理既影响有意识加工也影响无意识加工,该结果支持和完善了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  相似文献   

13.
整个逻辑学科包括概念和命题据以彼此联系的那些原理,因而也包括那些可借以揭示这些关系并根据它们做出有效推理的思维技巧。逻辑学科可以划分为纯逻辑和应用逻辑两大部类,这种区分类似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区分。纯逻辑制定出一系列严  相似文献   

14.
当代知识论的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知识是实践推理的认知规范。实践推理的前提可以被看作行动的理由,于是霍索恩和斯坦利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规范RKP:在行动者S的选择是P-依赖的条件下,S把命题p作为其行动的理由是合适的,当且仅当S知道p。这个规范面临着信念反驳、语境反驳和非认知反驳,反驳者们甚至给出了各种替代性规范。为了弥补RKP的缺陷,我们给出了一个新的知识规范KNR,它更能体现行动理由在认知上的约束。KNR不是行动本身的规范,也不是行动理由的构成性规范,只有在实践推理的前提和行动理由等价的意义上才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5.
多主体认知系统中的互知推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主体认知系统中 ,每个主体都是一个推理者。多主体之间互知推理的复杂性在于 ,这种推理的对象中 ,不仅包括对象世界的知识 ,而且包含系统中其他的同样正在进行推理的主体 ;推理者对其他主体的思考及其结果进行推理 ,这些主体同样对推理者的思考及其结果进行推理。这使得推理的素材是弹性的 ,动态的 ,随着推理的过程不断变化的。这种推理 ,是对人的日常思维能力的挑战 ,也是对逻辑学的挑战。本文通过构造关于知道的模型 ,用逻辑语义学的方法 ,来刻划多主体之间的互知。形式语言K在形式语言K中 :1 ,2 ,… ,n分别表示系统中n个不同的主…  相似文献   

16.
"罗斯悖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道义逻辑作为广义模态逻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是含有"应该"、"允许"、"禁止"等道义模态词的语句的逻辑特性及它们之间的推理关系.研究道义逻辑,无法回避"道义悖论"问题.作为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新兴学科,道义逻辑正是在与各种各样的"悖论"的交锋中发展的."道义‘悖论'是驳斥某些成问题的道义演算的有力武器,也是驳斥普通的道义语句所做的某种天真解释和分析的有力武器."[1]反过来,对"道义悖论"的分析也有助于认识、了解和促进道义逻辑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数学在中国古代逻辑特别是墨家逻辑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推理体系,即:以"以类合类"为基本方法,以"类"和"分类"为核心成分,以"推类"为主导推理形式。正是由于这一推理体系,使得中国传统数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逻辑不是阻碍了中国传统数学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换句话说,中国传统数学所蕴含的逻辑方法并不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理智行为是逻辑思维的必然结果,道德行为更是如此。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都经历一个明显的逻辑批准过程。不同的推理过程造成完全相反的行为结果。不道德行为的推理过程,经常是从错误的前提出发,推出错误的结论来,而这个错误的前提大都与“自我”有关。如一些人的行为出发逻辑前题是“是否伤及自身”,如果他们逻辑地预测到行为的后果会“伤及自身”,即使“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会有所不为。还有一些人的行为推理的这样前提是“是否于己有利”。当然,“利己”行为未  相似文献   

19.
道德生活中的逻辑问题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当前的道德热点事件中,几个关键的逻辑问题制约了交流理解与困境治理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事件归因过程中的推理谬误,道德归责过程中的不当反问与举证责任倒置以及困境治理中违背决策逻辑、引发避险心理而导致的行动陷阱。深入分析与澄清此类事件中的系列逻辑问题,厘清相关话语与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结构与心理机制,为有效的道德对话与困境治理澄清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读了《一种新妁推理形式》一文(见本刊1982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新形式》),我是赞成的。不过,说‘新’实已不新,古书上广泛运用这种形式进行推理,现代语言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只是逻辑专门家没把它俯拾进各自的著述里而已。尽管它不能在逻辑书上有一席之位,可是实际思维里扣文章、讲话中则往往无法避开,避开了它,有许多的推理和论说就不能进行了。关于这种推理形式,我认为还需补充如下几点。一、《新形式》一文只是论证了这种推理形式在复句里和句群里的运用。其实,还不止于此。它还可以作为整篇文章的基本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