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朝晖 《学海》2004,3(4):98-102
由历史的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权力概念谱系对权力作了如盲人摸象般的描述 ,隐藏在概念中的哲学意蕴是随着时代的上升而发生着底板色彩的转换。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 ,由于引领社会进步的哲学主题的转变 ,权力的合法性前提和合理性基础也相应发生着断裂和延异 ,形成了统治、法治和治理三种不同的权力观。找到不同社会形态权力合法性、合理性的哲学根基 ,对理解权力和有效治理十分重要 ,使我们能从执政合法性当代诉求的向度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推动社会管理组织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8,(1):177-181
法治的核心理念,一是对政府权力的约束和限制,二是对人民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法治是政府存在和运行的重要依据,政府亦是践行法治精神,实现社会法治的重要运行载体。法治与政府的结合要求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遵循着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原则。在现实中,法律和制度的制定、颁布和实施常会受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使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陷入良法与恶法、现实法与自然法两难抉择的困境。而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明辨政府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正义性,是法治国家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纾 《学海》2006,(3):36-39
合法性危机是政治学中政治发展理论长期关注的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政权合法性危机,发展中的中国因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存在着国家与基层社会层面潜在的政权合法性危机。社区建设通过宣传以民主与法治为内容的意识形态以及提高社区治理绩效等方式,巩固并加强了城市基层政权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4.
叶闯 《世界哲学》2009,(1):90-103
一般认为,如果翻译不确定性确实存在,则传统意义概念的合法性就受到威胁,且意义本身的存在就受到质疑。本文作者认为,这个结论能否成立,依赖于能否在不使用直观意义或直观意义概念的前提下,仅用行为主义所允许的资源来说明,用于描述翻译不确定性的不同翻译手册之间确有语义内容上的实质不同。我怀疑奎因的理论能够提供所要求的这个说明。此时,可能翻译不确定性只是行为主义认识论的结果,而不是意义不存在的形而上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理性论者和怀疑论者争论已久,其争论的核心是知识和信念的证明问题,前者认为,其可以证明,证明是合理和可用的;后者认为,其不可以证明,证明是不合理和不可用的。然而,他们都坚持理性是合理性的最终裁定者。我们的观点可称为“常识自然论”,有一些基本东西我们必须相信,即使我们并没有合理的基础。在怀疑中,有些不能怀疑。如外部世界存在、感觉的一般可靠性、未来如同现在等,至少在实践中这些不能怀疑。我们有一种先天的有限的确信能力。任何知识和可证实的信念,都来源于我们对一定量事物的自然而然的相信。如果这样,怀疑论者要求我们应合理地…  相似文献   

6.
马雷  田艳平 《哲学动态》2023,(8):102-110
构元论从实用主义和可错主义出发,将科学研究语境化和情境化,指出科学中存在一些仅在功能上被视为相对稳定的“构元”,它们是后续探究的必要起点和工具。这些构元也不是不可改变的,针对这些构元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可触发基础概念的合法变化。在科学史上,概念的变化是由针对构元提出的问题所触发的,由此存在一个理解科学概念变化的逻辑。但是,构元不能解释自身变化的合理性,因为构元也是科学理论的一部分,从理论内部寻找的合理性依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科学合理性问题。协调论基于问题的功能性提出概念变化的协调力模型,尝试解决构元本身变化的合理性问题,为科学概念的变化寻找更深层的合理性理由。  相似文献   

7.
试论国家的道德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对人们的道德生活进行干预 ,具有合法性 ,由此产生国家的道德职能 ;还具有合理性 ,即国家的存在有助于促进个人美好的道德生活。现代国家的道德干预是按照科学规律进行的 ,其特点是干预能力和干预范围都是有限定的。对国家的道德干预本身也要进行限制 ,这种限制的方式主要有 :对立法的限制 ,对权力本身的限制等。国家对人们的道德生活所进行的道德干预 ,主要是通过调节道德关系、安排道德行为等来进行的。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的过程是生态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建构过程,前者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后者表现为多元主体利益协调。国家治理的生态伦理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其具象化目标即美丽中国。国家治理的善性决定于其伦理合理性,而伦理合理性又决定于明确、合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定位。顺应生态伦理的生态治理为国家治理生成合法性,不仅因为生态治理具有广泛的认同基础,并致力于实现生态正义,还因为有效的生态治理满足善治的全部条件。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身是受价值引导的一个体系,价值观和人们在实践中的价值观选择是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道德主义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一直存在着重要影响.如果仅就道德本身而言,中国企业管理中的这一文化传统是有利于组织发展并且符合企业管理发展潮流的,但企业的设立和正常运行首先是基于规则和制度的,如果缺少基本的制度规范的"法治",而仅仅依靠道德来实施"德治",将极大地损害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企业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0.
技术伦理涉及价值观基础、道德规范、技术主体的责任等诸多问题.无论是传统的元伦理学、情感主义伦理学、规范伦理学还是所谓的实用伦理学,都只是从某一个维度上或在某一个层面上来阐述伦理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对于人的生存价值的背离和对发展合理性的伦理诉求的缺失,这样就使技术伦理研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性.在合理性上,技术伦理研究不能脱离开对技术本质属性的认识和基本的理论前提.从生存论的向度审视,生存价值才是伦理的内在价值基础,而发展的合理性才是技术伦理建构的基本逻辑支点.只有在此基础上,技术伦理才能实现合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制度伦理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通过对制度、制度化道德、道德三者关系的分析 ,认为制度伦理是一个客观存在 ,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制度伦理建设包括对制度的道德合理性问题的解决 ,以及道德的制度化、法律化两个方面 ,都对道德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应加强对制度伦理的研究 ,并在实践中切实加强制度伦理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对于老子而言,公正德性是其价值理想被运用于交往行为领域的结果,即只有自愿地尊重"道"或人的生命本身才有可能合理地调节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交往行为。具体地来讲,老子的公正理论既主张在尊重他人存在价值的过程中享有善事物,同时又凭借确保所有人的幸福来论证政治权力的合法性。然而,在沉思公正德性的过程中,老子忽略了一些与交往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解释过程中,前见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并成为解释中无法克服的前提。解释者的处境所决定的视域与流传物本身的视域所实现的视域融合,形成效果历史意识。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种前见以及效果历史意识,都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情境及意识形态的制约,因此效果历史意识的合法性需要进一步接受意识形态批评,从而保证解释学的开放性,形成更为合理性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法治"作为现代国家社会有效治理的基本方式,是一种集体选择和共同行动,是由规范的权威性维系的有秩序的共同行动和生活秩序。因此,"法治"被视为现代国家、现代社会治理形式的重要标志。要实现"法治"的目标以及治理形式"现代性"的转向,应理清起支撑作用的文化传统与生活实践基础,以及所面临的困境和关联因素;应从社会治理的视界和权威理论对"法治"的要义作出说明,并重视治理主体的自我服从和认同在治理活动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由是哲学的永恒主题 ,但英国自由主义者所追求的主要是法治的自由 ,启蒙时代的法国思想家追求的主要是政治自由 ,而谢林前后的德国哲学家主要是从思想或精神方面来理解自由。谢林认为 ,这些理解都有其部分的合理性 ,但只把握住了自由的现象 ,而没有把握住自由的根本。谢林认为 ,自由的根本只有从本原存在的行为中才可理解 ,就是说 ,只有本原的存在本身 ,才是自由本身。自由的哲学 ,必须通过对本原存在的建构来把握自由本身。本文试图通过追溯谢林通往存在本身的思想之路 ,来展示他对于自由问题的视野 ,并以此来回答谢林研究中一直令人困惑…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5,(3):33-40
"法治中国"是中国整体国家建构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评估这一历史进程的前提是"后发国家"之规定性:法治制度的西方移植性、法治理念与价值形态的传统继承与变革的二元性以及法治变革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难题。"分享普遍性的特殊性"之新通三统论以及"自由共和主义"哲学传统应成为评价和指导中国法治发展的规范性基础。法治评估应立足演进主义文明论、程序主义制度论和自由共和主义哲学论三个宏观层面进行指标设计与科学评估,保证法治中国宏观走向的规范正确性与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唯物史观逻辑包含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三重内涵。"社会永恒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思想前提根据,"认知创新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思维方式根据,"逻辑演变发展论"是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合理性的内在关联根据。理论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思想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理论逻辑。实践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实践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实践逻辑。历史价值意义上的唯物史观三重逻辑方法论意义,可以被概括为"唯物史观逻辑演变范式真理方法论",目标是能够准确表征唯物史观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大规模庞大与双层人大结构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人大组织上的双层结构制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设置都面临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冲突:人大本身代表数量太多既造成各级人大不能充分行使权力,又反衬出人大常委会人数太少因而缺乏存在的民主合法性基础:而各级人大常委会人数太少,缺乏应有的民主代表性,如果允许其存在,又反衬出各级人大代表数量众多的不必要。由此造成人大本身和人大常委会都存在合法性危机,摆脱这种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借鉴议会规模立方根法则,修改宪法和法律,减少人大代表数量,实行单一层级人大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价值原点”一词所标识的是在民族 - 国家维度 ,作为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原初价值立场与基点。这样 ,本文就是从价值论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活动本体的价值关怀。“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原点”是对经济全球化的价值诘辨 ,不过 ,它主要不是针对经济全球化本身的价值合理性———这作为一个基本前提存在———而是针对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原点的合理性诘辨 :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原点应当是什么 ?依据何在 ?“经济全球化中的价值原点”是典型的现代性问题 ,提出这个问题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 ,当今正在发生的经济全球化过程 ,正在对…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初公共行政现代性追寻与道德化趋势的耦合,赋予了行政伦理建设更深厚的价值合理性基础.行政伦理的价值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前者表现为效率价值与管理价值,它发挥着"隐形制度"的约束与管理功能,是行政主体"自由裁量权"的价值准则;后者表现在公共行政的"公共性"性质及其内含的公平正义的价值上.公共行政的目的性价值彰显,是公共行政摆脱现代性危机、进行合法性重建的实现方式.行政伦理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相互表征、相互澄明,并仰赖于特定的价值情境与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