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杨简接续和光大陆氏心学,以"心"为本,将"心"之范畴彻底化、圆融化,建立了完全意义上的心本体学说。杨简认为,本体之心是人人之所自有而又超越个体和时空的宇宙本根。它本然自足而自明自神,虚明无体而范围天地,发育万物,贯通古今,自善自仁。杨简心之本体具有六个特性,即内在性、超越性、神明性、虚而无体性、感通天地万物之性和道德伦理性。通过对"心"本体的阐释,杨简抛弃了陆氏"沿袭之累",继承陆氏又超越陆氏,因此,走向彻底的唯"心"论。  相似文献   

3.
卡西尔文化哲学所彰显的精神气质与《周易》符号蕴藏的人文价值隐微相通,故可在卡西尔文化符号学的视角下对《周易》符号进行解读。首先,基于卡西尔对符号与生命关系的阐述可知,《周易》符号的生命性意义在多个层面得以凸显。卦爻符号作为沟通天地万物与人心之媒介,映照了真实的生命存在,也蕴含了深厚的精神价值。其次,从卡西尔对"时间"的符号化拆解与融合的视角看,《周易》之"时"统摄天地之化与人生时况,个体生命和"时"的校准与相协有助于优化生命本身。最后,由卡西尔对科学和艺术符号形式的分析可见,《周易》符号既展现为一套逻辑规范化的符号体系,又能激发出具象化的生命想象,同时具有理性抽象与感性直观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正对绘画表达方式的研究最终要落实到对艺术本体的研究,绘画的本体就是绘画的图像表达方式的研究。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的研究,来达到深入了解艺术的目的,理解构成元素与画面构成方式,让艺术得以自由发展。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说:"最重要的是形式,而形式一经产生便不会消失,能以独立的生命存活下去"。绘画史归根结底是一部图像形式的发展史,绘画艺术是通过图画来传达情感的,研究图画的表达方式对研究绘画艺术具有本质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的建立,画  相似文献   

5.
艺术自律与介入的关系,亦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核心。阿多诺认为任何艺术都具有二重性,即自律性和社会性;自律艺术也具有二重性,即兼具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然而,艺术要真正发挥社会批判作用,就必须是自律的,即艺术自律是艺术介入社会的前提。阿多诺提倡艺术自律,批判艺术介入。他认为具有整一性的审美形式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最佳中介。阿多诺这种艺术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实践"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藏密"大中观(dBu ma chen po)"诸派,是指在根本见上与"普通中观见"不同,持"本元心(gnyug-mavi-sems)即如来藏胜义有"思想的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等派别。虽然它们的根本见相同,但由于所依密乘最高法门不同,形成了名异实同的"最高见":宁玛派以"大圆满见"为最高见,萨迦派以"道果见"为最高见,噶举派以"大手印"为最高见,觉朗派以"六支瑜伽"为最高见。但它们都认为,作为生命本体的"本元心"在结构上体性相用合一,在体证上见修行证合一、因果道合一;认同心风不二、佛我不二、轮涅无别的本体生命观。从而建构了以"即身成佛"为最高追求的藏密生命本体哲学。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生命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角度讲 ,人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本体差异 ,它是那种能够把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标示出来的逻辑尺度。无论传统的理性句法与审美句法 ,还是作为其现代变种的实践本体论与符号本体论 ,实际上都未能从逻辑上完成这种本体论证明。这种尺度只能是以人自然欲望为生产对象的道德尺度。从语言哲学上讲 ,只有可以从“质的分析”高度区划出人与自然之本体差异的伦理句法 ,才能捍卫“人是目的”这个基本的人性原则。然而另一方面 ,这种道德本质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那种因与自然血缘相混淆而显得不够纯粹的旧伦理学。新道德主义是一种性命之学 ,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展开的生命本体论 ,是一种在探索人性根本属性的基础上来解读和阐释生命存在的高明学问  相似文献   

8.
怀特海的艺术论是其有机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艺术置于世界原初的创美进程中来考察其起源和性质,认为自由的生动生活的"朴素渴望"和"等级展示"造成的矛盾是艺术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而使艺术成为可能的因素是意识,并指出意识作用的两面性。他特别重视原初的身体经验的情绪性,认为感官的直接表象乃是对身体经验的符号指涉,从根本上揭示了艺术作为生命符号的中介性质。  相似文献   

9.
《周易》符号是具有情感性特质的哲学符号。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系统阐述了符号的情感性问题,对我们重新认识和概括《周易》符号的情感性特质具有启发和参照意义。《周易》符号作为一种表象性符号,实现了物象与情意的统一,协调了象、物、意的三元关系。《周易》符号具有情感—生命—符号的有机结构,蕴含着由自然情感升华而来的,融道德情感、审美情感于一体的“人类情感”。《周易》符号的艺术性与情感性相关,其启迪了中国古代的情哲学传统和抒情的艺术传统,影响了中国艺术精神“象外”和重“意”的追求。相较朗格的情感符号,《周易》符号的象、物、意三元结构克服了索绪尔符号构造的局限,从宇宙哲学的高度观照生命和情感,涵盖了“天地万物之情”,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11.
实践主词、实践主体和自由本体——从“我”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质性哲学"是我近年来阐发的一套哲学理论,其中包含一种自足的分析方法——异质性分析法。该方法最突出的操作特点是"循名责实",即根据符号所对应的直观情况去考察意识的内容与品质。用这种方法来分析实践,意味着分析的着眼点不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而是实践主体用来意指其自身及其客体的符号,即用作实践主词的符号和用作实践谓词的符号。在逻辑关系上,实践主词优先于实践谓词,而充当实践主词的最基本的符号就是"我"。因此,从"我"说起,看看"我"在实际的使用中究竟意指什么,以及它与其所意指的对象究竟是何关系,就成了实践分析的一个合理开端。本文是对这一开端的演示,从作为实践主词的"我"出发,经过作为实践主体的我,达到"我"与我的统一,即作为自由本体的个人。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程度上讲,梦境对绘画有特殊的意义,梦与画有着内在联系,它们都源于人的潜意识。梦中含有符号性的"隐意",这种"隐意"背后的潜意识所显露的思想,体现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艺术家利用绘画的形式将"隐意"中所反映的心理活动进行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13.
由于生理学、神经哲学、认知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建构出现了延续至今的身体转向。21世纪以来的实践美学凸显其身体维度,强调身体与实践的原初关系。生态美学发现家园意识与身体意识密切相关,力图揭示"生态审美本性论"与身体美学的内在关联。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也承认生命/生活的身体性,有意识地走向"身体之维"。随着这种转向的深入,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枢纽。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无弦琴意蕴易学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的"无弦琴"不仅表达了玄学本体之"无"的意趣,而且也表达了对"有"的特殊作用的重视.这种求本而不舍末的哲学观念的人生实践,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间性、现世性特点.<周易>借重事象以明吉凶易理的文化传统是其重要影响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5.
空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美学风格。空灵之美是与充实之美相对应的一种美的形态。"空灵"之"空",就是空寂、空阔。"空灵"之"灵",就是灵活、灵动。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空灵美在文学的各种文体、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太极"是中国哲学理气论的重要范畴。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吴澄认为,太极即道。他以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来区分太极与太一。在对太极的本体性作了初步阐发之后,吴澄又赋予太极以道德属性。吴澄以"理一分殊"的思想为太极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太极与理、道、诚、天、帝、神、命、性、德、仁这些范畴都是同等意义的本体范畴。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于以既定形式展示自身完美的理型,身体这一以形变为特质的空间性,显现为各种形式的发生之源。身体并不能只被视为一种空间,而是展开不同空间型态的空间性,且同时显现为在运动中自我形塑的时间性(la temporalité)延展。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如果称此种既为时间又为空间的身体性(la corporéité)的流动为生命,那么生命所留下的诸般痕迹,将显示为怎样的意义?倘若将身体性的这种意涵推及自然,何为在运动中塑造自身且同为时间性的自然?有别于西方传统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从庄子思想中可以开展出以身体性为基础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8.
符号联想     
人类创造文明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各种形式--科学、宗教、神话、语言、艺术等,无一不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是人类创造文化活动的现实化和具体化,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与外化.能够创造和运用符号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也是人和文化相联结的中介,可以说整个人类文化的世界都是由人所创造的符号共同构成的.艺术的语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人类丰富而复杂的情感意味的特殊的符号形式.苏珊·朗格认为主观世界呈现出来的无数形式以及无限多变的感情生活,都是无法用一般的语言符号来描述和论述的,但它们却可以在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呈现出来.在这里,艺术形式与情感生活、生命体验,艺术语言与文化世界能够达到最直接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线条,是中国画的艺术媒介,创造的原生动力,生命的语言符号。它融入了画家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思想感情和艺术属性的契合,更是画者人格魅力、道德风尚和精神力量的完美体现。画面中有形的线既是情感的载体,蕴涵在画面形式结构的动感中,亦是诸种要素间的联系纽带。线条通过丰富的形、色,充分表现出艺术的意、境,铸造出无形的势,创造出空灵流动、富有韵律节奏的画面。  相似文献   

20.
当代的中国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水墨画艺术必须跨进现代视觉的领地,才能建立起不同于传统水墨的现代水墨本体化语言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应从符号的建立、视觉语言的表现和形式与媒介材质的拓展上着力践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