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在毛泽东研究领域的入侵与渗透路径看似五花八门、难以精准概括,但究其实质不难发现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首先,刻意捏造、虚构历史以丑化毛泽东。就此出场方式而言,对历史虚无主义为虚构历史所采用的材料加以证伪的过程本身便构成一种内在批判。其次,依托于剪裁和拼接史料以歪曲历史。对这一类历史虚无主义论调加以批判困难重重,绝非简单的证伪工作,因为它不可避免地涉及细节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以及长时段与短时段之间的辩证关系。再次,从实践失误批判走向彻底否定毛泽东。对此类历史虚无主义加以根本反驳和学理批判的难度最高,因为他们所批评的事件及其后果确实存在史实证据的支撑,这就必须严格区分对毛泽东进行合理批评和过度批判乃至彻底否定之间的实质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3.
在所有伟大思想家的理论中,我们都会看到来源不同的各种思想的对立,以及在综合加工这些思想时所使用的各种材料的对立。我们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的理论时,就会发现这一问题。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区分出马克思理论的三个主要动因。一、浪漫主义的动因。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的主要战线上,马克思继承了浪漫主义运动的传统。浪漫主义者用保守主义的观点批判工业社会。他们哀叹“有机”关系和“有机体”之间真诚相待的不复存在。人实际上不再成为单独的个人相互接触,而是作为非个人的各种力量和制度或金钱势力的代表相互接触,浪漫主义者对此痛心疾首。一方面,个性在无个性特征的社会中被拋弃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了人们社会地位和财富占有的具体体  相似文献   

4.
关于主体性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便已正式确立。在以后的哲学发展中,主体性思想也从未泯灭过。所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之后,并不存在所谓“发现”或“重新发现”主体性的事情。不过,尽管哲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关于主体性的思想或理  相似文献   

5.
埃尔德雷德指出,在海德格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思想生涯中,有一个现象颇为引人注目,即他从来没有与马克思进行过深入的对话,即使偶有涉猎也仅仅是蜻蜓点水。(cf.Eldred)如果我们不把《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理解为这样一种对话的话,此论大致可以成立。纵观海氏文本,他对诸多哲学家的长篇大论无疑是其存在之思前行的醒目路标,而他对马克思却似乎惜墨如金。这显然不是因为马克思对他来说无关紧要,这一点他早就有明确交待:“因为马克思在经验异化之际深入到历史的一个本质性维度中,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就比其他历史学优越,但由于无论胡塞尔还…  相似文献   

6.
文姜是春秋时期齐鲁关系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女性。前人对她的评价,并不十分客观。对其人、其事的梳理和再认识,可作为认识齐鲁两国乃至先秦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本文认为,在齐鲁关系史上,文姜更多地是充当了大国政治的一枚棋子。尽管如此,她的存在对于稳定鲁国国内政局、保持与齐国相对友好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而所谓的"文姜淫乱",主要还是受儒家正统伦理道德思想影响的结果,是一种风俗与伦理的错位。  相似文献   

7.
李娉 《学海》2023,(5):13-24
政策试点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现代化历程的关键线索。已有文献较少对中国政策试点的整体逻辑进行提炼。本文基于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解析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政策试点的历史脉络,区分政策试点不同时代的典型特征;探讨“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摸着石头过河”“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理论谱系;提炼“权威引领的政策试点”“府际互动的学习网络”“多样化的试点模式”“适应性的政策制定”的实践逻辑。历史、理论、实践三重逻辑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揭示了中国政策试点的独特机制:议题驱动的强化学习、高位驱动的专项授权、评价驱动的经验吸纳、注意力驱动的创新迭代。推动政策试点的持续发展,既要总结历史规律,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试点理论,也要从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汲取新知识,回应时代性的重大改革议题,更有效地发挥政策试点在全局性改革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以世界历史的材料为依据的,也是和他的哲学、政治经济学、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一起进行的。随着世界历史材料的不断丰富和马克思对其他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语境中的虚无主义是一种精神世界的价值虚空状态,是现代性的特征。列斐伏尔彰显现代性的虚无主义本质,从虚无主义切入现代性,从虚无中看到了希望,认为现代既是虚无主义的时代,也将是新生的时代。这对于我们认清自己的现代性建构道路及目标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核心价值理念能帮助人摆脱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一般的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又称诗性虚无主义)不仅渴望虚无,还渴望创造性的存在。审美虚无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末期的唯名论,经由笛卡尔、康德、萨德、费希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和黑格尔等,完成于施蒂纳。施蒂纳没有意识到审美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即无意义感的泛滥,而尼采的艺术家哲学虽然意识到这种消极后果,却无法有效避免。审美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渴望抽象而虚幻的自由,最终陷入自由与意义的两难。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是走出审美虚无主义困境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从剩余价值的本质、实现及转化形式等几个方面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问题。运用历史辩证法对剩余价值概念作历史剖析,是马克思揭开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关键,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视角,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具有三重历史意蕴:从人本尺度看,剩余价值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历史起点;从生产尺度看,剩余价值是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历史杠杆;从社会尺度看,剩余价值社会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归宿。当前,重读《资本论》,剖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源自对完美的追求,但却经常导致破坏和残暴。对一个美化社会的热情为何如此迅速地将自己推向暴力和邪恶?是什么令人难解的过程使梦想将其自身转变为梦魇?我们为何一手引发自己所深恶痛绝的邪恶?  相似文献   

13.
在一个建筑工地,一个搬运砖头的工人,带着他八九岁的女儿一起生活。平常,父亲在建筑工地干活,女儿就在工地附近的小学里读书,父女俩相依为命。每逢周末,女儿就带着作业本到父亲工间休息的工棚里写作业。女儿很懂事,在班里总是考第一名。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有很大影响。它在历史观上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相对立,于是在"阶级"、"政党"、"国家"等问题上,形成了有别于马克思主义的另类宣传。它在认识论上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相冲突,因而在"文化"、"传统"、"历史"等问题上,表现出与马克思主义完全不同的认知取向。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这一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宣传辩证的"时空观",阐发唯物的"历史观";他们所坚持的历史主义观点,对于虚无主义"割裂"历史、"虚无"历史有正本清源之作用,对当下抵制"侵略有功论"、"否定革命论"等错误思潮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在历史上的影响极大,但对他的评价在古今却存在巨大差异。之所以会如此,往往与政治上的需要或影响有关。如汉武帝尊儒是为利用孔子儒家缘饰汉代政制;为迎合武帝,董仲舒首启孔子《春秋》素王说推尊之。近代五四把孔子作为与科学、民主对立的旧文化传统的代表予以批判,其极乃有"文革"批孔视之为复辟奴隶制的反动派,并利用战国封建论证成之。如果去除此类政治因素客观公正地评价孔子,首先必须改变春秋是礼崩乐坏时代的消极认识,承认周礼是西周春秋以来具有承前启后积极意义的文化发展成果,孔子是利用周礼为中华民族缔造文化根脉的集大成圣人。  相似文献   

16.
虚无主义是现代性的副产品,是现代性与传统脱域的必然产物。当前,应当深入剖析虚无主义形成的现代性病理机制,揭示动态的现代性何以导致精神价值的瓦解与定向,进而催生了现代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方法论上看,虚无主义的独断否定根源于对极端肯定的极端反拨,其结果是形而上学的物极必反。现代虚无主义主要有五种表现形态:自然虚无主义、社会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信仰虚无主义、人生虚无主义。其中,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表现为两种形式,其共性在方法论上都是相同的片面性,必须坚持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8.
【导语】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在精神文明建设逐步展开的同时,文化市场、意识形态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趋势有所抬头。那么,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错误认识?历史虚无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条件下现代逻辑的必然后果,还是西方形而上学思维的思想形态?马克思是如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什么?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选取了以下文章,以期澄清认识,防止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5,(3):5-14
和谐价值观不同于以往狭隘主体的片面价值观,而是致力于实现"自然——人——社会"整体和谐的整体主义价值观。其基本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曰价值标准;二曰价值目标;三曰价值规范。三者有机统一于人们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的现实历程。  相似文献   

20.
经济平等的三重维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可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三个维度来具体分析经济关系中的平等问题。经济关系中的平等问题需要在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和国家的积极干预之间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