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质上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并不意味着否定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或忽视、贬低了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同实践唯物主义是对同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不同的表述,两者起着同一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同以往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区分开。针对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针对旧唯  相似文献   

2.
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志着马克思哲学形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两个重要文献所表明的是: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革命变革,并不是像传统的马克思哲学解释者所认为的那样,用除去了唯心主义的黑格尔辩证法去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性"的主要缺点,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和运用到历史领域,再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是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和贯彻一条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人和社会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因而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以及由这一主要缺点所派生出来的形而上学性以及不彻底性等缺点,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因而,马克思所开辟的是一条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丛主体方面去理解。概而言之,旧唯物主义的原则是客体原则,而新的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是主体原则。  相似文献   

4.
思辨哲学根据思辨直观、思辨理性和思辨实践等虚假的理解范式研究思维与存在。马克思主要通过直观唯物主义批判、思辨唯心主义批判和国民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阐释了虚假思维经验及其异化存在与真实思维经验及其真实存在之间的分离性原因和同一性原因,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理解范式,确立了一种主要由实践直观、实践理性、实践机制和实践价值的理解范式组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范式,这一范式对于当代哲学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众所周知,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从黑格尔走向自己的新的哲学世界观的中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但是,费尔巴哈哲学同时又是唯物主义在19世纪上半叶,经过与黑格尔唯心主义斗争之后的新发展。这一点却往往为人所忽视。而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对费尔巴哈的评价重点一直落在他改造旧哲学(包括英法唯物主义),批判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功绩上。  相似文献   

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标志马克思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的那些思想,在此之前,主要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出现。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是一个过程,在一个时期,曾经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误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也批判了唯心主义。它强调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结合,是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斗争的扬弃。只强调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马克思哲学是不是唯物主义哲学?承认马克思哲学是唯物主义,这是研究马克思哲学不可怀疑的前提。为什么不可怀疑? 因为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必须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文本为准绳,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明确地称自己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例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把自己的哲学称为 "新唯物主义",以同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 "旧唯物主义"相区别: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  相似文献   

8.
人学唯物主义是由当代日本哲学家船山信一提出来的。船山信一(1907—)1930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哲学科,青年时代曾参加无产阶级文化活动,接受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后潜心于黑格尔研究,并翻译了费尔巴哈全集;在过了漫长的哲学生涯之后,晚年把自己的哲学立场规定为人学唯物主义,先后出版了《人学唯物主义的立场和体系》(未来社,1971)和《费尔巴哈、马克思以及黑格尔——为了人学唯物主义》(1984),从而使自己的哲学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创立的哲学世界观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恩格斯公开发表了第一个表述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思想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马克思合著了在其中正式提出“实践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表述了  相似文献   

10.
一起源杂志论文的范围不允许详尽地阐述本论文标题所规定的问题。本文作者只是把自己的努力与为了战胜否认在德国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错误观点所已经作出的尝试结合在一起。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库诺·费舍,文德尔班,宇伯威希一海因泽等把十七、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哲学描绘成唯心主义绝对统治的范围。只有费尔巴哈被认为是德国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出色的代表人物。当时费尔巴哈曾指出在德国哲学中具有唯物主义传统。他在自己的著作“论唯灵论和唯物主义”中辟出事门的一章来谈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于为费尔巴哈辩护的目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唯心主义的定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施达克的辩护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施达克没有看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又找错了地方。施达克对费尔巴哈哲学形象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在于,他沿袭了庸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定性,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标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于施达克关于费尔巴哈哲学形象错误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我们要对讨论主题做更深层前提分析,要对哲学家展开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1842年是青年马克思哲学思想剧烈变动之际,他告别以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开始迈向唯物主义哲学。1842年4月初至5月末期间的马克思的《波恩笔记》,特别是他对法国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本雅明·贡斯当的研究,便真实记录了这一时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复杂变动过程。在《波恩笔记》中,马克思聚焦于贡斯当从人类社会现实切入的宗教批判,这为他提供了一条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路径,推动着他远离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靠近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这同时反映了1842年初青年马克思的复杂理论视域,他虽处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包裹下,却无意识地接近唯物主义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旧的、一般的唯物主义到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观念的变革。而我们传统的哲学体系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比如对于对象的“感性确定性”、“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般唯物主义的“唯客体主义”的水平上。因此,我们的哲学必须重新审视作为我们基础的唯物主义,彻底走出它的旧形态,登上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简论“实践主体”及其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基石。实践性是主体性的基础,主体性是实践性的本质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其实践性批判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主体性的近代唯心主义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其主体性批判了“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的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形而上学。正是以实践的主体和主体的实践为理论的切入点,马克思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以,正确澄明实践主体的内涵及其品质,对于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是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一起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的前提。他在哲学史上有过不少的功绩,他的那些批判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特别是批判宗教神学的篇章,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费尔巴哈的一生曾经经历了一个从唯  相似文献   

16.
作者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部分和《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为文本支撑,通过对马克思、施蒂纳、费尔巴哈三人思想关系的细致考察,指出:其一、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危险所在,即马克思既要反驳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又要防止自己陷入施蒂纳的极端个人主义;其二、正是施蒂纳对费尔巴哈的批判迫使马克思改变自己的哲学立场,最后使马克思转而批判了费尔巴哈也批判了施蒂纳本人。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两个基本的理论前提。列宁曾经说过,不懂得黑格尔,就不懂得马克思。我们同样可以说,不懂得费尔巴哈,不懂得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就不懂得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我以为,直到现在,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下述两个事实还是被人们忽视了的:一、马克思曾经有过对费尔巴哈的崇拜、信仰、迷信的时期,有过“费尔巴哈派”阶段;二、马克思从未批评过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而只是批评他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确认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中的上述两个事实,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  相似文献   

18.
1、规定了马克思哲学的对象。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实践唯物主义是以“改变世界”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为己任的“新唯物主义”;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的科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韩庆祥 《哲学研究》2022,(2):15-25+128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关于事物、知识之“总联系”,使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以终天年,呼唤新哲学的诞生。这种新哲学首要指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区别于思辨哲学的辩证哲学,它具有总体性,即批判性、现实性、实践生成性、历史性;唯物主义辩证法也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一般规律的科学。只有确立唯物主义辩证法,才会确立现代唯物主义世界观,进而确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三者相对不同,但在把握事物发展一般规律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上,都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存在形式。就回答思维和存在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也具有哲学性质,但就思维和存在区别而言,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既不是只满足于“抽象的思维”“感性的直观”的旧哲学,也不是辩证哲学本身,而是辩证哲学的存在形式。他们的新哲学介于“超验”和“经验”之间。需要重新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它贯穿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学说中,关乎他们学说的整体性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哲学产生于旧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批判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正是对资本全球化世界的批判性反思的“世界历史观”。对“世界历史”等资本全球化本性的反思与批判的需要 ,推动着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走向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继而通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科学把握资本全球化世界本性的基本视界。一、资本全球化 :马克思的历史地平线马克思生活在一个资本全球化时代。资本全球化造就了马克思一生的“周围感性世界”,进而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