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珍 《哲学研究》2022,(4):118-127
不少学者将干预主义因果论应用于心灵哲学以解决心理因果性问题,但这种研究进路遇到了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究其根源,并不是因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本身是错误的,而是因为干预主义者没有能够为这一理论提供一种清晰的形而上学说明。干预主义理论所支撑的并不是非还原物理主义,而是基于稳健性的多元主义:世界上存在许许多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实体、属性和现象,稳健性为我们相信这些实体、属性和现象是真实的提供了理由。稳健多元主义不是对物理主义的替代,而是一种不同于还原论和非还原论的物理主义形式,它能够兼顾物理的首要性和世界的多元性。稳健多元主义不但能够从形而上学层面支撑干预主义因果论,并能帮助其解决排除问题。  相似文献   

2.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当代西方哲学家来说,这一问题主要是我们的真判断、包括真的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归根结底是非规范性事实或自然事实,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规范性判断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判断,浊概念所代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和规范性事实归根结底依赖于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规范性属性或事实随附于非规范性属性或事实,且这种随附性关系,无论是一般性的还是具体的,都是先天可知的.因此,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确实是我们的真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大卫像与大理石以及心与身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传统观点不是陷入同一论,就是沦落为某种形式的二元论。物质构成范畴作为一种"非同一的统一"关系,有望走出一条非还原的物理主义路线。一方面,根据模态论证,被构成的事物不是必然地同一于构成它的事物,在被构成的事物的本质上,构成观坚持了外在主义。另一方面,具有构成关系的两个事物,通过"双向"借入或派生,能够彼此共享模态属性以外的绝大部分属性,故不是二元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物质构成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畴有重要的形而上学和心灵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相似文献   

5.
现代美德伦理学对于道德心理问题有着特殊的兴趣和重视。它对现代规则伦理学的批评以及由此获得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它对行为者心理状况的深入理解相关。然而,现代美德伦理学提出的心理知识必须接受现代心理科学的考察与评判。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追求经验性和实证性并最终对包括心理现象做出物理主义的还原和解释,是现代心理科学的抱负与诉求。但是,这种物理主义挑战错误地判断了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建立一种并不充分的因果联系。作为某种心理状态的美德品质,既不能也无须被还原为或等同于物理的脑神经活动。关于心灵问题的物理主义还原论立场,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在哲学上,都是不充分的。  相似文献   

6.
极小主义真理论作为紧缩真理论的一个分支,既赞同紧缩论关于真的一般性理论观点,又不完全同意紧缩论的看法,是一种特殊的紧缩论。其基本思想与理论特征可以概括为:通过以意义为核心的真模式间接定义真;认为真是归属于命题的一种弱属性;区分"真"与"真的"的不同意义;反对简单地消除真谓词。  相似文献   

7.
"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的属性和物理的属性是同一的。但是如何解释我们身心分离的直觉,对"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题。帕品纽作为"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领军人物,试图诉诸"现象概念和物质概念"的不同特征来解答这一困惑。他认为正是因为"现象概念"的特殊性质导致了身心分离的直觉。本文介绍了帕品纽的这一解释,考察了对其种种可能的反驳,并通过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来辩护帕品纽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物理主义是各种竞争理论中居绝对统治地位的理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露出看似矛盾的两方面疑难。其深层心理根源是物理主义者所普遍持有的以物理学为据说明事物存在的本体论的信念,以及心灵深处所潜藏的民间心理学。物理主义是各种心灵哲学理论中最好的、最有希望的理论,因此应予坚持和发展。而要如此,特别是要摆脱它的麻烦和困境,就要真正坚持物理主义,清理其内部所隐藏的民间心理学残余,既根据事实看到世界包含着差异性、多样性的统一性,又看到世界包含着统一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英美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物理主义盛行,而以斯塔普为代表的量子物理学家却从物理学内部发出有力的反物理主义声音。借用斯塔普关于内在描述与外在描述的区分,我们可以看到心智哲学中的物理主义者预设了经典物理学的定域原则,又把定域原则不能解释的意识整一性从观察方投射到对象上去,犯了"整一性投射谬误"。抛弃定域原则,以量子力学的基本前提出发,就能避免这种谬误且有望对心智现象做出突破性的有效解释。  相似文献   

10.
在有关心理因果性的当代争论中,非还原物理主义无疑是个备受青睐或关注的哲学立场。而金在权的排他性论证则是一个被广泛用来质疑非还原物理主义的著名论证。本文首先考察排他性论证的两个版本(简化版和复杂版)。然后,为由戴维森首创的非还原物理主义的一支——殊型同一论进行辩护。与当前大多数辩护方案有所不同的是,本文采取了一个保守辩护策略来回应排他性论证:具体指出,金在权究竟在什么地方未能恰当地理解戴维森的工作;并且表明,经过澄清之后的殊型同一论完全可以免受排他性论证的困扰(无论是简化版还是复杂版)。最后,本文还揭示了金在权对戴维森相关工作的不恰当理解,乃源于更深层的形而上学分歧。因此有理由认为,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形而上学框架中,我们才能够恰当地理解和评估有关心理因果性、非还原物理主义及其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心灵哲学里的一个著名论证,解释鸿沟试图从知识论层面来质疑物理主义.物理主义的一个新近回应被称为现象概念策略.然而,不同的物理主义者对现象概念策略的理解也不相同,本文选取的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版本——劳尔版现象概念策略.我将论证,该版本不但能有效化解解释鸿沟带来的困扰,而且能为我们开辟出物理主义的一条新航向——后天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12.
非存在问题被认为是最古老且最具吸引力的哲学问题之一,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除非我们有对非实存东西的充分理解,否则我们无法充分理解心灵。当代非存在问题的核心是非实存对象问题,由此所引申出的子问题包括:有非实存对象吗?如果有,非实存对象是什么?有关非实存对象论断的真假如何?它们在心灵中的位置如何?随着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这些问题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的传统否定存在命题被深入解读,并且形成了两种关于非实存东西论断的真之逻辑方案和形而上学方案,而意向对象的表征刻画则凸显了其心灵维度。  相似文献   

13.
何为使真者?     
李主斌 《哲学研究》2023,(1):105-114
使真者是当前真理论中的显学,也被广泛应用于形而上学的讨论中。关于使真者,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何为使真者?因为使真者被认为是扮演使命题为真之角色的实体,因此当前定义使真者的几种主要方案都着重于刻画使真关系。这一定义使真者的进路未能很好地将一个命题为真的本体论基础挑出来,它们或者面临不相关使真者难题,或者导致了其它问题。通过紧扣“真理本体论依赖实在”这一使真者的直观,本文尝试通过引入“本体论根源”和“典范描述”概念来给予使真者一个新的定义。这一定义如果能够成功,那么它将对一系列使真者的论题,如必然主义、使真者原则与真理符合论的关系,产生重要的理论后果。  相似文献   

14.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15.
本体论在逻辑和科学中的地位明显受到哲学方法论对合理地使用“存在”概念这一要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哲学对“存在”概念的使用充满了含混和歧义,以致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被宣称为是一个设有认识意义的假问题,被排斥于哲学之外。那些“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被称为属于“形而上学的”,“这些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参见怀特编:《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6.
随着量子规范场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成功,对规范理论进行解释成为物理学哲学甚至形而上学的紧迫任务。目前,美国科学哲学家希利(Richard Healey)在《规范实在——当代规范理论的概念基础》(该书出版于2007年,2008年即获得拉卡托斯奖)中,通过对各种规范理论(包括经典电磁场理论、A-B效应、非-阿贝尔杨-米尔斯理论、以及广义相对论等)的考察,认为三种关于规范势属性  相似文献   

17.
<正>无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情绪体验。它被视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现代人比任何时代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无聊弥漫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排队等待时会因为无聊而不停地刷手机,抑或对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感到无聊,缺乏意义感。无聊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是一种与世界脱节的体验,人们感到被困在看似无穷无尽、令人不满的当下。无聊时,我们的周围环境就会枯萎,变得贫瘠。  相似文献   

18.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就是这念心能时时放得下、提得起、能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当下这念心能安住,不起心动念,不打妄想,烦恼就会一天天地减少,不再轻易为外境所转。这份心灵上的充实,就是法喜,也就是不随外境因缘生灭的清净与自在。  相似文献   

20.
颜青山  裴雪娟 《哲学分析》2024,(1):101-115+197-198
逻辑决定论是宿命论的两种形式之一,其表述形式可以区分为激进版本(包含模态词“必然”)和温和版本(包含时间概念“总是”)。既有对逻辑决定论的解决方式大致可方便地区分为语义学和逻辑学两类方案,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会导致其他困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个基于激进版本的推论会导致矛盾的模态关系,从而导致激进版本被排除。而在温和版本中,“总是”存在着物理的和非物理的理解,真值作为非物理对象一旦被给予具体的时间属性,就会导致麦基式的蹊跷性(queerness),由此构造的命题表达式将全部是假的。因此,逻辑决定论不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