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本刊开展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能否对生产力、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的讨论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参加讨论的来稿,由于篇幅有限,除一部分已刊登外,现对其他来稿作简要综述,以供参考。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究竟是什么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来稿中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不同意见。 (一) 一些来稿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按照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上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多处使用了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又多次使用了生产关系概念(据我统计,至少使用十一次)。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交往形式、交往方式、交往关系这些术语与生产关系概念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一直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本文为破解这个难解之谜做些尝试性的探索,不当之处请理论界的同仁、特别是中共中央编译局的有关同志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1979年第6期发表了蔡俊生同志的《对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定义的置疑》(以下简称《置疑》)一文以后,陆续收到一些来稿,对生产关系是什么?斯大林把所有制纳入生产关系是否正确?所有制形式是否权利意志形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必定从物质生产关系开始?所有制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决定物质生产关系?等等,提出了不同看法。为了深入研究和讨论生产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现将来稿中的主要不同意见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讲内容和形式这对范畴的时候,常常举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做例子,说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对此我没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根据内容和形式互相关系这条道理,现行历史唯物论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范畴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规定是值得商榷的,现发表下述一点意见。生产力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的经济,是中国经济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民国经济史的研究中,尚有不少问题亟需我们去深入探讨。今仅就其中几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一、关于经济发展和政治的关系早在50年代曾有一种意见认为,“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不包括生产力”,或者说经济史是“研究生产关系递变的科学”,  相似文献   

7.
“四人帮”不加限制地提出任何时候都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形而上学的。而现在在报刊上,有的文章提出以生产斗争为纲,这个提法是否恰当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一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经济基础?通常的定义是: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据说这个“定义”出自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其实未必尽然。让我们看看马克思是怎样说的。“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恶劣影响。它片面地夸大了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导致盲目地变更所有制形式,追求“一大二公”而忽视了实现公有制后自觉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它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生产关系的实质或核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经常把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并列使用或交替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10.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观中的一个显著方面,因为它们基本上集中了我们以往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一些制度特征的认识。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特征与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关系?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为什么没有提到它们?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为四项基本原则所集中的这些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我们又该怎样坚持它们?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全面领会他对社会主义的整个认识,真正做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研究现实经济关系的逻辑起点,构成了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性范畴。从唯物史观出发,马克思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利益动因,揭示了利益本质上是人的需要在经济关系上的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就是利益关系。追逐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因,人的利益诉求的不断满足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利益分配冲突是生产关系矛盾的物质根源,由此利益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内在张力。利益关系的嬗变形塑着社会形态的样式,利益关系的内在矛盾只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和解。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曾就生产关系范畴的狭义性和广义性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普列汉诺夫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使用生产关系这一概念时有如下的特点:“当他们说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矛盾时,那时他们把生产关系一词用作比较狭隘的财产关系的意思。”而“生产者们在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直接关系(例如,在工厂及作坊中的劳动组织),它们在比较广义上也应当被称为生产关系。”(《普列汉诺  相似文献   

13.
关于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条件下能否起决定作用,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我认为,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决定作用”和“反作用”这两个概念的特定含义,搞清楚这两种作用之间的关系。如果仔细研究一下主张精神、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观点,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正是由于混淆了“决定作用”和“反作用”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经济基础究竟是指生产关系还是指生产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我国理论界早在五十年代中、后期和六十年代前期就有过争论。王子野、孙叔平等同志主张;经济基础“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关系的方面,也包括了生产力的方面。”但多数同志则认为,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这是我国理论界比较流行的观点。近年来,在党的“解放思想”的精神鼓舞下,有些同志重新在内部的和公开的刊物中发表文章,提出  相似文献   

15.
回到现实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思辨进入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借以回到现实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所要走进的现实是否就是斯密的市民社会?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是如何破除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走进现实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借助于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现实存在,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二重性,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针对有人否认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矛盾而讲的,并没有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一个什么概念。后来我们在许多文章中,把这两对矛盾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这个概括是否恰当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1、我们知道,这两对矛盾包括了社会上绝大多数矛盾(阶级矛盾是体现在生产关  相似文献   

17.
四、创立了关千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学说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怎样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呢?国家政治生活应该放在什么样的基点上呢?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春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问题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于这一矛盾运动本身的内在作用机制重视不够,大都停留在抽象认识和表面讨论中,较少有人去做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研究往往局限于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但不等于生产关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命题是对"生产力-交往形式"命题的深化。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内生于生产,生产只有在交往中才能进行。个人的生产能力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形成社会生产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内在地包含着互动。当交往发展为世界交往时,社会形态发展中的派生形式和跨越现象就成为普遍现象,社会发展道路就形成多样性。哈贝马斯对精神交往及其语言、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探讨,但由于对劳动及其与互动之间的关系作了错误理解,因而他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批判从根本上说是"误批",其交往理论偏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自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就成为理论界热烈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物质文明”包含一些什么内容,生产关系是否包含在内?党的十二大以后,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学习和宣传十二大精神中,继续探讨了这一问题,发表了不少好的意见;但是也有少数同志认为,“物质文明”不仅包括了生产关系,而且还具有阶级性,物质文明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这里,我们想就这个问题谈些看法,同持这一观点的词志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