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楠 《美与时代》2023,(1):22-24
从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两个逻辑方向,由外延向内涵对海南冼夫人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互动机制展开研究,分别从浅层的建筑文化基因及文化现象、中层的建筑文化符号、深层的建筑文化审美及文化思想逐层递进剖析。在这一剖析过程中可发现,冼夫人文化精神层面发展充分,而建筑文化发展不均衡,但研究得出的文化精神与建筑文化的互动机制及共同的文化内核依旧一致指向了“唯用一好心”。  相似文献   

2.
对于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人们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批判其唯心主义实质和吸收其辩证法思想上,而忽视了它在哲学发展史中由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转化的中介地位。首先,它把传统哲学推到了最高峰——将其对思维全体自由性的追求上升为人类思维的反思活动,将其追求统一性原理的对象归结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逻辑先在性,将其辩证法升华为思维自己构成自己的方法,将其发展成果对象化为概念的有机组织,将其发展历史提升为概念圆圈运动的具体内容;同时,它又不自觉地为现代哲学指出了一条走出传统哲学的迷宫的现实道路——哲学视角由客体性原则转换到主体性原则,哲学对象由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转换到概念(文化)世界,哲学功能由解释和说明世界转换到规范和改变世界(当然,绝对理念的唯心主义性  相似文献   

3.
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追溯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及其发展历程 ,认为基督教文化中的博爱思想、儒教文化中的仁爱情怀、佛教文化中的慈悲精神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启蒙运动以来所倡导的人的基本权利思想及发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人道主义 ,为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念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苦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因此 ,以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无疑是人类一项崇高的职业。  相似文献   

4.
齐鲁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达到了顶峰。经过两汉政治文化的选择,它的主体儒学上升为“官学”,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齐鲁文化的地域性开始淡化,其文化的价值旨向发生分化。在朝,成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支柱;在野,向民间寻求发展空间。东汉以后,齐鲁文化原初意义上的精神价值得以充分展现,在文人创作和民间文艺中发扬光大了它的精神旨归,主要表现为,在朝在野的齐鲁文人依然坚守古典人文精神和“德治”“仁政”理想;在通俗文艺作品中,齐鲁文化非官方的正统性质转化为“忠”、“义”思想的崇尚。  相似文献   

5.
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转化。这个转化的实现,乃是以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逻辑,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以形成的逻辑概括,它阐明了这一转化的必然性,提供了关于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的逻辑证明。资本这种东西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依照马克思的方法,为要考察那些现存事物将依据怎样的条件必然转化为别一种事物,那就还要考察这些现存事物是如何、因何、从何转化而来的,对资本的研究当然也是如此。马克思在《资本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的逻辑研究和文化研究各自在互不相干的情况下进行。似乎可以说,研究逻辑的远离社会文化现实,而研究文化的不谙逻辑的理性精神与方法,于是双方都难以走出研究与运用的瓶颈。实际上,这两个领域应互相贯通,双方的交结点就是理性。理性是逻辑的实质,理性又是文化的精髓;逻辑是理性方法化的产物,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齐鲁文化诸家思想中通体贯穿着推重稳定和谐发展的精神,她所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适可以为现代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和充足的精神滋养。高度的政治文明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齐鲁文化中崇仁尚礼的思想学说,实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治国方略及政治理念源头活水;而齐鲁文化中中庸贵和思想长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尊崇,“以宽厚处世”、“和为贵”等重和谐、求同存异的思想理念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的发展,起到了维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梁漱溟主持的乡村建设运动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关注,其乡村建设理论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由政治问题的解决、经济建设、中国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理性和向上的精神五个层次构成。从政治问题的解决,到建设由农业转化到工业的社会,再到构建伦理型的新社会组织结构,使社会的发展趋于理性(教化、礼俗、自力),人们追求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是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想,也是乡村建设的逻辑层次。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是按照儒家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其内在理路就是儒家思想中的由内圣开出外王的路数,乡村建设最高的追求是向上的精神,也就是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在新时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为当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建设目标,确立了原则,为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主体性思想是以现代先进文化形态传承、凝聚、提升了的人类主体性精神。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产物,又成为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过程的文化逻辑,具有坚实的真理品格、人文价值和历史影响力。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结构系统,其中,独立性逻辑是指历史主体对自身存在的权利、价值与尊严的自觉、肯定与捍卫,是主体实际地追求自身价值目标、实现价值诉求的文化形态;求真性逻辑是指主体对事物本质深入探究、理性把握的能动性特质;实践性逻辑是指主体将其价值目标付诸实际行动,进而转变为现实的历史创造性旨趣;超越性逻辑是指主体解构与否定既定文化模式和实践模式的创新性特质,其逻辑展开过程为总体性框架的转换与跃迁。以上四重逻辑之张力关系构成了内在于毛泽东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架构。  相似文献   

10.
启蒙以来,社会现代化、市场经济体制实践以及技术理性逻辑的全世界扩张客观上生成和确立了“经济世界观”及其话语的主导性、支配性地位。就其历史性后果而言,则是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弥漫。真正的、真实的文化在被日益边缘化的过程中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从整体上理解、观照、诠释以及重构现实的能力。此种情境为反思批判意义上文化与现代性叙事逻辑的开显提供了可能。文化哲学之思的当代主题,当是直面后全球化时代国际社会思想、理论、制度等日益差异化、异质化的生存与生活现实,立足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历史实践,顺应人类社会从“经济时代”向“文化时代”全面转型的历史趋势,着眼人类整体性优存的实践-价值方略,有效破解文化与现代性的深层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党,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承担着对传统道德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一脉相承的继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从传统仁爱精神、民本思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传统的担当意识、民族大义到当代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从对理想人格、大同社会的追求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传统道德文化的生命价值不在于它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什么作用,而在于挖掘它在不同时代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在今日的西方,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分析法、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被公认为三大思想方法。如果说,逻辑分析法和现象学方法的研讨和运用,以其浓重的学究气而被限制在学术界的氛围之中,那么,精神分析法则早已突破了这种氛围,被广泛讨论和运用于西方各种思想领域乃至社会生活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颜炳罡著《中国儒学的现代转化》一书于2020年3月由济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作者认为:中国儒学以人为本,追求天人合一、经世致用,是开放、包容、创新的文化系统;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由小众到大众、由知到行、由伦理规范向信仰、由区域性向全球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国儒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该书分为上、下两篇。  相似文献   

14.
"齐鲁十二圣"文化中可贵的和谐思想,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齐鲁十二圣"文化的长期积淀和演进,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齐鲁十二圣"文化中蕴含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弘扬新时期山东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5.
徐奉臻 《哲学动态》2022,(11):5-15+127
“两个结合”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形成了“一体三翼”的叙事框架和“一本两基”的内在逻辑,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深度。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发逻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的契合机制,一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相联系,就会释放出改变中国的磅礴力量。马克思主义既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变迁的内在潜力,也为理性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产生了推动伟大社会革命的合力动能。基于“一对二双向互化”和“三翼互促”的历史原则,强化“两个结合”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极为重大。一方面,将从理论层面实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辩证统一”“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另一方面,将从实践层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原生版”转化为“中国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代版”转化为“当代版”,在不断回答世界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的过程中,揭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互不辜负之...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文化的传播方式由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视觉图像,由此出现了图像转向。图像转向的命题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类的欲求衍生出了图像转向,另一方面人类对自己的衍生物的力量又心存忧虑。本文就是要通过对艺术文化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方式的矛盾分析来解释这个悖论的逻辑的、历史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7,(4):101-108
英国工党政府在20世纪末提出的"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概念迅速取代了传统的"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概念并成为许多国家的政策术语。这一概念反映了本质主义文化观向工具主义文化观的转变,随之而来的政策取向也由传统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转为经济价值和市场价值。然而,文化问题毕竟不是经济和市场所能全部解释的,基于文化价值的日益自觉和文化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和转化,文化已成为引领和支撑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可能,因此而形成的"文化经济"(cultural economy)概念提示了文化认同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断增强的共生关系,这一概念因其兼容经济、社会的双重效益而更具现实解释力和理论生命力,指出了文化政策的演变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从“思辨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4,3(3):105-111
20世纪以来,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昭示了时代对哲学的呼唤.思辨哲学将世界二重化,这既是它的理论前提也是其思想结果;以逻辑方法的科学性为开端,以信念方法的非科学性而终结;以宇宙本体为开端以理性概念认识为终结.  相似文献   

19.
军事思想,作为整个思想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生、发展与成熟,与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总体发展演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孙子兵学诞生于春秋末年,战争活动固然毫无疑问是最为直接的动力,然而古代社会思潮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精神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凝聚当代中华民族实践理念的精神整体。用实践观点的哲学视域研究中国精神,其学术旨趣在于以中国精神的实践本性与文化传统为主题,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实践整体和历史逻辑中理解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实践意蕴与文化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基因"与"活的传统"中揭示中国精神的德性特质、心智结构,发现其民族性、世界性的意义;在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语境中探索发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社会基础与实践逻辑,阐释中国精神的现代性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