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惠之交是了解庄子的一个视角,历来为学者所注意。《庄子》内七篇均与惠施有一定渊源:从《齐物论》《逍遥游》看,惠施于"齐物"有所得,庄子有所取鉴,但惠施所论不醇,"齐物"而不能"逍遥",遂与庄子之学分道扬镳;《人间世》论士人进退存身"形就心和"之道,思想背景与惠施一类纵横策士有关;《养生主》论"无用"之"保身",亦发端于《逍遥游》庄惠辩"无用";《德充符》论"不与物迁、命物之化"之"德",与惠施"弱于德""逐万物而不反"形成鲜明对比;《大宗师》论生死哲学甚精,是庄惠围绕"鼓盆而歌"论生死的延展与深化;《应帝王》走向对政治的完全厌弃,汲汲于政治的惠施是一个主要参照点。但庄子创作七篇非因惠施,惠施亦只是庄子笔下众多"质"中之一员。  相似文献   

2.
正若论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内容无疑是非常丰富的。一则是中国古典艺术作品及精神内涵无比丰富,二则是中国古典艺术精神在当代的运用非常广泛。从艺术理论视角来审视《庄子》,《庄子》一书蕴含了丰富的艺术精神,"物化"是《庄子》中的重要思想,立足于此,来探讨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当代价值,就显得更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了。《庄子》的"物化"论《庄子》的物化论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物化"指万物之变化;其次,人的生死变化也可以理解为"物化";再次,庄子提倡人实践"知天乐"的"物化"人生观。  相似文献   

3.
<正>王玉彬著《庄子哲学之诠释与重建》一书于2015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庄子在"轴心时代"的哲学贡献称为"心的突破",并认为其有三维内涵:"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本体化心灵"之呈现以及"心灵化生存"之创辟。"个体化心灵"之挺立意味着庄子关注的是个体生命如何独立而逍遥的存在于世间的问题;"本体化心灵"的呈现是经由"心"与"道"的理论融合而实现的,庄子由之而营构出了蕴含着"虚"、"通"、"真"、"和"等特征的"常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庄子·至乐》髑髅寓言旧注的检讨,重新抉示了该寓言所蕴含的幽微意趣,并就此对所谓"至乐无乐"之要旨及其与庄子寄托于"齐物论"、"逍遥游"中之所"乐"的关联作了相应探究。《至乐》作者借梦中髑髅之口称道"死之说(悦)",与其说意在以死避生,不如说是在以死劝生。这对世人作向死而生的规诫,与《庄子》内篇取不同话题讽喻劝世之风致并无不侔。生死影从,《至乐》由死的"无所待"警诫"有所待"的生,其初衷在于使生人更大程度地进于"无所待"的"天乐"之境,而较小程度地为"有所待"的际遇所牵蔽。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包含诸多"音声"意象,"托音寄声"是其喻事明理的重要表现。由于深受老子的影响,庄子的音声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无声"的推崇上,即认为道体不可言、不可称。庄子既认为道体"无声",又以得道为终极归宿,故体悟与契合"无声"遂转化为主体心性修养的至高境界及修道、进道之工夫。尽管道体无声无臭,但道既生万有之后的世界不可能"鸦雀无声"。《庄子》中或显或隐的众多音声论述中,大多内在包含着或合道或悖道的价值评判。庄子的音声思想对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音声思想的视角解读《庄子》,不失为同情理解庄子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近代《庄子》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钟泰对于《庄子》的诠释,可谓颇具特色。尤其是在其后期作品《庄子发微》中,钟泰直接把庄子哲学的内核落实在"内圣外王"之上,由"内圣外王"来建构整个庄子哲学的系统。并且,在这种建构中,《周易》成了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按照钟泰的说法,《庄子》是"揭《周易》之奥旨"。钟泰从文字训诂角度出发,将"逍遥游"三字训读为"消摇游",认为"消"谓消其习心,"摇"谓动其真机,"游"即浮游意,先有与汩偕出之"浮"的不沉溺,而后有意为与齐俱入之"游"的自由。而在《逍遥游》篇具体内涵的讨论上,钟泰在"消摇"处,以鲲鹏为主,通过"象"将《周易》的结构和时空观融入庄学,从而确定庄子之道在鲲鹏;在"游"处,钟泰以无己为主,通过"意"将《周易》之德与庄子之道合一,将儒家"德"之有与庄学"道"之无合于鲲鹏之大。因而无论是在方法上,还是在最终境界的揭示上,钟泰对于《庄子》诠释的儒家化倾向是极其明显和特别的。  相似文献   

8.
晚清杨文会居士撰写《南华经发隐》,谓其书"深者直达佛界",乃"从萨婆若海逆流而出"。在他看来,"鲲鹏变化"的"逍遥游"就是凡夫成佛譬喻,"丧我"乃为"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心斋"乃孔门授受的破执之法、"超世之学",兀者王骀"深知真常不变之义"而又能"即体起用","女偊论道"如同佛教的顿渐修证和闻思修增上,"谋报浑沌"就是"还灭生死"而"转识成智"。杨文会还对《庄子》外杂篇中的其他六则寓言进行了佛学解读。杨文会的"发隐",使《庄子》在佛教话语系统中得到理解,也使他的佛学观念借着解说《庄子》的形式得到阐发。  相似文献   

9.
游与隐     
正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道家是出世的,是劝人离群索居,去做隐士。事实上,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游"不是"隐",这是需要着重强调的。事实上,道家对隐士是持批评态度的。庄子在《刻意》篇中,对隐士有一段很文学化的描述:"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不认同这种人,他认同的是"无江海而闲",这显然是一种"游"的人生态度。庄子在《外物》中说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反对隐士,  相似文献   

10.
《周易》哲学本质上就是有关"生命"的道德哲学。《周易》以"生"为体,从伦理本体论的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本源、意义与价值,从而确证了"顺天"之于人之当为的根本意义。"顺天"也即"顺性命之理",因为"性"与"命"皆是天道在不同向度上的表现或要求。因此"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人的生命存在之应然,也是人之生命最完美的终极表现。而其途径即"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也即顺应天道之"正"。"养正则吉"可视为《周易》生命伦理的工夫原则,它不同于现代物理与精神"养生",这是一种涉及养万物之生、万民之生、个体身心兼养的全面的"养生"。《周易》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在改造自然和处理人工干预生命进程等生命伦理问题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12.
《庄子·至乐》中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是关于庄子婚姻的唯一记载,但可由此契入,窥探庄子的婚姻世界。妻始死时庄子"概然",与《礼记·檀弓》"慨然"的用法比较,非如一些注家所说是"同于众人而哀",人哭亦哭的哀背后更多的是有所感叹,处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而先秦"歌""哭"对言语境下"鼓盆而歌"是乐歌;"逍遥游"的独立自由与"人间世"的入世随顺决定了有独身气质的庄子选择婚姻"寄""寓"于世,但这只是"不得已"的无心之举,"鼓盆而歌"是两种思想交织的题中之义;庄子对儒家"五伦"进行消解,虽特重"朋友",与惠施却不能达"外死生、无终始"之境,终至"朋友"一伦也被推翻。庄子由此真正在"逍遥游"与"人间世"间"两行"。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充满了"中国艺术精神",确实是"美学"。《庄子》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充满了美学意蕴。这是因为,庄子的"道"其实就是美,他的"体道"就是审美,而他的"与道合一"就是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畸人"即不正常的人,原是儒家信徒对道家之士的一种蔑称,意谓其"阙于礼教""不修仁义"。庄子则给"畸人"赋予了全新的正面的意义,用以指称那些合于天道而不同于流俗的人。在庄子眼里,畸人们蔑视世俗之礼、追求逍遥无为;他们看破生死,认为大化才是人类安身立命的归宿地;在生活中,他们"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畸人人格是庄子真人人格在现实中的落实,与儒家君子人格相对而立。庄子畸人人格对后世方外之士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音乐与普通的音乐不同,是上圣的心法,高仙的妙用。道教音乐源自诸天"大梵隐语,无量之音"。《度人经》说,"天真皇人昔书其文,以为正音","神造仙设,自成宫商",乃自然天成之节律,天地气化之真文,非人力穿凿而成。"此音无所不辟,无所不禳,无所不度,无所不成,天真自然之音也。"在悠扬的道乐声中,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金和动瑞,玉润静昌,交感上下,格鉴十方"。  相似文献   

16.
《庄子》《易传》皆是以宇宙大化论为支撑的先秦学术经典。《庄子》《易传》都认为,人类生活在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天地宇宙既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根据,又是现世生命存在的敞开之域。在宇宙大化之中,庄子着眼于生命个体的自由存在,希望以大化的自由诠释生命的自由,并将生命安顿于天地大化中,突出的是人的自然、自在和自由;《易传》的作者则以天地秩序重塑世间秩序,以天地之德揭橥人性之善,以人心为天地之心,挺立起人的道德主体性,突出的是人的价值、道义和义务。自由与道德皆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庄》《易》对人生价值的不同诉求正好体现了"自由"与"道德"之间的理论张力,但这种理论张力乃以近乎一致的大化宇宙论为超越根据,因此这种张力终究是一种互补,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互补不仅是理论的,更是现实的。  相似文献   

17.
导言:"物化"释义"物化"作为一个单独的词在《庄子》中只出现过三次,分别存于《齐物论》、《天道》、《刻意》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相似文献   

18.
《庄子》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经典之一,内中诸多寓言,融通涵摄着丰赡广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本文以《庄子》"鲲化鹏"和"混沌之死"两则分居内篇首尾之寓言为例,选取易学视角,主要以卦气说,同时兼用训诂方法,分析"鲲"、"鹏"、"混沌"、"儵"、"忽"等意象义涵,以及"混沌之死"寓言中相关数字与《易》之间的相应性,认为《庄子》与《易》颇有相通之处。基于寓言意象以及"儵"、"忽"二帝之交会对待之分析,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寓言及易象文约旨丰、言简理赅之特点,融寓言意象与易象于一体,使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旨不言而喻,不见而彰。同时,认为《庄子》重顺应、养生与归藏,其哲学立场体现了《归藏》易首坤之旨,此其皆与老子相同或相近者,是以庄子为老子后学,而道家在哲学立场上与《归藏》易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憨山德清认为,自我与他人之间本无差别,但世俗之人执著于自我的"形骸",由此而产生了自我与他人的对立;修持佛家的天乘止观,人们就能够破除对"形骸"的执著,而达到初禅天天人的境界,这也就是庄子"齐物"的境界了。憨山德清如此判定"齐物",难免有故意扬佛抑庄之嫌。憨山德清的扬佛抑庄最为突出地表现在,他将《庄子》中的"真宰"等概念诠释为阿赖耶识,从而认定庄子执著阿赖耶识,然而这种诠释缺乏文本依据。憨山德清之所以故意扬佛抑庄,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当时过度推崇《庄子》的时代风气的抵制。  相似文献   

20.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