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1 毫秒
1.
魏屹东  武锐 《世界哲学》2015,(2):113-120
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的争论是当代心灵哲学的焦点。后者提出知识论证、僵尸论证和解释鸿沟论证攻击前者,前者则提出"现象概念策略"并运用知识二元论原则合理地反驳了反物理主义论证。反物理主义论证的本质是把人类认知层面的二元直觉不合理地扩大到了本体论层面,而现象概念策略正是把认知层面和本体层面隔离开来有效地保卫了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中的简单性原则与物理世界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理学中的简单性原则与物理世界的复杂性王泽农本文讨论物理学研究方法论中的简单性原则,它的意义和所包含的方法原理,以及在探索复杂性中的发展,它的哲学意义。一、简单性原则的哲学意义我们周围的物理世界是复杂的,何谓物理理论研究中的简单性原则?众所周知,在纷...  相似文献   

3.
本文描述了一种作者称为"3B"立场的普遍主义观点.这种立场能够既解释命题对环境的超越性,又不否认环境的多元性和对命题的建构性.作者没有采纳把形式和内容分开以便协调普遍主义和多元主义的作法,而是用"范例的力量"轴枢其间,得到一种以重新解释了的"共通感"概念为核心的实质性的普遍主义.它与其他普遍主义的区别在于,它承认后现代对基础主义的质疑;对现代哲学中无法落实的普遍主义原则,它的解决方案是诉诸人类对自我生命力的确证和提升的普遍的直觉,而不在乎他们是否拥有不同的文化环境和历史.  相似文献   

4.
亨普尔两难     
亨普尔两难对如何依据物理学表述物理主义的世界观提出了挑战。它声称,依据当下的物理学刻画物理属性会导致物理主义明显为假;依据未来的理想的物理学刻画物理属性又使得物理主义无聊地为真。如果我们区分基础的形而上学与特定主题(如生命和心灵)的形而上学,我们会看到,尽管我们承认当下的物理学对于前者是不充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后者受到类似的折磨。我们有良好的理由认为当下的物理学对于奠定心理现象的物理基础是充分的,因此,依据当下的物理理论而表述的物理主义心灵哲学既不明显为假,又不无聊地为真。  相似文献   

5.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重视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研究是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其实,在英美尽管没有出现像德法那样的“席卷各个角落”的解释学“风暴”,但也有对之重视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解释理论或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倡导这一理论的都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戴维森(D.Davidson)、丹尼特(D.Dennett)等。当然,英美流行的解释主义在解释的对象、旨趣和哲学的性质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拿戴维森的投射性解释主义来说,首先,尽管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释、理解如何可能这类问题,但它关心的解释对象不是书籍、绘…  相似文献   

6.
作为心灵哲学里的一个著名论证,解释鸿沟试图从知识论层面来质疑物理主义.物理主义的一个新近回应被称为现象概念策略.然而,不同的物理主义者对现象概念策略的理解也不相同,本文选取的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版本——劳尔版现象概念策略.我将论证,该版本不但能有效化解解释鸿沟带来的困扰,而且能为我们开辟出物理主义的一条新航向——后天物理主义.  相似文献   

7.
对心理表征问题进行自然的解释是至关重要的,但这方面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有关概念和命题表征的预设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必要弄清概念表征和命题表征的哲学解释;联结主义也对心理表征问题作了解释,根据被表征的是什么以及通过什么来表征的原则,联结主义网络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对概念和命题进行表征。总的来说,联结主义对概念和命题的表征与它们的哲学解释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其方法论基础是费耶阿本德的多元方法论,即"怎么都行"。  相似文献   

8.
人是具身心智的存在者,其存在方式独特性在于:他既依赖于物理形态的身体,又有存在论上不可还原性的主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世界观中一致且完备地解释和理解人遂成了心智哲学的大问题。如果坚持现代世界观的基本立场一致性,那么对意识的解释和理解不可避免存在着"难问题"所界定的不完备性。人们大致从三个进路来处理不完备性的局面。然而,原则上它们都无法实现一致且完备的要求,因为这里存在一个根本的局限,即不可能通过认识论的方法在两种存在论形式(无和有)之间实现等价转换。尽管在认识论上这是一个悲观的结局,但另一方面它又是积极的,因为它显示了个体经验在存在论上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9.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实质主义在批判紧缩主义的基础上产生,是一种提倡以实质性方式进行哲学理论化的积极方法论。本文主要围绕哲学上实质主义与紧缩主义在真理论上的争论,通过介绍紧缩主义真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阐述实质主义对紧缩主义真理论进行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批判,并进行了相关的实例分析,进而较为清晰地描述了当代实质主义在真理论概念上的特点及作为积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指出哲学也应该而且必须与知识的所有其他领域一样贯彻实质主义方法论,遵循其基本原则,积极应对哲学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实现哲学的实质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11.
郦全民 《哲学研究》2012,(9):95-103,128
当代心智哲学和认知科学中,意向性是颇受关注且又不断引发争论的中心概念之一。直观上,意向性系指心智状态或过程具有的"关于性",即心智的内容是关于或表征某种东西的。许多哲学家认为,意向性是大多数(甚至所有)心智状态的标志。倘若意向性确是一种真实的现象,则以理解心智现象为己任的认知科学,就有责任用科学上合适的方式来解释心智状态的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12.
"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的属性和物理的属性是同一的。但是如何解释我们身心分离的直觉,对"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题。帕品纽作为"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领军人物,试图诉诸"现象概念和物质概念"的不同特征来解答这一困惑。他认为正是因为"现象概念"的特殊性质导致了身心分离的直觉。本文介绍了帕品纽的这一解释,考察了对其种种可能的反驳,并通过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来辩护帕品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14.
量子力学史是极其复杂、迷人的。在20年代确实存在着分别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两个量子研究纲领。其分歧集中在量子解释的因果性、连续性和时空直观描述可能性上。爱因斯坦觉得只有符合这些属性的场论才能满意地解释量子现象。他的场论影响了德布罗意、朗佐斯·薛定谔和波动力学的创立。玻尔则认为要解释量子非得改革经典物理学的上述特征不可。他的量子纲领主导了量子论的研究。量子力学物理和哲学基础的最终阐述是两个新量子论在等价性发现后在玻尔纲领主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相似文献   

16.
虽然心智哲学是19世纪才渐臻成熟的一个哲学流派,但是关于心智问题的哲学思考早已发韧于古希腊。自阿那克萨戈拉提出“nous”(mind)以降,希腊哲学家就普遍把心智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第三卷第四、五章中对心智问题更是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哲学阐释,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理智性质问题的哲学难题。后世注释家围绕亚氏难题作了诸多揣测乃至针锋相对的诠释,尤其在中世纪,各种不同诠释引发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托马斯·阿奎那由于肩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改造作为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现象概念是当前心灵哲学里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但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本文打算首先分析现象概念引起关注的主要原因。其次,参考最新的研究文献,考察现象概念的三个基本特性(孤立性、指称物在场、首尾相接),概述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围绕现象概念而进行的主要争论。并在此基础之上,归结出一条约束现象概念与其指称之间关系的硬信念原则(hard belief principle,HBP)。最后,简略探讨了围绕现象概念的争论对于我们理解物理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可能带来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其中期哲学中,维特根斯坦区分了"记忆时间"与"信息时间",但其意义并不清楚。与此相关,他还区分了"现象学的系统"与"物理主义的系统"。其早期的图像理论预设了记忆时间的首要性。但在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转而认为物理主义的系统即信息时间是首要的。他对记忆时间和信息时间的区分可以看作是两种不同区分的一个特例。这些区分表现为视角识别与公共识别之间的差别和现象学的语言系统与物理主义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差别。我们语言的语义学几乎全部都依赖于其根据公共识别模式的运用。这是维特根斯坦关于物理主义语言首要性说法的真实动机。不过,这些区别与论断,其本身的复杂性意义有待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9.
刘精忠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27-137,194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建构深受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的影响。后者近代从被动的律法主义向积极的信仰主义倾向创新与转换意义重大。通过脱胎于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之上的"我—你"对话哲学,布伯的宗教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从信仰向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超越,同时也在对人之"生活世界"的强调中,实现了积极行动意义上的宗教普世主义关怀。与此同时,这一哲学建构本身的内在理路亦体现了现代犹太思想哲学化重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20.
左稀 《道德与文明》2013,(5):135-142
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关于情感的理论被划分为两大阵营:非认知主义情感理论与认知主义情感理论.玛莎·纳斯鲍姆认为,非认知主义的情感理论从未得到已对情感做了大量严肃研究的主要哲学家们的强烈赞同,即便在曾支持这类观点的心理学和人类学中,也已经受到广泛的质疑.她捍卫认知主义的情感理论,并认可意向性是情感的基本特征.她一方面继承了斯多葛派情感观的核心内容,将情感的意向性成分解释为评价性的信念;另一方面对斯多葛派情感观所包含的谬误给予了批判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