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晚年对如下观点给予了特别关注:古代哲学可描述为一种生活方式;现代哲学何以变成了彻底的理论话语;基督教接续了古代的修身实践方式。然而,福柯的诠释有两点值得批判和反思:第一,他详述了斯多葛派所推崇的"自我实践",并视之为一种"自我技艺",过度强调了某种特定的"自我"观念,从而忽视了其所依据的宇宙理性;第二,他研究了"书写"的精神治疗价值,表明"书写"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我,但实际上并非"书写"建构自我,而是"书写"改变自我并使之上达普遍理性。总之,在"自我修身"的实践中,并不存在如福柯所言的单纯"自我关系",自我和宇宙始终是相合为一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古代希腊罗马社会的重要伦理思想——"关心自己",福柯提炼出一条与现代主体形成模式完全异质的主体化模式。在其中,个体能够通过改变自身,获得关于与其所生活世界之关系的"精神性知识",并根据这种"知识"进行开放式的修身实践。同时福柯结合现代人的境遇,提出现代个体能够通过持续批判自身与由知识—权力机制组成的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属于现代人的修身实践。当代女性主义充分吸取福柯晚期伦理思想,提出性别研究也应积极地回到女性经验构成的历史中,持续批判女性与男权权力机制之间的关系,并藉此塑造基于女性现代体验的开放的修身实践。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4.
"异托邦"是福柯重要的空间批判和现代知识批判概念,可以说这个概念和与此相关的批判方式影响了福柯的一生。通过分析了"异托邦"的六个基本特征,福柯开启了他将空间哲学与政治权力批判相结合的理论分析模式。他赋予普遍的空间现象以新的内涵,通过"异托邦"提出了一种新的空间哲学,也表征了他不同的哲学领域和哲学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5.
镜像认同是拉康自我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拉康认为,人在婴儿时代的镜像认同就注定了人的自我异化与悲剧性存在,这是一种幻象中的认同。鲍德里亚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马克思、德鲁兹、福柯等人对现代性的批判,并没有真正地超越现代性,而是对现代性的另一种认同。他们都陷入到现代性的生产、创造的理论镜像中。  相似文献   

6.
福柯批判了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对"启蒙"意义的阐释,但他同时也肯定并拓展了康德在自我批判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在此意义上,福柯发展出一套自我关怀与治理他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直言"的实践形式。"直言"产生于古希腊时期,它具有坦率、危险、真理、批判、责任的特征,并与"关照自己"产生密切联系,这种实践技艺致力于处理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进而指导个人步入政治领域而治理他人。福柯运用"直言"这一古代形式来回应当下现实,让知识分子说出真话,关心他人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7.
晚年福柯思想发生了一个转折,从权力谱系学转向了伦理谱系学和主体谱系学,从对现代社会的权力关系的分析转向了对古希腊罗马的自我技术的分析。在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中,自我关切的伦理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自我认识总是服务于自我关切的目标。自我关切的伦理建立了一种主体与真理之间的关系,它拥有一种完全不同于现代认识论的客观真理观的真理概念,它也界定哲学作为一种精神操练,一种生活方式。"笛卡尔时刻"之后,古代的真理观和哲学观都被遗忘了,福柯的真理谱系学和哲学考古学则致力于恢复这种古典的真理概念和哲学概念。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并非福柯的语汇。批判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主体哲学,是发生于19世纪中叶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福柯在《词与物》中通过"人文科学考古学"预告的"人之死"更是把批判的对象延伸至胡塞尔、萨特的现代主体哲学。无论是先验主体哲学,还是经验主体哲学,只要始于意识并把"人"作为研究对象,都是福柯话语考古学所要加以拒斥的。"人之生死"是"人文科学考古学"所揭示的既作为客体又作为主体的"人"主要在19世纪科学话语中所经历的命运。现代知识型之后并无后现代知识型。通过阐发福柯"人之死"在主体观、历史观、方法论和哲学观四个方面的哲学意蕴,本文坚持一个观点:《词与物》并非人们通常所说的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著作。  相似文献   

9.
晚期福柯思想的一个线索就是对康德启蒙问题的再思考。康德提出要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摆脱"未成熟状态",实现理性的自由。福柯发展了这种批判,认为康德启蒙思想暗含着对我们当下在场的分析,凸显出一种现代性态度和伦理风格:主体和真理的关系不再是认识论的,而是伦理的,即人们有没有勇气去运用自己的理性。通过转向一种"勇于求知"的"伦理学",福柯消解了康德的先验主体结构,重建起启蒙与修养工夫之间的关系,倡导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我们自己的当下实在性"。  相似文献   

10.
M.福柯  于奇智 《世界哲学》2005,(1):28-32,41
福柯明确把康德启蒙运动观视为自己随身佩带的徽章与护符.在启蒙运动问题上,我们看到了哲学研究方式的一种最初表现,这种表现已经具有两个世纪的漫长历史.我们可以从19世纪至今日来考察这种方式的轨迹.福柯指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是法国大革命?"这两个问题是康德提出他自己的现实性问题所依从的两种形式,从而认为我们目前的哲学选择是我们要为批判哲学作出的选择,进一步研究这种选择所建立的反思形式.  相似文献   

11.
康德的批判和启蒙实质上是巧妙地跪着的!福柯认为,康德并没有意识到认知(工具理性——"先天综合判断")统治和支配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内含的非法性,而是力图使这种过去盲目的主体理性统治转变为一种受限制的"纯粹理性"状态,故尔,康德的批判之根本还是"如何才能不那样被治理"。从根本上说,这还是一种更加精巧的臣服技术。这正是资产阶级以全新方式统治世界的最大需要——不是暴力的征服和支配。在资本主义新的社会治理中,资产阶级的批判话语与启蒙思想已经从解放的话语反转为支撑新型奴役和统治的技艺。在这一点上,福柯的答案竟然与法兰克福学派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2.
福柯与古代哲学的相遇使他意识并体验到哲学实践是怎样使人成其所是的。福柯研究及教学的真实效果并不是仅仅开创并发展一种理论,积累并传授哲学史知识;相反,正如他晚期一系列讲座中所阐明的,哲学活动是一种操练、一种体验。福柯在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工作及著作关涉他自身,是他在成为一名哲学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艰苦的哲学修行。这种操练的目的是要改变他自己,通过思考的行为来让自己变得有所不同,并且给那些可能会接触到他的著作及投身到哲学思考中的人提供改变自我之经验。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8月21~23日,来自中、德两国的十余位哲学学者在北京四海孔子书院,以"通向自我之路"为主题,对中西方的自我问题进行了哲学审视,以在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之间进行深入的讨论。阿姆斯特丹大学哲学系克里斯坦·克里金(Christian Krijnen)教授从黑格尔论伦理生活的"确实性"概念入手,论述了康德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现实性"问题:黑格尔批判了康德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4.
萨特试图克服胡塞尔观念论与海德格尔生存论的缺陷,从意识的维度出发来描述人的在世生存的结构与意义。他把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改造成意识的"超越性",批判了传统认识论中的内在哲学。他认为造成哲学内在化的根源在于"先验自我"的设定,把"意向性"改造为"超越性"就是要从意识中清除"先验自我",并且最终在无需"先验自我"保障的情况下完成纯粹意识领域的构建工作,实现先验场域的解放(自由),最终为意识的绝对自由存在奠立一种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哲学尽管一再被宣称死亡,但它从未真正死去,而是不断地再生,戴着变幻的面具。问题于是随之而来:那些变幻的哲学还是哲学吗?关于什么是哲学,从柏拉图到德勒兹,众说纷纭。而在哲学史家皮埃尔.阿道(Pierre Hadot)看来,哲学乃是一种生活方式。作为哲学史、尤其古代哲学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     
正"工夫"或"功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观念,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朱熹曾专门思考并回答过"工夫"问题:"所谓功夫者,不过居敬穷理以修身也。"(《朱子语类》卷二十八)这段话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工夫的内涵——居敬是方法、穷理是内容、修身是目的——,从而全面地回答了工夫的内涵。工夫能够使人修身以成人。因此,学术界常常将工夫当作一种修身方法。工夫固然是一种修身方法,但是,并非所有的修身方法都是工夫。传统儒家十分重视修身的目的。为此,他们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方法,如《大  相似文献   

17.
<正>汪民安主编的《福柯文选》(三卷本)于2015年12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分三卷:《声名狼藉者的生活》、《什么是批判》、《自我技术》。结集文章自福柯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次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福柯的思想全貌。《声名狼藉者的生活》结集的文章主题是书写,书写不仅是时间的耗费、死后的游荡,更是巨大的义务,在揭示的同时隐藏,在穷尽的同时设限,最终,在书写中,在书写与疯癫、文学、死亡的交汇处,生命获得某种继续增殖的快乐。《自我技术》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  相似文献   

18.
费多益 《哲学研究》2012,(8):120-126
连续性增长通常被认为是科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特点,然而在20世纪的法国哲学中,"知识进步与否"却构成了其主要的论题之一。其中,以柏格森、萨特为代表的意识哲学倡导连续、绵延和进步的历史主义;以康吉莱姆、斯特劳斯、福柯为代表的概念哲学则信奉间断、断裂的非历史主义,在他们看来,知识、概念与合理性的运动并非连续——它会有起伏、变化、停顿、跳跃、曲折和倒转。而对于后一种思潮,巴什拉(G.Bachelard)无疑是其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9.
叙事治疗是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个分支,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理论源于后结构主义、社会建构论和福柯思想。后结构主义中对"意义"和"自我认同"的不同解读,社会建构论中对"现实"概念的独特阐述以及福柯在知识/权力上与众不同的观点都为叙事治疗奠定了深厚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哲学发展的最终动源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但不是这种物质实践活动本身,而是对这种活动经验的反思与体验.哲学发展过程往往表现为后人的生活体验与前人的生活体验交融、冲撞、整合、再造的过程,表现为后人与前人的心灵对话.在对话中后人总是以批判和诠释两种方式来对待前人的哲学遗产,建立自己时代的哲学.批判的重建和诠释的重建作为哲学发展的两种方式各自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诠释有两种:一种是还原性阐释,一种是创造性阐释;批判也有两种:一种是积极的批判,一种是消极的批判.中国哲学在其发展中侧重诠释,西方哲学在其发展中则侧重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