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中国历史思想中的"时间"与"超时间"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铭记刻画了人所身处之境况、时势的脉动以及历史中的个人的种种表现,绝非只是对自然事件的机械式载录而已。在传统中国历史思维之中,以永恒典律(如“道”、“理”)或不朽范型(如尧、舜、三代)为标竿,而尝试去存留、体现的实践过程,构成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具体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领悟历史上存在过的典范,并将这些典范接引、召唤至人们所生存的时代,也因此中国文化中的“时间”概念寓涵了某种的“超时间”特质:中国人对过往历史的学习,其实只是掌握“超时间”的基点,其究极目的在于将典律范型落实于当代时空之中。中国人所认知的“时间”概念与人文关怀紧密相系;历史上的“时代”就是“时间”的会串、整合与界分;所谓“超时间”乃是从各时代中提炼出的典律范型;而经由人们的描摹叙述,“时间”会经由口语及交书而被转化成“历史”。抽象的“超时间”概念实取自“时间”,俯瞰着“时间”的流转,并且贯穿了整部“历史”的发展。本文先论述中国人文主义具有强烈的“天人合一”特质,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政治取向,一切思想都落实到当下即是的人生与现实。人与自然、超自然的关系在传统中国仍被统纳入“人事”的范畴。本文第一节论证中国史学体现:中国历史意识中,“时间”与“超时间”有其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间”将确切发生的一桩桩事件织结成全幅的网络,而“超时间”是从网络中凝塑出来的中心意义。第二节论证“时间”如何汇淬成“超时间”,而第三节分析“超时间”必须以“时间”为基础始可形成,最后一节则对中国历史思维的特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时间隐喻中的空间参照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间隐喻研究早期, 研究者多将时间隐喻分为“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类, 关注的是“自我移动”和“物体移动”空间参照框架向时间概念的系统映射。最近, 有研究者在语料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由其他空间参照框架映射而来的新的时间参照系, 并确立了新的理论, 其中以自我参照点和时间参照点理论、三大参照系理论最具代表性。文章对“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隐喻方面的最新研究及目前空间-时间隐喻方面一些新的参照点/系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3.
陈铮 《哲学研究》2022,(3):26-33
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思想突破充分体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术语的革命”中。将古典经济学的“必要劳动时间”推进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实现了劳动时间之社会性解读思路与历史性解读思路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商品推进到“劳动力”商品,为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内涵奠定了思想基础。从当代国外左派学界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理解来看,他们恰恰缺失了历史性的解读线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再阐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4.
每每谈到时间,人们常常用“白驹过隙”“光阴荏苒”或“黄河一去不复返”之类的词来形容。因此“时间就是金钱”似乎成了当下年轻人追逐经济利益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5.
时间词义赋值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研究用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9个时间修饰词作了经验赋值工作。被试260名本科大学生和160名高中生。结果表明,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都是模糊概念,其中“此刻”的模糊度最小,“将来”和“过去”的模糊度最大,“不久”的模糊度较大。对大学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刚才”、“现在”、“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对高中生来说,9个时间修饰词的模糊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此刻”、“现在”、“刚才”、“即将”、“遥远的未来”、“很久以前”、“不久”、“过去”、“将来”。词义的模糊度与评量的把握度呈负相关。给定的9个时间修饰词在心理量表上的距离是不等的。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时间观对西方现当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后者的时间理论不得不回应前者所提出的问题。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让胡塞尔与康德的时间观相“对质”,称胡塞尔在《内时间意识现象学》中的“时间观”为“直觉的时间”,而称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时间观”为“不可见的时间”(参见Ricoeur,1985,p.37),并以此作为他对西方哲学传统时间理论进行批判性考察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将主要循着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之有益提示,通过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与“原理分析论”部分之相关文本的具体分析,以呈现出康德“不可见…  相似文献   

7.
王庆节 《哲学研究》2023,(1):96-104+126
从海德格尔对时间问题的思考出发,本文对芝诺悖论给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形而上学的时间论解释。这一时间论解释试图说明,从巴门尼德与芝诺开始的关于存在与运动的思考,尤其是著名的芝诺悖论,在何种意义上开启了后世西方形而上学关于存在与时间问题之思考正统的“开端”,以及这一正统的开端又在何种意义上“遗忘”和“遮蔽”了关于“存在”与“时间”的源初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实证主义导引下的儿童时间认知研究范式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渐入困境。以四种常见范式为突破口凝炼,困境是:(1)钟表时间认知范式能否涵盖儿童时间认知的全部内容;(2)各范式的使用与不同时间思维间能否有效适配;(3)共同量值系统(common magnitude system, CMS)能否从行为层面为儿童时间认知作出根源性解释;(4)在暂未发现成人时间认知特定脑机制的前提下,儿童时间认知脑机制的探索有多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诸困境折射出学界对儿童“经验”、“线性”时间的斜重;对“观念”、“周期性”时间的慢轻。中国时文化讲求以时间统摄空、物、人四者为一体,未来研究可将儿童时间认知归置于“时间-事件”背景之中,从具身情境、人际互动、时间言语习得与行为管控等方面超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个体复杂决策过程中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的计划性,考察了四组大学生被试(共101名)在“知觉不同分心时间”条件下的复杂决策。结果发现:(1)“告知分心3分钟,实际分心3分钟组(知3实3)”成绩显著优于“不知分心时间组”和“知5实3组”,但与“知3实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显示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计划性;(2)“知3实5组”成绩显著优于“知5实3组”,与“不知分心时间组”为边缘显著,显示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可延迟性;(3)“知5实3组”与“不知分心时间组”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显示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精确的时间计划性,提前要求结果浮现不能出现无意识思维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个体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计划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王小英  杨海燕  王丽娟  石友梅 《心理科学》2006,29(5):1063-1067,1048
本研究在Friedman实验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教学”变量,探究教学与4~6岁儿童未来时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学”是影响儿童未来时序认知的主要因素;(2)“点估计策略”与“习俗时间单元概念策略”是两种主要时间认知策略;(3)儿童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规律;(4)“教学”是影响其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5)4岁儿童已能区分未来事件的时距信息,且其未来时距认知具有分段性。  相似文献   

11.
花钱买时间     
朋友诙谐地称他最近当上了“时间买办”:经营了一家社会服务“小时工公司”,从事几十种社会、家庭零星服务项目;劝我“花点钱买时间”,把自己从纷繁的杂务中解放出来,以便从事最愿意最必需的事。“花点钱,买时间”,乍一听似乎不合情理。时间乃是无形之物,看不见,...  相似文献   

12.
杨炳钧  郑涌 《心理科学》2007,30(2):369-372
为了探讨时间表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叙事属性的判断,让66名博士生被试对12篇删除了明显时间概念词的叙事语篇(创造性与非创造性叙事各6篇)进行时间表征方面的评定,从而检验了“过去”、“现在”、“将来”等时间概念在叙事语篇中的时间表征意义,以及存在的性别、年龄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年谱》所谓“始揭‘致良知’之教”的确切含义是指第一次明确提出“致良知”的话头;作为其立论依据的“遗书守益”之“书”可疑之处甚多;王阳明正式提出“致良知”话头的时间,很可能不在正德十六年辛巳,而在嘉靖三年甲申。《年谱》对“南大吉续刻《传习录》”时间的认定是错误的,南刻《传习录》成书时间当在嘉靖五年八月与嘉靖七年十月之间。  相似文献   

14.
李恒  曹宇 《心理学报》2018,50(10):1083-1093
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考察汉族和羌族被试内隐时空映射的联结方向及其影响因素。实验1利用时间图表任务发现, 汉族被试对“过去在前”和“未来在前”两种内隐时空映射没有表现出明显偏好, 而羌族被试更加倾向于使用“过去在前”的内隐时空映射。由于二者均使用汉语, 但其内隐时空映射却存在差异, 显示出时间语言和时间思维的分离性。实验2利用时间焦点量表考察汉族和羌族被试对过去和未来时间的关注程度。结果发现, 前者对过去和未来的注意力程度相当, 而后者表现出较强的“过去朝向思维”, 说明文化中的时间焦点偏好可以较好地预测二者的内隐时空映射。实验3利用时间概念分类任务发现, 内隐时空映射有利于促进汉族和羌族被试时间概念的表征和加工, 出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整个研究表明, 汉族和羌族文化中个体对待时间的态度可以决定其内隐时空映射联结方向, 支持“时间焦点假设”。  相似文献   

15.
陈栩茜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1,43(8):863-877
通过三个实验, 考察了时间隐喻在汉语时间量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表明, 当时间量词的水平方向隐喻(“长–短”)与字词的空间长度特征(“长–短”或“宽–窄”)不一致时, 语义加工受到了干扰; 实验2表明, 虽然“高–矮”亦为字词的空间特征, 但对时间量词的语义加工没有显著的影响, 证明时间的空间隐喻受讲话者的语言使用习惯影响; 实验3表明, 通过使用不同长度的背景降低了字形变化对于语义加工的影响之后, 与字形一致、隐喻不一致的条件比, 字形和隐喻皆不一致的条件引起了更大的干扰。整个研究表明, 汉语讲话者的时间隐喻只受空间的水平方向特征(“长–短”或“宽–窄”)影响, 不受空间的竖直方向特征(“高–矮”)影响。时间概念以空间长度特征为中介, 在长时记忆中与知觉符号同时储存。  相似文献   

16.
《周易》与中国象科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古希腊哲学的比较,说明中西方在传统认识上,由于时空选择不同,从而形成了两种科学。西方的传统认识,以空间为主,时间为辅.空间统摄时间。中国的认识传统,以时间为主,空间为辅,时间统摄空间.因此,前者认识世界着重在“体”,后者则着重在“象”,对“象”层面的认识为“象科学”,主要采用自然整体方法和意象方法.象的实质是“气”.“气”是时间属性占优势的物质存在,与空间属性占优势的实物和物理场不同,构成世界的另一半,中医学是象科学的代表.中医学的突破,定将带来象科学的复兴,对人类的未来和健康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过去时间的心理结构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黄希庭  胡维芳 《心理科学》1998,21(1):1-4,16
408名大学生被试用秒、分、小时、日、星期、年和月7个时间单位和模糊统计试验方法对40个不定的过去时间修饰词作经验赋值,结果显示:(1)过去时间和未来时间在心理结构上是对称的,分为三个心理时间段,即以秒和分为计时单位的“较近的过去”和“较近的未来”,以小时、日和月为计时单位的“近的过去”和“近的未来”,和以年为计时单位的“远的过去”和“远的未来”。(2)随着时间修饰词的词义离现在由近至远,其词义地  相似文献   

18.
现代时间战略促进了现代文化战略的深层发展,首先冲破了文化模式的“凝固沉淀”型,代之以“聚放兼顾”型。“聚放兼顾”型有较强的时间意识,有历史使命感和  相似文献   

19.
新词     
奈特尔家庭(又称NETTEL Family,NETTEL是英文“Not enough time to enjoy life”的缩写,即“无暇享受生活”之意),指的是那些收入增加,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家庭。点评:所谓“奈特尔家庭”起源于澳大利亚,由于成本增加、工作压力变大,家长为了提高家庭收入,牺牲节假日;肖遣或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去工作,虽然家庭收入逐年增加,但却失去了陪伴孩子和享受生活的机会。这种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挣钱、却没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家庭被称为“奈特尔家庭”。  相似文献   

20.
时间副词“就”“再”“才”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引言副词“就”、“再”、“才”都有多种意义和用法,但有一种用法是相同的,即出现在表时间意义的词语的后边,如: (1)明天就走 (2)明天再走 (3)明天才走我们把这类句子记为公式 (S)’T就/再、才VP 其中,T代表表时性词语,VP代表谓词性短语。T在这里重读,副词“就”“再”“才”轻读。我们把出现在(S)中的“就”“再”“才”看成时间副词,它们有共同点,即都可表示在T的时间内实现VP,但也有不同点,比如《现代汉语八百词》就认为,“就”“强调在很久以前已经发生”或“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再”“表示一个动作将要在某一情况下出现”,“才”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