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禅宗的开创者实际上是被称为六祖的曹溪大鉴禅师慧能(638—713)。从初祖达磨到慧能,六代的禅的传统实际上是由慧能及其门下所确立的。把这种初期的禅宗史事与六祖慧能本人的佛学思想传到今天的,就是《六祖坛经》。坛是戒坛的意思,经是表示效仿佛经、亲自总结的自己的说法。所谓《六祖坛经》,则是说明自己是禅宗六祖并广为道俗设立戒坛授戒的六祖本人的说法集,或叫《法宝坛经》,或叫《法宝记》,或称《施法坛经》。  相似文献   

2.
《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638—713)的语录,由他的门人法海结集而成,为研究慧能思想的根本典籍。《坛经》问世之后,即有多种本子同时存在,其间虽有详略之分,但无真伪之别。自从本世纪初发现了敦煌写本《坛经》,因其内容与现行几种版本的《坛经》有不少出入,于是在中外学者问出现了肯定敦煌本《坛经》而否定其他版本《坛经》的倾向。有的说:“在《坛经》各本当中的敦煌本为最古,它是后来各本《坛经》的基础。”(宇井伯寿  相似文献   

3.
两种明清时期署"曹溪原本"的《坛经》,实际上是德异本和德清勘校本。《坛经》存本有敦煌本、存中本、惠昕本、契嵩本、过渡本、德异本、宗宝本、语录本和德清勘校本。德异本和宗宝本都是契嵩本的改本,德清勘校本与宗宝本内容并无实质性区别,同样属于契嵩本改本。开元二十年(732)神会在滑台大会藉其师慧能得受"相传付嘱"的达摩传法袈裟,辨邪正,定是非,大获成功。但该袈裟在神会圆寂(758)后一度送京供养,并传说早已被则天皇帝转赐智诜和尚,在蜀地递代传承,于是神会弟子根据神会著作及《曹溪大师别传》一类资料,在慧忠圆寂(775)前已编成《坛经》,力图通过"《坛经》传宗"延续自己南宗顿教的正宗地位。敦煌本之前不存在所谓的"曹溪原本"。  相似文献   

4.
性净自悟──慧能《坛经》的心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慧能(公元638年──713年)与自达摩以来几代多是知识分子的禅师们的最大区别是,他给已流传百余年的禅法带来了十分明显的变化。达摩以来本以《楞伽经》为印证,到道信时就已开始采用《金刚经》等多种经典为典据,而慧能更以文句简单且又透彻地发挥无相、无住思想的《金刚经》来代替《楞伽经》,以摆脱烦琐名相的思想束缚,转而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教。现在研究慧能思想的主要根据是《坛经》,此经是经过后人不断改订的,并不完全代表慧能的思想。但是,它大体上体现出慧能提倡的舍离文字义解,径直彻悟心源,以期一举断除人生迷惑的根本主张…  相似文献   

5.
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说起禅宗,人们自然会将它与初唐时的慧能(又作“惠能”)联系起来。慧能为样宗的实际尊定者。作为慧能说法与行事记录的《六祖坛经》(以下略称《坛经))成了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禅宗经典,备受世人的注目。由我国著名佛教学者杨曾文先生...  相似文献   

6.
在《坛经》版本讨论中,德清勘校本《坛经》长期未得到关注。以数种新见《坛经》刊本为依据,文章明确了德清勘校本在明清时期有曹溪本、真朴重梓本、海幢寺本、鼎湖本等重要刊本,并经如皋刻经处最终定型为没有序跋的“曹溪原本”。根据《重刻法宝坛经凡例》,可以肯定德清勘校本原本署“门人法海编集”,节目有“品”字,经文称“惠能”而不是“能”或“慧能”,神会行迹见于“机缘品”而非“顿渐品”等。该刊本清代至今在《坛经》诸本中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坛经》中所反映的慧能禅的境界,认为慧能将以往禅宗中处于对待状态的心与境收归一心,在追求有限与无限合一的心灵之途上树立了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读书的范围十分广泛。这里稍多介绍一点毛泽东对宗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阅读情况。他对宗教问题比较重视。代表中国佛教几个宗派的经典,如《金刚经》、《六祖坛经》、《华严经》以及研究这些经典的著述,都读过一些。对于禅宗的学说,特别是它的第六世唐朝高僧慧能的思想更注意一些。禅宗不立文字,通俗明快,它的兴起,使佛教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六祖坛经》一书,毛泽东阅过多次,有时外出还带着。这是一部在慧能死后由慧能的弟子编纂的语录。哲学刊物上发表的讲禅宗哲学思想的文章,毛泽东几乎都看。基督教的《圣经》,他也读过。…  相似文献   

9.
《坛经》在历史上形成很多版本,以独特的方式对禅宗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虚云大师作为近代禅宗泰斗,曾以憨山德清重修南华禅寺为榜样,一度挑起重整禅宗祖庭南华禅寺的重任,实现了南华禅寺的重兴。在这个过程中,他曾助缘重刊德清版《坛经》,并在惠能祖龛外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韶州法海、菏泽神会等4位弟子的塑像。这种在诸多弟子中注重神会功绩、抬高神会地位的做法,与德清校勘《坛经》若合符契,故而此举是直接受到德清校勘《坛经》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一些学者对敦煌本《坛经》的误解,就敦煌本《坛经》研究、《坛经》的附益、传衣表信与《坛经》传宗、"南宗"及"南能北秀"等禅宗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考辨,肯定了敦煌本是现存最早的《坛经》,是慧能说法讲经的记录,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1.
中国禅宗的创立,佛门相传始于刘宋时期(一说梁时)来华的菩提达摩,但是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创立,是于慧能而肇始。慧能的门人弟子记录其平生思想语要的《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尊崇,是中国人佛学著述中唯一一部  相似文献   

12.
明朝袾宏自参笑岩大师彻悟后,在举扬净土的同时亦宣弘禅宗,极力倡导禅净双修。袾宏对慧能的《坛经》颇有研究,其主要见解有对"曹溪不断思想绝非纵心任身,曹溪无心可动绝不同于告子的不动心的阐释,以及对《坛经》几处讹误文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3.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5.
<正>在《坛经》中,禅宗的六祖慧能提出了"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从这一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坛经》的思想精髓,即慧能运用中道观的方法巧妙地处理了凡尘妄念与真如佛性的关系。在此境界中,从禅者自身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直接性和非理性特征,人心与万物的不违不离的自由关系及整个境界所彰显的澹泊自然的心境这三方面都使"烦恼即菩提"这一命题所贯穿的禅宗思想通向了审美之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根据“般若是诸佛之母”的思想,慧能的自性般若思想既为禅宗顿悟禅提供了本体性的理论支撑,也是其“一行三昧”等实践方法的依据,同时也指向了禅宗顿悟禅“刹那间,妄念俱灭”境界归宿。菏泽神会又援引《华严经》、《般若经》等,说明“众生本有无师智、自然智”,论证发挥慧能自性般若思想。慧能的本性般若思想,与儒家“性善”说及道家“自然本性”说有很大相通之处,并对陆王心学的“自心良知”说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坛经》中慧能关于"动"的讲法大致从两个层面上进行:在内与外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言"动"者为妄想心动,而外在万法无有动与不动;在身与心的层面上慧能认为所谓"坐禅"不在于"身不动"而在于"性不动"。慧能此观点的理论基础是真如与念体一不二这种心的结构,故其强调在具体修行中要于动中达到不动,在念念不住的有动之心上保持性之不动而不染万境。慧能的"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不仅是禅学思想,其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僧人在坐禅等修行方法中误区的提醒和破除。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批判神秀北宗的不究竟的禅法,弘扬慧能南宗的顿教禅法,神会引经据典地从佛性本体论、无念无住的修行方法论和顿悟境界论等多方面对慧能南宗禅法做了非常全面而深入的理论上的论证和发挥。神会禅学立知见,注重知解,神会的顿悟说注重于解悟,神会禅学的这种特征是应该结合当时的禅学背景才能恰当地理解的。与后来侧重于从实践上发挥和发扬慧能南宗禅法的禅派不同,侧重于从理论上论证和发挥慧能南宗禅法的神会禅学是有它特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特征的,神会禅学是禅宗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慧能,俗姓卢,父行瑫(或作滔),母李氏,传说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大兴、宛平一带),生于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关于慧能的生卒年月,据题为法海撰的《六祖大法宝坛经略序》称:“诞师于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戊戌二月八日子时”(《全唐文》卷九一五)这是佛经中传说的佛诞日(按照中国旧历换算,推定为四月初八),卒年按《坛经》以来的有关文献,都说“于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八月三日灭度”,“春秋七十有六.”慧能身后,被赐谥为大鉴禅师,为禅宗第六祖,亦有称之为南派禅宗即南禅的实际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石明 《法音》1988,(12)
佛教经典原从印度传来,一般约定只有是佛陀亲口所说才能被称为经。所谓经者,径也,凡是本出于正觉而又能引导他人觉悟的著述方能被称为经。佛教传入以来,中国佛教学者的著述数不胜数,但是能够自称为经并且得到各派公认的,只有慧能所说的一部《坛经》。慧能的《坛经》之所以被尊称为经,并不是仅仅凭有正统师传与得到衣钵的缘故。纵观历史,汉唐以来,佛教各类经典的译著已经蔚然壮观。因理解或师授不同,又逐渐形成了多种派别,各家为了进一步宣说自己的教理,或向当时世俗思想论争,或与其它宗派辩论,致使各种译著仍然在不断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