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的来历佛教典籍里有给孤长者求得佛的指甲头发造塔供养的记载,说明释迎牟尼佛住世时,印度就已有塔.佛入灭荼毗后,弟子们将佛的舍利分藏八塔中.后来阿育王开启八塔分发舍利令各地建塔供养.这就是佛教史上广为流传的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的故事.塔,梵语窣堵波,汉译坟冢.印度现存著名的桑志一号大塔(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就是一座建在圆形塔  相似文献   

2.
略论佛骨舍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门寺佛骨舍利的出土,为我们从新的角度研究佛教的信仰提供了新材料。尽管佛陀在世说法时,反对任何神灵崇拜,然在其涅槃后还是兴起了规模宏大、影响久远的佛舍利崇拜。目前,我们对这一崇拜形式还缺乏足够的注意。本文仅对佛舍利崇拜的流行情况作一简要考察。一舍利,本来指尸骨、遗骨之意。佛陀涅槃后,弟子取其遗骨建塔供养,舍利便成为佛家所专用。起初,舍利还是严格意义上的佛身骨。随着佛教的传播,舍利的含义逐渐呈开放势态。不光可以建塔供奉佛祖舍利,  相似文献   

3.
精妙别致的著名古塔古心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乃为梵...  相似文献   

4.
佛祖悉达多·乔达摩生于公元前463年的古印度北部加毗罗卫国,逝世于公元前383年。他三十五岁时悟道成佛,后在印度传教,足迹遍及恒河流域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释迎牟尼圆寂后他的言论被整理为佛经。他的遗体火化而留有很多“舍利”受到众多佛教徒的瞻礼。一、关于佛舍利舍利,又称舍利子,意为身骨,为梵文音译。佛舍利特指释迎牟尼火葬后遗存的固体物质。佛教经典把佛舍利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法身舍利,即释边牟尼所说的佛教经典;另一类为生身舍利,即释迦牟尼火葬后的遗留固体物。生身舍利又可分为三小类,即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  相似文献   

5.
释迦牟尼位在会卫国介树给孤蚀国的时候,百一天早上,与阿难一起进城乞食,途中遇见一群小孩。这些孩子正在游戏,他们用泥土搭建宫殿、房舍、仓库。仓库里堆满了泥土,代表着财宝,五谷。有一个小孩远远看见了释近牟尼.被佛陀的光明相吸引,不由升起敬,:。,他取出“仓库”中的“百米”,请释这牟尼品尝。这个可爱的孩子路起脚尖,依然够不着佛陀,便请另一个孩子帮忙,另一个孩子蹲下身.由他踩肩而上。释道牟尼曲身端韩受土。这两个孩子欢天喜地,,C满意足如同大施主。释近牟尼让阿难用上抹房,土大少,只够抹佛舍的一边墙角,阿难…  相似文献   

6.
陈卫国 《佛教文化》2009,(6):114-117
2009年11月8日,适逢农历9月22日,是佛教的传统节日“释迦牟尼重返人间日”,亦称“天降节”。对于著名古刹白塔寺来说,今年的天降节不同以往。首先,今年恰逢白塔建成730周年,同时,五年前立下誓愿要为白塔寺出塔佛陀舍利捐建银塔的青海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噶尔哇·阿旺桑波活佛终于将心愿了却,将高1.6米的纯银满嵌红珊瑚与绿松石的神圣佛塔建造完成并迎入白塔寺内与1978年出塔发现的佛陀舍利一同映辉京城的天空。  相似文献   

7.
南山寺宝塔     
南山寺宝塔方明塔,梵语为stupa,音译作都婆、塔婆、浮图等,意译作功德聚、方坟、灵庙等,为顶、堆土之义,原为埋藏佛陀舍利的地方,故有佛塔、高僧墓塔之别。因此,它就成了寺庙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山寺自元代始建以来,即有真觉国师灵塔、弘教祖师灵骨塔、舍利...  相似文献   

8.
闻缘起偈见解脱义妙音智在北传和南传佛教的文献中,都有舍利弗、目犍连闻偈悟道,皈依佛陀,成为佛陀的上首二大弟子———“如来双胜”的记载。如南传律藏犍度《大品》(Mahāvagga)对此事的记述大致如下:当僧伽已扩大到千人以上时,佛陀率领大比丘众来到了摩...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为文殊道场,位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也为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佛教文化,其中艳丽多彩的塔文化,就是一株光彩耀目的灿烂奇葩。 塔,本来不是我国古代固有的建筑,而是随着印度佛教的传播,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我国,后逐渐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代译经沙门玄应的《一切经音义》卷六曰: 《妙法莲华经》第一卷云:“‘宝塔,正言(宀八卒)都波。此译云庙,或云方坟;此义翻也,或云大聚相, 谓垒石等高以为相也。案,塔字,诸书所无,唯葛洪《字苑》云:‘塔,佛堂也,音他合切。’” 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据《杂心论》云:“有舍利名塔,无舍利名支提。”。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亦为梵语,译云骨身,  相似文献   

10.
普化寺的塔     
塔,梵语stpa,音译作(宀八卒)都婆、数斗波;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意译为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冢、塔庙,是“顶”、“堆土”之义,本谓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筑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安置诸佛菩萨像、佛陀足迹、祖师高僧遗骨等土、砖、木、石等构成的供养礼拜的建筑物。早期的佛塔多数建在寺院内的前边,如始建于北魏时期的五台山清凉寺下寺——灵丘县觉山寺的觉山塔。唐代之后就逐渐移到了寺院内的后边,重建于八  相似文献   

11.
佛指舍利来台第三天,台湾佛教界昨天上午与晚上在台大体育馆各举行一场赞供法会,由佛光山宗长心定和尚主法,他表示,在南部有佛光山供奉佛牙舍利,北部则有佛指舍利恭迎、赞供法会,显示佛陀慈光已经遍布全台了!恭迎会表示,佛指舍利今天在台大体育馆还有一场赞供法会,随后,佛指舍利将在上午十一时恭迎至三峡金光明寺。  相似文献   

12.
正佛塔起源于印度,最初建塔主要用于埋藏、供奉佛陀和高僧的舍利,形制也比较单一。后随佛教的发展、东传,为中国建筑所采用,经过古代匠师的不断创造和印度佛教文化的持续传播和影响,发展成为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亭阁式塔、花塔、过街塔、经幢式塔等在内的十几种形式[1]。金刚宝座塔也是随印度佛教文化的传  相似文献   

13.
王丽心 《法音》2007,(11):50-52
佛塔起源于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我国以前,我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stupa与巴利文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窣堵波"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陀和高僧的舍利,供信徒供奉纪念的,亦  相似文献   

14.
二、所用布料的种类当佛陀允许他的弟子们接受信徒供养的衣服时,在家居士纷纷向僧尼供养各种各样的布料和衣服。在这个问题上,佛陀比当时其它教派的教主都要思想开放。因为,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信徒供养的甚至是昂贵的布料。他允许弟子们接受六种布料:亚麻布、棉布、丝绸、毛料、粗亚麻布和大麻布(律部Ⅰ281)。前四种布料即使在佛陀时代也是很昂贵的,但是那些富有的信徒经常供养僧团上等的布料(增支部Ⅳ394)。不论怎样,僧服都不是有价值的衣服,因为它是由许多块  相似文献   

15.
舍利,是梵语SARIRA的音译,狭义上特指 佛祖释迦牟尼的遗体、遗骨。释迦牟尼时代,印度风行火葬,据唐初法琳《破邪论》中说:“佛既去世,弟子等以香木焚身。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其色红白,击之不坏,焚之不焦,每有光明神验。”又据《法苑珠林》记载,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一是发舍利,其色黑;一是肉舍利,其色赤。《处胎经》又将舍利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后世在广义上把德行超卓的高僧大德去世后荼毗(火化义)所得的质地坚硬的结晶颗粒也叫舍利。佛教界认为,舍利是戒定慧无染功德熏修而成,是修行到一…  相似文献   

16.
舍利是梵文(印度古典语)Sarira 的音译,意为骨身或灵骨。在佛教中,舍利通常指佛陀、高僧圆寂后遗留下来的身骨、头发或遗体火化时结成的珠状结晶体,它作为佛教的圣物而受到尊崇。舍利有身骨舍利和法身舍利两种。佛的遗骨叫做身骨舍利(生身舍利),佛教经卷叫做法身舍利,表示佛的教法不灭。舍利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之分。如广东南华寺保存完好的六祖慧能禅师的真身,称为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4月19日上午,在四川彭州市天彭镇北门外龙兴塔前,隆重举行龙兴塔重建奠基仪式。典礼由四川省重建彭州市龙兴会利宝塔委员会主办,海山法师主持了典礼,正乘法师介绍了建塔筹备。作情况,清定法师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并为塔基破土洒净。出席四川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会的全体理事和专程赶来的海内外善信、各界友人万余人参加了奠基仪式。龙兴舍利宝塔座落在四川彭州市天彭镇北门外原龙兴寺内,相传其为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之一,供奉佛陀舍利。考诸史籍,此塔初建于晋代,梁武帝大同二年又经志公禅师重建。塔体方型,青砖垒砌,高4…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塔,是随着印度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以后,在我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融合和改造外来文化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塔,楚文为stupa,音译为堵波,原义为“坟”、“圆冢”,起源于印度,是保存和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舍利”用的建筑物;另一种无“舍利”的塔称支提塔。最初两种塔的形式可能完全一样,均为半圆形,后来两种塔形逐渐有了分别,堵波发展成了由台基、栏、覆钵、平头、竿、伞等部分组成的佛塔;支提塔发展成了一种专供信徒礼拜的塔庙形式。无论是堵波还是支提,都是印度佛教早期的崇拜形式。这两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19.
佛陀曾拿出一面镜子教导他的弟子说:“身体行动前,要反复观照;话语说出前,要反复观照,思想产生前,要反复观照。”  相似文献   

20.
乘一 《法音》2009,(9):17-24
定期潜修是出家众的必修功课.是僧团的必行制度。从声闻乘的角度说.出家是为了争取更多的个人修行时间。僧众非常需要这样的定时定量的专注修行.藉着时空范围的设定。收摄身心。克期取证。虽然这一修行方式不是佛陀特别发明.但佛陀善于“再利用再开发”,使印度这一原有方式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而成为佛教出家弟子们长期遵循的一种重要的修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