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宝录》为中心,探讨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在晚清的长阳,民间火居道士刘湛然成立了"道德堂"民间道教组织,出版道书、订立规则并建立法脉。这个民间教团以"正一"标榜,是道教在晚清时期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典型产物。其教团道士多火居,在世俗生活之外以乡村社会斋醮法事为主要宗教活动。这为了解晚清民间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2.
秦汉以后的祭祀活动分别在宫廷、官府、民间3个层次上进行。民间祭祀活动一般由"社"、"会"组织实施。本文探讨民间群体性、公共性祭祀活动,对民间祭祀组织"社""会"进行考察梳理。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中,那些位列仙班的神祗人物往往会吸收古代民俗信仰、国人生存意愿、大众审美理念等多方面有益元素以呈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从而塑造和产生出独立于传统道释人物造型之外属于民间信仰中民众膜拜的"万应之神"。畅行数百年的"皖北三绝"中的天长天官画与灵璧钟馗画结合了民间木版年画、门神画等相关艺术类型的表现特征,如此在不同地域的民间绘画中赏析神祗的艺术表现,及其背后的民间俗信便会对当地民间愿景、民俗审美情感以及民间绘画艺术的理解与挖掘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清朝统治者为实施社会教化,曾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规模浩大的宣讲圣谕活动。清朝统治结束后,宣讲圣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停止。在云南,宣讲圣谕活动转变成民间信仰组织圣谕坛,活跃在乡村社会中。这种转变与乡绅阶层的推动密不可分,他们扩大了"圣"的内涵,将皇权之"圣"与神灵之"圣"结合起来,促成了新民间信仰组织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庐剧,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皖中地区。它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创作、自我排演、供人们欣赏娱乐的民间艺术。庐剧的形成是安徽地方民众情感相互交流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审美观念。调查发现,庐剧的生存现状虽相比以前有了较好的改变,出现了"新生命"复苏的迹象,但是仍然处于危机的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良好的保护措施,在这个信息多元、娱乐多样的时代,庐剧将可能再次陷入危机,甚至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6.
王皓 《美与时代》2013,(1):114-115
数字技术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泥泥狗"数字化保护方案的实施,就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传播途径为"泥泥狗"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引起大众对民间艺术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到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的活动中来。一、淮阳"泥泥狗"的生存现状及研究目的淮阳"泥泥狗"是中原地区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它的由来与上古时期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有关,而其造型据考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与道德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哲学"提供了一个审视赛博空间中人类生存道德状况的理论框架.网络道德的现状反映了"实存"的数字化,只有在数字化生存共同体中才能得以超越.与数字化生存相应的道德态度的基础是以获得内在自由为基底的一个有机系统,主要包括内在自由与责任、网络非利己主义、尊重网友的个人自由和生存实现能力以及坦诚.  相似文献   

8.
从云南巍山圣谕坛真官神信仰的田野材料出发,探讨当地如何把祖先变为真官神,又如何让祖先享有人事权、决策权、训导权等权力,揭示祖先权力的实质是民间宗教组织圣谕坛的现代生存策略,它将传统的扶乩降神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实现了在乡村社会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间宗教的公共性及其变迁——基于甘肃中部的田野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民间宗教既需要关注个体在宗教活动中的精神心理满足,也需要关注宗教活动的组织过程。传统嵌入到当地社会结构中的民间宗教活动,除了具有满足私人信仰功能之外,还在维系地方社会秩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后一层面上提出民间宗教活动的公共性质,认为宗教活动组织方式以及信仰活动中的象征资源是建构社区共同体和地方"权力文化网络"的重要部分。民间宗教活动的公共性本质上是产生于社会秩序的公共性,其最显著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村落的共同体属性。近代以来的政权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消解社区的功能性,瓦解社区内部结构,打破社区边界,随着农民私人生活方式的扩张,社区不再成为共同体。与之相伴,脱嵌于社会结构的民间宗教活动偏向私人性一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指出其既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亦在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的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阿合作论坛的发展、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对阿民间外交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在更好地回应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倾向和服务中阿各领域友好合作方面,民间外交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当前,对阿民间外交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建设上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从内容、机制、渠道等方面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2.
姚敬旭 《美与时代》2007,(10):59-61
木版年画就是我们俗称的"门神".其中,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艺术是我国最著名的民间版画艺术之一.本文首先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目前状况和前景几个问题进行了简单介绍,随后对民间木版年画与平面设计进行类比来论述它们的共性,以探索如何让木版年画这种传统的手工艺术在现代化社会中生存与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过去学者们认为,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因为缺乏完整的信仰体系,因此无法产生如同制度宗教的经典。这种理论的认识前提在于,民间信仰缺乏所谓的教主系统存在,故无法提供完整明确的思想体系或标准的教义供信徒遵循。但中国民间信仰所具有的"综摄主义"特征,在某些程度上或许弥补了这样的不足,进而赋予民间信仰更多的伦理价值。这样的伦理性可以从民间信仰的典籍中寻找出脉络。  相似文献   

14.
僧侣做为村落庙宇活动的重要角色,是认识寺庙建立与重建之社会意义所必不可少的考察对象。从民间碑刻看,清代山西泽州村落明代至清代,僧侣在村落庙宇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尤其是嘉庆道光之后,村落庙宇中已经很少见到僧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本村的看庙人,个别村落庙宇尚存僧侣,也是由"社"请来看守村落庙宇的,僧侣从村落庙宇的住持,沦为民间自治组织"社"的雇工。  相似文献   

15.
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中最朴素、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它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有其强烈的历史传承性,是我们伟大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其形式丰富多彩,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我们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产生的渊源和视觉表象,探询和认识中原民间美术审美意蕴和审美精华,阐述河南民间美术的形态、现状及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措施,从而对民间美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阿合作论坛的发展、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对阿民间外交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在更好地回应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倾向和服务中阿各领域友好合作方面,民间外交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当前,对阿民间外交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建设上还面临诸多困难,需要从内容、机制、渠道等方面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7.
明末出现的东大乘教,在中国民间宗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支由王森创立、发轫于北直永平府滦州石佛口的民间宗教教派,不仅以磅礴气势,在民间社会迅猛发展,而且策动、组织、领导了一场震撼朝野的徐鸿儒、于弘志起义;由其衍生的红封教、棒棰会、龙天道、大乘天真圆顿教、大成教等宗支派系更是纵横天下,并在迅速流传过程中,由大乘天真圆顿教传人木人整合、构建起一套系统的民间宗教思想理论,引领清代民间宗教信仰运动步入了极度繁盛期。  相似文献   

18.
探究民间美术在平面招贴中的应用方式,并基于民间美术在平面招贴中的应用法则,探究民间美术的形式与内涵、图形与色彩等方面在平面招贴中的具体应用,能够在平面招贴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在创新中找寻出更加适合的结合途径,利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将"传统"与"现代"无缝衔接,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民俗符号,帮助平面招贴设计在学习西方表现形式的基础之上有所升华。  相似文献   

19.
彭朝风 《美与时代》2016,(10):88-89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从善之美、稚朴之美、造型之美、色彩之美、和谐之美等特点是集实用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传承中潜移默化地浸润和塑造了着中华儿女的灵魂。长期以来,民间剪纸艺术往往局限于民间作坊师傅带徒弟,或口口传授等形式,"民间艺人"无法进课堂,不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这种系统继承民族文化的优势,导致丰富璀璨的民间文化濒临灭绝。为了更好地传承民间剪纸艺术,将我国的剪纸艺术文化发扬光大,落实《国家文化发展纲要》,更好地凸显美术课程的民间特色和本土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佛教中,以"观音"为题材的劝善书数量不菲,且多以善文、感应录、宝卷、科仪等形式出现,其内容丰富多彩。"观音劝善书"以宗教信仰为支撑,发挥着良好的道德教化功能。它的兴起,是中国传统社会中观音信仰的普及与善书文化发展合流的必然产物。"观音劝善书"融入了大量的民间观念与大众信仰,并且深刻地体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