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很早以来,阿拉伯人民就十分向往和敬仰悠久灿烂的中国文化。远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阿拉伯人的圣先知穆罕默德,即对中国的悠久文化惊叹不已,并以这样的格言训诫自己的弟子和伊斯兰教信徒:“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圣训》)伊斯兰教创立之后,中国和阿拉伯世界的接触更为广泛,阿拉伯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渐趋丰富。最早详细记载中国思想文化信息的阿拉伯古籍,是公元988年由著名历史学家伊本·奈迭木(IbnalNadim,死于995年)所著的不朽著作《书目》(AIFihrist)。伊…  相似文献   

2.
张天舒 《哲学动态》2023,(10):115-123
<正>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合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退溪学会理事,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新人学导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哲学论》《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和合生生论》《和合学与人工智能——以中国传统和现代哲理思议网络》《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中国哲学元理》《周易思想研究》《帛书周易注译》《宋明理学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李退溪思想世界》《戴震哲学研究》《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张立文文集(韩文版,共38辑)》等。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儒学     
孔子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巨人之一。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百科全书》大都把孔子和儒学列为重要条目。目前我国学术界正围绕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关系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当说中国学者看得最真切,但站得太近也有可能不见全豹之弊,听一听站在远处的人的看法是有益的。出于上述考虑,我们从这一期起,在《海外论坛》栏内选载世界上著名的《大百科全书》对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评介。  相似文献   

4.
1998年6月20-2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为庆祝创刊75周年,别开生面地举办了《跨世纪的文化对话》盛会,报名参加对话会的人数达1200多人。为了使对话会向纵深发展,特地邀请了四位著名学者作为主讲人:中国大陆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教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台湾?..  相似文献   

5.
一、《通微道诀》的出现唐玄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不但在治理国家和对外关系方面很有作为,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威震四方的开元之治,而且在文化发展与文化交流方面颇有建树,迎来了古代时期中国文化的难得的开放、多元与昌盛局面。他虽然实行的是兼容并  相似文献   

6.
"通"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重要语词之一,也是重要的思想与哲学的概念和观念之一。《周易》哲学中的"穷变通久"观念,庄子哲学中的"道通为一"的观念,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对"通"所作出的智慧性的哲学思考。就学术史而言,章学诚《释通》一文则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通"的观念,以及"通"与"专"的辩证关系。本文则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通性"的哲学思考,希望能以"通"为核心观念建立当代中国哲学的"通"论。  相似文献   

7.
包兆会 《天风》2016,(4):52-53
正张亦镜(1871-1931),本名张文开,广西平乐县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基督教文字工作者,曾担任《中国郇报》、《大光报》和《真光杂志》等基督教报刊编辑,写下的阐道护教著作达几十种;一生致力于基督教文字布道传教事业,积极探索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8.
钟国兴的《社会选择论》(人民出版社),视角全新,自成一体,提出自己的社会哲学理论。一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的选择规律 (1) 针对以往哲学将历史的运动归于一点的单项模式分析,提出“通项”方法,指出研究事物就是要分析其通项,确认各通项间的关系。 (2) 社会有六大通项:人的需要及经济、生活、心理、文化、管理。生产不是先于它们任何一项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并不等于“唯一化”,仅由一项来说明其他。  相似文献   

9.
2003年8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山西省佛教协会、净土古刹玄中寺联合主办的“净土宗文化研讨会”在山西古城太原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佛教界人士出席了大会。应邀参加会议的还有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北京市佛教协会、山西省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宗教》、《法音》、《佛教文化》、《中国民族报》、《山西日报》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山西省人民政府宋北杉副省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山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净土古刹玄中寺住持根通法师、著名佛教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方立天教授、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等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包兆会 《天风》2014,(12):44-45
谢扶雅(1892-1991)浙江绍兴山阴县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文学家、翻译家。写作中国第一部宗教学专著《宗教哲学》。晚年从事基督教文库的编译工作。一生致力于比较中西宗教、哲学、文化的异与同,力主两者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东汉魏伯阳著的《周易参同契》一书,被历代仙学家尊为《万古丹经王》,但能读懂的人微乎其微,各种注本也歧论百出,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千古之谜。本文考察了《参同契》的文化背景及其所传仙术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参同契》之学的流派和学术影响。最后,作者揭示出《参同契》秘传的仙术就是男女合之术,即主张男女双修、阴阳栽接的人元大丹。《参同契》、《悟真篇》都是讲南派阴阳双修功夫的,在大量注本中以明代陆西星的注本最为确切。  相似文献   

13.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经典之一。简练的五千言,却拥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道德经》还因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世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道教神仙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道教的信仰核心就是得道成仙,道教文化孕育出“神仙情结”,并构筑了一个完整的神仙谱系,即天神、地祗、人鬼和仙真的总汇。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其中的一员。神仙世界是一个逍遥的世界,《庄子》书中记有“真人”、“至人”、“神人”和他们“不食五谷,吸  相似文献   

15.
第四篇 《周易》与传统文化 一、《周易》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 《周易》热除了热衷于从那张易图中发现什么科学奥秘之外,就是不适当地抬高《周易》的历史地位,把《周易》说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说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甚至今天也是最重要的书。  相似文献   

16.
学术简讯     
当代著名学者牟宗三先生之后牟北辰,受家庭熏染,酷爱中国文化。古稀之年,读《易》不倦。正撰写《学易心得》,以为后学入门之用。  相似文献   

17.
正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2021年该文丛包括《经典与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唯真与求实—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之探》《宗教学史论》《宗教社会论》《宗教文明论》《宗教思想论》《世界宗教论》《中国宗教论》《基督教思想》《基督教文化》《中国基督教》和《反思与会通》,共12部,约450万字,是卓新平研究员对中国宗教学建设的长期思考和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逆境的加剧,会使人回想到宗教。”(《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宗教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慰藉,是历史的事实。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佛教被归为“治心”的学问。  相似文献   

19.
辛冠洁、丁健生、蒙登进同志主编的《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续编》和《中国近代著名哲学家评传》(下称《古代》、《续编》、《近代》),已由齐鲁书社再版重印。这套《评传》,由中国  相似文献   

20.
孙思边(581-682),唐代著名道教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通老庄百家之学,精医学及阴阳、推步,兼好佛家。长期隐居终南山(道教名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物多公里处。周至县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是关中著名的道教圣地,老子当年西游入函谷关,曾应关令尹喜之请,在此开坛讲经,著有《道德经》五千言)。修道著述,并以医术济世救人。孙思迫不慕名位,屡辞唐王朝的招聘。孙思边著作颇丰,撰有《老子》和《庄子》注、《摄生真录》、《福寿论》、《保生铭》、《存神炼气铭》、《摄养枕中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千金要方》《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