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引论:牟氏《起信论》“一心开二门”说的提出《大乘起信论》相传为马鸣菩萨所造,南北朝时来华译师真谛三藏所译。在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历程中,此论是极其重要的根源性经典之一。论中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大正藏》第32卷,第575页)法者,存有义;摩诃衍者,大乘义。此即把佛教的存有理论落实在众生的心之一法上,由此显示大乘佛教区别于佛教小乘的独特理念。论复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同上…  相似文献   

2.
《大乘起信论》的主要观点是“一心、二门、三大、四信、五行”,而“一心、二门、三大”在理论上最为重要,四信、五行则主要讲修行实践方面的内容。在“一心、二门、三大”中,“二门”具有核心作用。“一心”要通过“二门”来显现,而“三大”则为“二门”中“心生灭门”所含摄。无“二门”则“一心”无法显现,同时,也就不存在“三大”。所以“二门”在《大乘起信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疏通它们之间的含义和关系也就至为重要。在这里,主要结合《大乘起信论》来分析法藏对于“二门”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华严金师子章》的宇宙论和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虽然仅仅一千多字,但所言佛理却自成体系,颇值得细细玩味。《华严金师子章》在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将人生观置于宇宙论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生都有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4.
《金师子章》十玄门的言说是一种方便说法,目的在于去蔽.为了显现庄严佛法,法藏重视十数的象征义和实数义,象征义引领听者领悟十玄的真谛义,实数义引领听者理解一体十门的论说结构,从而形成重视超越义与事实义合一的“中国化”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5.
文超,作为华严大家法藏的弟子,著有《自防遗忘集》10卷、《华严经关脉义记》1卷、《关键》(卷数不详,此文很大可能为《自防遗忘集》的一部分)。他在《华严经义钞》的《第四明无相观不同门》及《第二十一明安心不同数家分别门》中详细论述了其观法,为现有的华严观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此外,他还继承了法藏的三无性观来诠释“观”的解与行,并借唯识学的因门五义在表、遮两面的框架下来说明法藏的空、有、有力、无力、待缘、不待缘的因门六义。最后在华严宗诠释众生生灭流转的理论框架内,利用《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提出缘起通于善恶染净、性起唯净,并赋予性起门以心真如门的内涵、缘起门以心生灭门的内涵,在生佛不二的理论背景下诠释了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的生灭、流转。  相似文献   

6.
法本无诤,起诤由人。建立此论,五门分别。一、略明《大乘起信论》之宗旨,二、略明真如、唯识二宗缘起之开合同异,三、正结于随缘真如之四难,四、正答四难,五、结文回诤。略明宗旨者。《起信》以一心为体,依一心开二门,依二门立三大,依三大起四信,依四信修五行,...  相似文献   

7.
心性之学从告、孟、荀开始即有"二性"或"二心"问题。《大乘起信论》以真如心和生灭心明确分开又统于一心的方式来解决二性之间的矛盾。程朱借鉴了"一心二门"和华严宗事理分界的思路,通过天理气质、人心道心之分,心统性情、心包理之和,来实现"即理"和"造作"、"存有"和"活动"的统一。但按阳明良知学,人心道心,或道德心和认知心却只是一心,没有二门二性之说。牟宗三高扬良知概念,又判朱熹一系"别子为宗",但是从一心开二门、良知坎陷,以及在"一性"问题上对阳明的批判来看,牟氏在基础思维方式上远于阳明,与朱熹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8.
周贵华 《法音》2001,(11):14-19
三、《起信论》与唯识学的会通《起信论》以如来藏思想为主,但糅有唯识思想。如在生灭门中,无明作为近因(直接因)缘起诸法,即由不达一法界,而有不觉妄心生起。一切杂染诸法皆是妄心的妄念。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三界虚妄,唯心所作。”18唯识学以唯识思想为主,亦有如来藏思想,如上节所述。故二者虽立意有别,但还是相容的。二者的会通,关键在于基本概念含义的比较。(一)一心的体用相摄与唯识的性相不离《起信论》“一心”的“心”虽名为众生心,但既不是心性、如来藏,也不是能缘虑的心,是一总相,…  相似文献   

9.
一心开二门是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观念,牟宗三认为这一观念不仅在佛教内部具有普适性,而且在佛教以外也具有普适性,故可以作为一个公共模型来使用。因此,牟宗三借用这一模型建构了一个儒家式的一心开二门体系:良知为本体,它既可开出本体界,成就无执的存有论;亦可开出现象界,成就执的存有论。显而易见,这一理论对于传统儒学来讲是一种理论新创,故对  相似文献   

10.
《大乘止观法门》相传系天台宗的大师慧思所作,在思想上与慧思现存的其余几部基于实相论立场的论著颇有不同,其中所开示的止观行法也殊为特别,乃是宗依于《华严经》和《起信论》而以“一心如来藏”为绝对本体并依唯识学的“三自性说”而开“三重止观”之禅修次第。其观法的重点乃是对现象世界之非实在性的体认,在某些方面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存在之悬置”不无可相比较之处。同时,论中关于“历事止观”的指授体现出止观禅修之生活化的特色,代表了中国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