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伦理具有不同的历史形态。现代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统治政治到生活政治;从分等政治到平等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法治政治;从全能政治到权限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6):108-113
政治修辞是政治统治的重要工具和增强公民政治认同的有效途径。政治主体可以针对不同的政治内容、政治对象和政治情景,选择说服型、法理型和行政型等不同的语言类型;可以通过特定用语、文法和句法的使用,采取虚饰化和美化、分化和排他的修辞谋略,提高政治修辞表达效果,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3.
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政治自由及其意义的限度——列宁的理解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自由是人权理论乃至整个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范畴。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政治倾向的人,往往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对于这种不同,人们可以作出各自的评价,但正是这种不同才使得政治文明呈现出不断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集中讨论列宁对于政治自由的理解。我们认为,列宁的理解透视出马克思主义政治思维的重要特质,应该是构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重要思想资源。一政治自由向来都是指涉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自由问题。因此,在讨论政治自由时,列宁往往把它与公民自由这一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所谓公民自由,指的是社会发展实现了政治领域与市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政治的正当性问题,是政治伦理和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自古以来,人类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从不同视角对政治正当性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历程,就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政治同"善的生活"逐渐统一的历程.政治与"善的生活"的联系,在历史、法律和价值三个方面得到不断揭示和深化.政治的正当性,作为一种政治秩序应该获得其成员承认的价值根本,在人类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它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国家与社会、政治家与公民有效结合的基础;是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对谋取"善的生活"的不同方法和途径,决定了人类政治生活的变更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的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一起。这一范畴有特定的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的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的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的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的理想。  相似文献   

7.
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宗教与政治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古到今,无论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神权政治或世界上屡屡发生的恐怖事件,还是我们倍加赞赏的个人修身养性或社会慈善事业,宗教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政治纠缠在一起,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形成某种互动。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涉及到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宗教生活的不同层面。不同层面的互动在关系性质、作用力度、运作模式等方面各有不同,而且还要考虑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等因素,这就使我们认识到宗教与政治的互动是在十分复杂的历史过程中进行的。“宗教…  相似文献   

8.
论政治合法性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燕继荣 《学海》2004,9(4):88-97
政治合法性因为关系到政权和政治秩序的稳定性而成为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在总结政治学关于政治合法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系统探讨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原则 ,不同国家可能面临的主要政治合法性危机 ,以及政治合法性的实现途径 ,期望给读者以相关问题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的政治著作中,政治与道德的关系有分界、冲突、一致等不同表现形式——政治与道德严格分界,如果发生冲突则提交道德来裁决,政治在根本上以道德为基础。其不同形式具有内在关联,它既体现了外在自由和内在自由的关系,也是康德理性主义哲学的必然要求,政治是理性的产物,道德也产生于理性。全面分析康德政治与道德关系的思想,对于理解现代政治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10.
政治权力的主客体的二元界定是研究政治现象的重要理论视角,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权力的主客体关系格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进程.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通过分析政治权力主客体关系特性来考察政治权力主客体关系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由以宇宙论为基础的伦理学、高级宗教和哲学来完成的不同阶段,法理正当性的确立,使人类政治真正同人的生活统一了起来。政治的"价值正当性"给予了政治以正当的理由,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具有优先性。与现代政治的重大伦理关系相对应,现代政治伦理体现出从统治政治到生活政治、从等级政治到平等政治、从全能政治到权限政治、从人治政治到民治政治、从集权政治到分权政治、从强权政治到联合政治等六大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2.
合法性证明与后现代政治哲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法性证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前提 ,也是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历时性现象 ,合法性证明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基础和形式 ,而它的转换也总是伴随着政治生活范式的巨变。后现代主义对迄今为止的合法性证明作出了势不可挡的“解构” ,从而使政治哲学不能不进行它有史以来最大的反省和转向。目前 ,后现代政治哲学正在通过反复曲折的摸索 ,以“交往互动”和“效用”为核心 ,尝试重构自己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13.
娄胜华 《学海》2002,3(2):104-108
以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民国的成立为标志 ,中国开始了政治权威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民国初年 ,虽然建立了中央政权 ,但没有真正建立起中央政治权威。相反 ,由于权威合法性延续的中断导致政治权威的断裂与危机 ,社会走向严重的失序状态 ,各种不同的政治力量试图用不同的方式重建政治权威 ,其中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强人政治”和以宋教仁为代表的民主政治两种途径较为典型。在袁、宋所主张的方式均遭失败的情况下 ,孙中山提出了“以党治国”的第三种权威模式。作为一种替代性和过渡性模式 ,孙中山探索的“党治”模式回应了社会政治心理需求 ,为解决迷失已久的社会政治权威提供了一种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是从道义的角度来探讨治权的合法性问题。道义论与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正义论有可比性,但根本精神是不同的。先秦时期,道与义反映的是西周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的价值理想。孟子之后,道与义反映的是儒家文化秩序与政治秩序的价值理想。孔子本人主要从德的角度来讨论王者政治权力来源及其使用的合法性问题,开始从道与义两个不同层次讨论诸侯及士大夫政治行为的合法性问题。道义论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有关治权合法性问题而尝试使用的一个新词汇。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4,(5):56-62
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的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的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的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的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的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践 《宗教学研究》2007,1(2):132-144
在政教关系研究领域中,笼统地使用政治、宗教的概念,用“政教分离”或“政教合一”两种模式解释世界上一切政教关系现象,结果造成很多的误解。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没有对政教关系进行分层次的类型化研究。本文将政治体系分成政治权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三个层次,并将宗教作用于政治的不同层次而形成的政教关系分成政教一体、政教依赖、政教主从和政教分立四种类型。进而对每一种类型的政教关系的互动方式进行分析,对古今中外政教关系的特征进行了比较,揭示了各种宗教在不同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卓新平 《天风》2018,(12):4-5
第一,基督教中国化有社会政治上的原因。基督教作为信仰社团,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组织,不是在政治真空之中,而是有着鲜活、真实的政治处境。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所经历的西方政治反华,今天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而基督教会在历史上有着对这些西方差会的依附,故此必须摆脱对其依属;虽然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基本上摆脱了这种依附,但其在不同处境中仍然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尚未彻底完成。所以,基督教在社会政治层面的中国化仍然是首要的,而且乃其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政治倾向是个体在意识形态上的定位, 可以分为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 政治倾向使个体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虽然个体的政治倾向相对稳定, 但也会受威胁的影响而变化。动机性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威胁使所有人都变得更加保守, 恐惧管理理论认为威胁使个体更坚信自己原有的文化世界观, 使原有政治倾向更加明显。本文在深入分析讨论的基础上, 指出两种理论分歧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外部威胁与内部威胁的不同。内部威胁可加强人们原有的政治倾向, 外部威胁可使人们更趋向保守。未来研究应在内外部威胁影响政治倾向变化的机制、政治倾向的本土化研究以及促进不同政治倾向个体间的和谐关系上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周濂 《学海》2007,109(2):66-72
本文通过梳理正当性在政治哲学史上的流变,指出在概念结构上,正当性都必然包含四种结构性因素:政治正当性一方面有其客观面向,即要符合某种规范乃至客观的标准,另一方面有其主观面向,即包括被统治者的主观意志表达;就其理论效果言,政治正当性一方面使统治者拥有统治的权利,另一方面使被统治者负有服从的义务。这四种结构性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正当性理论中存在诸多组合可能,举凡研究政治正当性都无法脱离这四重根的基本架构,从这四个因素入手研究政治正当性将是一个再适切不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正引言当人们结束部落生活,或者说当众多部落聚合为一个规模更庞大、成员更多样的群体时,政治共同体产生了,政治生活开始了。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政治共同体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城邦、帝国、王国、封建领地、民族国家,但既称之为政治共同体,便须具备一个最低限度的条件,即通过权力与权威的交互使用,保证政治共同体成员彼此之间能够和平相处及携手合作,进而保证共同体本身之存续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任何政治共同体都是由权力体系和权威体系组成的混合物。权力是一种物理上的力量,即强制使人服从的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