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伟 《孔子研究》2023,(5):68-74+158
“文”“儒”会通的文化基础在于对“人”的价值肯定与“人本”精神,这不仅是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实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价值底蕴。因此,其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基础。强调“文”“儒”会通,一方面可以促使我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更加贴近“人民性”与“时代性”,进一步指明文艺创作的价值方向;另一方面则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开辟更为深广的实践道路,从文化传承、创作精神与人本价值等方面,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时代实践中。更为关键的是,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时代性”,坚持“人本”精神的“人民性”,贯穿文艺创作研究实践中的“创新性”,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高远的时代精神推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2.
初到山城,徜徉在陌生的小巷,一抬头见“前方施工,此路不通”的标牌横在路中央,原来我走错了路。错就错了吧,反正我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随便走走。然而,标牌上那个大“路”字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不知书写者出于何动机,八个字中“路”写得又大又潇洒,足足占有两个字的位置,我不禁回头多看了几眼,而这多看几眼竟然使我对“路”字结构产生了如下的联想。  相似文献   

3.
向志柱  陈兮 《学海》2003,(2):195-198
“因果报应”作为一种宗教思想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古代小说接受果报观念,主要体现在文本的结构思维上。以“三言”为例,“果报”观念和逻辑在构思起结、表达劝惩方面非常明显。既有沿袭传统之处,又有所变异,并且集中体现在对待有悖传统礼教的男女情爱的态度上。“果报”观念和逻辑的贯注,深刻地显明了冯梦龙的道德评价、情爱观念,但亦有损“三言”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舍不得”曾是一种传统美德,这不可否认。新买的衣服舍不得穿,留作参加宴会或其他正式场合才穿;新买的高级食品舍不得吃,而用作招待朋友或客人;朋友送的礼物舍不得用,放在柜子或抽屉里;刚发的工资舍不得花,而考虑以后的急需,未雨绸缪;周末的时间舍不得浪费,而仍然呆板地背着书包去图书馆……生活中这么多的“舍不得”,的确有它的好处,它可以使你节省时间,节约金钱,有计划地消费……但是,凡事都来个舍不得,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让人遗憾。新买的衣服舍不得穿,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使款式、颜色等不再新潮而失…  相似文献   

5.
杨伟民 《学海》2012,(2):67-73
本文根据吉登斯的有关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关系的变化及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现代社会的本质和推动其形成的基本要素,就是社会关系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并在无限的时空地带中"再联结"。而目前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多数人已经从地方性的场景中"挖出来"了,但是并没有适当地"再联结"起来,因此,整个社会缺乏一种必需的"我们"意识。现代性的"再联结"需要社会工作者发挥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大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古老的年代里,人们不太清楚胎儿是怎样孕育而成。于是,就有人想象出超自然的神灵来。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日月的变迁,这种超自然的神灵, 又被一部分人想象出一个具体而有形的“胎神”来。至此以后, “胎神”的这一说法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诞生”了。那么何为胎神呢?据有关资  相似文献   

7.
《医学与哲学》1997年增刊发表了二位先生的大作《论老庄哲学与现代认知疗法》 ,提出 :“认知治疗通常采用认知重建、自我指令训练等方法 ,而老庄哲学中的处世养生之道 ,恰恰是一付缓解精神紧张的清凉剂 ,其中不少内容经过提炼整理 ,都适合于重建认知或作为自我训练的指令。”[1] 之后 ,杨德森先生在他主编的《行为医学》一书中 ,又专辟一节 ,论述“道家处世养生法的认知心理疗法” ,把道家认知疗法与森田疗法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应当肯定的是 ,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并使之在各种心理疗法中占有一席之地 ,是中国医学…  相似文献   

8.
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金、木、水、火、土五行缺一不可,职场生活亦是如此,也有相得益彰的“场”。职场离不开情场。人都是感情动物,有的人为情而生,有的人为情而死,有的人为情而不顾一切,有的人为情而贪赃枉法……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出现的一大学术景观,就是“中”“西”“马”这三大思想学术传统的对话。时至今日,各方学者都作出了相当的努力,且已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现代社会,思想多元化及其良性互动,既是社会合理分化和开放的表现,又是它得以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已跨人现代性大门,尚未完成的社会转...  相似文献   

10.
《秋水》篇以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为缘由,以破除"人"、"故"、"名"等的干扰和影响为前提而指向返归于"真"的。"美"、"乐"之存在以"真"为内在规定,又以"顺""游"为实践方式而达至美乐之境,从而整合成以"真"为本体,"真"、"美"、"乐"相统一的超越之域。  相似文献   

11.
黄金的稀缺贵重,曾使人们产生了“点石成金”的幻想。后来人们又把货币和有价值的东西称之为“金”,大量的无用之物自然为“石”。从这个意义上讲,“点石成金”又不是幻想,而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思妙想。熟谙此道的“点金匠”之足迹,更是遍布历史长河与当代红尘。  相似文献   

12.
若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脸”与“面子”加以界定,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脸”是一个中国人通过印象整饰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良好形象;“面子”是一个中国人在社会交往时依据自我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位。据此,其特征可以清楚地表现为:1、他们是中国人独有的心理和行为;2、他们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才能形成;3、“脸”是通过装束、言辞、表情或动作形成的形象;“面子”是因社会角色的差别而在别人心理上产生的重视程度;4、他们和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相似文献   

13.
利来 《天风》2009,(2):42-43
从总体上说,今日教会有了很好的发展前景,但从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教会中有不少"看客"、 "消费者"、 "评论者",而不是仆人、事奉者、生产者和贡献者.这就使得教中有些人在"闲站"无所事事,而让另一些人忙得无暇休息,没日没夜没节假,也还是有做不完的事.又或者是有很多工人,但不作"工"且专做"攻",专挑作工的肢体的刺,肢体之间不肯合作配搭.有篇题为"就‘事'论事"的文章很详细地说到这种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6,(4):167-177
蕺山学与其说如牟宗三所认为的那样,仅为阳明心学的补充和完善,不如说以其以"意"易"心",代表了一种迥异于"心本体"的全新的"意本体"的哲学在宋明新儒学中的崛起和形成。而"意"的合内外、一天人的性质又决定了,一种真正的"意本主义"实际上也即一种"身本主义"。这种身本主义不仅使蕺山的本体论与工夫论彻底地打并归一,而且使其学说最终实现了从宋明新儒学哲学的"意识知觉"范式向中国传统哲学的"身体行为"范式的理论皈依。也正是在这里,为我们豁显出了牟宗三中国哲学解读中的那种流于"康德主义"的理论误区,并使"超越牟宗三"成为今日中国哲学思想之真正光大弘扬的必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云龙 《哲学动态》2023,(8):60-70
先秦儒家、道家哲学依“存在实现论”的个性特质,孕育出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知识论意义上的原初“物”论论域。此论域可用《周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一语来标示。它揭示出万物的成就与实现方式乃是在天人相通、互为中介的关联中达成的。此一原初“物”论论域规定了,“物”在本原上并不是外于人的现成对象,而是经由人之修为工夫所转出的整体性的境域显象。儒家、道家哲学中的为学工夫论与境界论由此被收摄其中。在修为工夫方面,儒家、道家两家工夫的具体进路虽有所不同,但最终都落实为“复”“反”“归”“止”的“曲成”工夫。循此修为工夫,“曲成万物”最终指向一个“人”“物”各成其所是而又“独”立超越的“道”境:一方面它是“人”之“道”,是经由“人”“物”相接的修为工夫所转出的人格气象境界;另一方面它又是“物”之“道”,是“物”自身的本真成就与开显。先秦儒家、道家哲学“合外内”“一天人”的精神特质在此独立超越的道境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深秋,丰收的季节迎来一个庄严的日子——200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负责人带领全体在京工作人员,收看了中央电视台转播的有关十六大报道和开幕式盛况,每个人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江总书记的报告,总书记的报告使每个人深受教育,深受鼓舞,精神倍加振奋,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荡漾在每个人的心中。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8,(3):12-17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战略部署,提出了在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分"两个十五年"在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两步走"新战略,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三部走"战略的深化和拓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直至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逻辑高度吻合,并直接引领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破解因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新挑战,走出一条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独特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说“勤”     
张峰 《思维与智慧》2014,(11):17-17
勤即尽力多做,勤即不懈努力。在世界范围里,勤都是一种受肯定的品质。中国人历来勤劳,历来赞美勤奋。“人为万物灵,全靠双手勤”,正因为勤劳,人最终成了万物中的灵长。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把勤快和发家致富、富贵及幸福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57年前,有一张在国内外广为传播的世界闻名“24拐”的老照片,其片中显示车队沿着一条呈无数“S”状的山区公路,从山谷向着险峻荒凉的山顶缓慢爬行。表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国际大通道的艰险,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抗击外敌的精神。多年来国内外传媒及专家在介绍和说明其拍摄地点时,均称是滇缅公路或者史迪威公路某路段,且大多数人认为是在云南境内。  相似文献   

20.
上海南汇区天主教“两会”负责人杜仁元神父,在常人的眼里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天主教神职人员,但在教友群众的眼中,他就是一位称职的好司铎。杜神父初来南汇之时,南汇还是属县建制,他以五旬的壮年,默默地在主的园地里“耕耘”,使得堂区的各项工作渐成规模,为主作出了见证。当南汇撤县建区时,杜神父已跨入了六旬之列,但他仍勤恳地工作,终于使得堂区工作又同区属要求匹配起来。杜神父处处以吾主耶稣为楷模,处处以国家利益为准绳,处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