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十分关注的根本问题之一,许多学者对此都作了解释和发挥。赵卫关于理解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之涵义的论文(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赵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涉及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的关键性概念之含义(如全面、自由人联合体、劳动工具的发展、自由地发展和自由等)的理解有独到之处,而且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表述中概括出的一般含义也有新意,其中有的含义较接近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来含义,但其中也暴露出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证及其易混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证与证候客观地说,证和证候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既相同,又有本质区别。从历史上看,它们借以演变的早期概念“讠登”和“讠登候”的含义是相同的;而从现实来看,它们的含义又是截然不同的。讠正与证是繁简字。讠正,俗与讠登字通用。故而辨析证与证候的关系,首先应明...  相似文献   

3.
蒙培元先生提出了“情感儒学”概念,并围绕这个概念进行了论证。“情感儒学”的论证涉及“主体”“心灵”“超越”“境界”“自然”等诸多概念,其实,在这些概念背后的“情感”“自由”“理性”才是“情感儒学”的基础概念,因为它们在儒学语境下的各自含义、相互关系乃“情感儒学”之可能的基础。分析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揭示“情感儒学”建构的基本理路,即“情感”的本义及当代回归、“自由”之多义及儒家式理解、情感与自由之关系、情感与理性之关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一 问题的提出正如黑格尔屡次指出过的那样 ,熟知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知的东西。对于那些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中思索问题和叙述问题的人来说 ,“自然辩证法”无疑是一个熟知的概念 ,但人们是否已经真的把握了这个概念的含义了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我们看来 ,谈论“自然辩证法” ,就须先对“自然”概念的含义获得一个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并不打算引入海德格尔式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词源学的方法来解读“自然”这个概念 ,我们不妨直接引证J .S .密尔的一段广有影响的话来阐明这个概念 :自然这个词有两个主要的含…  相似文献   

5.
目前世界上文化交流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文化交流是一种主体际的交流。主体际性表述“我”与“你”、“我”与“他”或“她”以及“我”与“我们”之间的关系。文化造就了一定形态的“我们”的群体,而文化交流发生于作为不同群体的“我们”与“我们”之间。于是乎,探讨自我和主体际性的问题就与文化交流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而“自我”便成了这一系列问题中首先要说明的概念。对于什么是“自我”,初看起来是最自明的,其实最深奥。谁不知道他自己的“我”呢?谁须臾能脱离他自己的“我”呢?谁说话和行动时没有这样的一个“我”在主持…  相似文献   

6.
“序”是系统论中的重要理论概念。系统科学主要研究系统如何从无序到有序,又从有序到无序的运动发展过程,研究其中的一般原理。随着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序”也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概念,人们常常用“有序”、“无序”来说明事物的有秩序、无秩序现象。但“序”在系统论中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许多人并不是弄得很清楚的。一般人认为“序”就是规律,“有序”就是有规律,“无序”就是无规律。这种看法仍停留在过去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上,还没有进入系统科学的境界。“序”在系统论中是指事物系统整体协同运动的规律,是指事物运动…  相似文献   

7.
1.“伪善”二字,“善”暂且搁置,先说“伪”。“伪”有三义:一作“假冒、虚假”,二作“人工、人为”,三作“非法”。第三个含义与这里的讨论无关。我们只需留意前两个含义。当代汉语中的“伪善”一词,大都取“伪”的第一义,因而“伪善”被解释为假冒之善,“伪”是伪装的意思。这个词被用来标识一些本来不是善的、却显现为或被打扮为善的行为、言语和思想。但是,这并非是“伪善”的原初的和唯一的含义。在古代中国哲学中,首先是通过荀子的论述,“伪”与“性”成为相对的概念。前者指“人为”(“伪”的古字通“为”),后者指“本然”(与生俱来…  相似文献   

8.
“虚概念”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概念”问题是近几年逻辑界争论意见较多的问题,现将各种不同意见概述于后。一概念有无虚、实之分?“虚概念”是不是概念? 第一种观点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概念无所谓虚实之分。认为“虚概念”不是概念者持两种理由:(1) “概念”一词在逻辑学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第一,它作为理性认识 (思维) 的一种形式,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和终结;第二,它作为语词的思想内容,是判断的组成部分——主词、谓词等。虚概念中的“概念”属第一种含义,所以虚概念实质上指的是那些不能被称为概念的错误观念;(2) 为了确定一个概念是否是虚概念,重要的先决条件在于必须确定使用概念的论域。有的概念就客观世界的论域来讲是空类,但就另外的论域,比如人们的主观世界的论域来讲,并不都是空类。那些在确定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术界大多是在生态平衡的具体含义上来使用“天人合一”这个范畴的,而宋明理学只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具体含义上来论述“天人合一”。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个“语言转向”的问题,究其实却关乎生活和实践的驱动。有如维特根斯坦所言:“一种表述只有在生活之流中才有意义。”(转引自《回忆维特根斯坦》,第83页。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思想史上,虽然每个哲学家都在“究天人之际”,但这个“天”却没有一种贯穿古今、恒常不变的意义,反而有如冯友兰先生分析的那样,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规定:物质的天,主宰的天,命运  相似文献   

10.
风、俗、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三个含义不同又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都与“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并说明“音乐”的三个不同所指。研究它们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加深认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理解音乐对社会人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本体论在逻辑和科学中的地位明显受到哲学方法论对合理地使用“存在”概念这一要求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哲学对“存在”概念的使用充满了含混和歧义,以致在逻辑实证主义者那里,本体论问题被宣称为是一个设有认识意义的假问题,被排斥于哲学之外。那些“表述了事物真实本质的知识,表述了自在之物、绝对者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的知识”被称为属于“形而上学的”,“这些命题都是不可证实的”(参见怀特编:《分析的时代》,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13.
一、导言今天,“异化”和“异化的”这两个词,在盎格鲁撒格逊国家里,已经是人们的常用语了。“异化是城市的重大问题”,或者“异化的社会”这类表述,都能直接被人理解了。人们对“异化”所取得的这种普遍认识,是异化概念在盎格鲁撒格逊地区的社会科学中,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和政治学中占居了中心地位之后才出现的。“异化”能够变成口头语,不仅说明,社会科学的诸种概念已经普遍地大众化,而且还说明,人们是如何试图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和把握工业社会中,以及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些重要现  相似文献   

14.
李亮光 《天风》2014,(7):46-47
最近看到几篇关于“智商、情商、灵商”的文章,作为基督徒,颇感兴趣.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灵”的概念?圣经强调人是“有灵”的活人(参创2∶7),基督徒是不是一群“高灵商”的人?这里的“灵商”与我们信仰中常说的“属灵智慧”是不是一个概念范畴,有什么异同?在信仰层面遐想这些问题,也是一种有趣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一、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提问内容表述笼统,对学生思维没有指向性 很多老师为了突出语文学习的感悟性,往往提出一些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  相似文献   

16.
在重庆市召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讨论会上,“围绕着心理学中‘活动’、‘实践’两个概念的含义以及心理学要不要引进实践概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见一九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光明日报》报导)。这里想就几个有关问题再谈几点看法。一、是两个概念之争吗?首先,必须搞清楚,在谈到“心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时主要指的什么?我认为,其实质是探讨在心理学中如何具体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的观点问题,即怎样用实践  相似文献   

17.
国内关于“可能世界”概念的讨论滕定明80年代以来,“可能世界”的概念在我国逻辑学著述中逐渐得到了重视。“可能世界”究竟是什么?“可能世界”的概念有什么样的应用价值?我国逻辑学工作者对这些热点话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现将各家看法综述如下。一、关于“可能世界...  相似文献   

18.
各门科学理论的发展与其概念的完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概念的明确化和具体化,这是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这项任务不仅有术语学上的意义,而且有方法论的意义。这对于多含义的科学概念尤其重要。“统一性”这个概念就是这种多含义的范畴之  相似文献   

19.
意义与意向性──胡塞尔的意义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论1901年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的发表,正式揭开了现象学运动的序幕。此后随着旧术语的扬弃和新概念的引人,《逻辑研究》之后的现象学或多或少已经偏离了胡塞尔最初的设想。但是在众多的现象学术语中,“意义”(Bedeutung)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aet)这两个概念却贯穿了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始终。由此引发出来的几个重要问题是,在其思想的不同阶段,“意义”概念有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意义”?它同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关系何在?这二者又怎样体现出现象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本文…  相似文献   

20.
适中方为美     
上帝问三个凡人;“你们来到人世间是为了什么呢?”第一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享受生活。”第二个回答:“我来这个世界是为了承受痛苦。”第三个答道:“我既要承担生活给我的磨难,又要享受生活赐予我的幸福。”上帝于是给前两人打了50分,给第三个100分。为什么呢?因为前两人的思维各执一端,认识偏颇。而第三个巧妙地将两者融合,运用适中的思维方式获得了正确的认识。当两个对立的观点相峙的时候,“适中”就是使两者“统一”起来、用公式表述:正确认识=既要A,又要B。有一位老作家,少年时就学私塾。有一天,乡里来了个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