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则同格”一词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原则上的协调和联系”。它在本体论意义上是有错误的,但在认识论意义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列宁对“原则同格论”的实质的批判,在本体论意义上是完全正确的,但没有注意吸取其在认识论范围内的合理之处。将哥本哈根学派大师们归之于“原则同格论者”是错误的,因为他们主要是在认识论意义上主张客体与主体的联系。把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强加到主客体之间的认识论关系上去,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我不拟在本文中全面分析,只想谈谈哲学理论与历代作者们所发展的政治理论或政治纲领的关系史。当然,哲学家的政治观点一向伴以他们的历史哲学、法哲学和国家哲学。但也有这样一些哲学家,他们没有思考政治理论体系,也没有思考如何把政治理论同自己的哲学协调一致。有时一些哲学家创立了本国政治生活理论,但没有同本体论和认识论联系起来。当代提供了根据一时的政治见解得出人为联系的明显例证。哲学政治尺度常被庸俗化,但K.雅斯贝斯说得对,真正的哲学家应象柏拉图和马克思那样,只应注重大政治,即不仅本国的,还有全人类的政治命运。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出现“政治”这一概念,它是哲学家对其国民事务(这些事务并非只涉及国民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哲学在国外 ,已经有了 2 5 0 0多年的历史了。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政治哲学家。政治哲学的概念亦早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有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是“群学之首”。政治哲学在中国 ,更是古已有之。中国是政治哲学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就实质而言 ,一部中国哲学史就是一部政治哲学史。我们不妨以儒家哲学的经典《四书》为例 ,其中的任何一篇著作都可以说是政治哲学著作 ,都是论述如何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宋明理学的“理” ,也就是正心、诚意之理 ,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 ,是“为万世开太平”之理 ,所…  相似文献   

4.
<正> 魏晋之际的“名理学”即辩名析理之学,是由汉代社会政治伦理思想演化而来的,也是魏晋清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名分之理”,建伦常,设百官,是谓“名分”。也就是说,人君臣民各有其固定的职位。其中虽然包括有伦常的意义,但主要是就政治理论方面而言的。一是指“名目之理”,识察人物,量才以彰其用,是谓“名目”。这是就讨论人物才性而言,主要是从伦理道德方面来说的。两个方面的含义既相联系亦可有所区别。魏晋之际把才性之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了出来,不是偶然的,它标志了由汉代经学和伦理思想向魏晋玄学和伦理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克复 《学海》2004,(3):42-47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我国政治现代化所亟待解决的一个基本政治关系。“公民”这一概念是舶来品。中国本土只有“臣民”、“子民”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反映截然不同的政治关系与政治意识。公民是民主政体下的主体或主宰。臣民与子民则是专制政治下的被统治者、被奴役者。近代中国虽引进了公民概念,并将它运用于宪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所颁布的宪法,都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但在实践上,并没有确立公民意识,更无有保障公民权利。社会仍然是以权力为上,以官吏为本。强大的、无所不包的国家权力往往将公民的神圣权利冲击得落花流水…  相似文献   

6.
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孔子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开创者。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哲学”这个概念,如同他并没有提出“哲学”这一概念一样;但是,在他的思想言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并影响到后来儒学的发展。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天人合一”之学与生态哲学有极大关系。孔子不仅是提倡人间关怀的人文主义始祖,而且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得到人生乐趣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种实存的文化体系,都必然有其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为儒家思想核心和精髓的中庸之道的文化生态根源,一是中国古代发达的农业文明,它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顺天应时的“时中”观念及人和观念;二是血缘宗法关系,它形成了儒家的“三得”政治观及“忠恕之道”;三是春秋战国时期追求秩序重整的“中和情结”,它形成了儒家以“致中和”为宗旨的修齐治平观念。  相似文献   

8.
清道光之后 ,学界涌动着一股反思汉学、回归宋学的潮流。其时 ,方东树《汉学商兑》的出版掀起了对汉学的“最激烈的反动” (胡适语 ) ,它实际上代表了道光年间一大批希望改弦易辙的士大夫的共同想法 :将文明发展之注意力由汉转向宋的方向。如此完成了清代后期思想史上一个关键性的变化。 (王森 ,第 5- 6页 )尽管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 ,因而很容易被近代归为所谓的“宋学” ,但对温州知识分子而言 ,复兴永嘉学主要的并不是向宋学传统的回归 ,而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 ,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政治…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长期以来关于社会科学研究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即所谓“科学无禁区”和“政治有原则”的关系问题,一直较难处理得当。不明了这个关系,不但社会科学家左顾右盼,难以适从;政治家也很矛盾,既希望社会科学百家争鸣,理论研究超前发展,为政治决策多提  相似文献   

10.
我们需要何种生态伦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 1996年出版于德国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应用伦理学教科书中 ,生态伦理学被定义为“追寻人与自然的伦理上正确的相处”。 (参见尼达吕梅林主编 ,第 347页 )事实上 ,从上世纪 70年代起 ,相当大一部分生态伦理学课题的讨论都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本身是否拥有价值、为什么有价值等问题展开的。许多生态伦理学家一开始便将生态伦理学项目同一种所谓的“创新理念”联系在一起 ,按照这种创新理念 ,传统伦理学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问 ,而生态伦理学却要冲破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有关人与自然之关系的视野 ,将人类以外的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乃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生态美学引起了中国美学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从美学角度来说,对生态问题的考察至少有这样几类基本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其一,是否存在“生态美”这一美的形态?如果存在,它的内涵是什么?它和自然美、社会美的关系怎么处理?其二,从学科形态来说,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理论支持是什么?其三,提出生态美的意义是什么?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一、是否存在“生态美”?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无论是生态也好、自然也好、社会也好,它们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  相似文献   

12.
很高兴在东京与青年朋友们见面。大家已经知道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听说日本有不少人对我提出的商业文化很感兴趣,那么今天就向诸位推销这个新“商品”。作为发展商品经济的一个软件,我想它可以列入日中食品流通开发委的合作项目。 先说说什么是商业文化学。  相似文献   

13.
机体模型:意义与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中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用机体的模型取代机械的模型作为理解和解释世界的基础,并用关系一功能分析扩充基质一因果分析作为科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它与科学中的其它变化一起,促使了科学的整体范式发生变革,即出现了“第二种科学”**。这一变化深化和拓展了哲学对联系、关系和活动的理解。它直接影响到价值论的研究,其启发性意义还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活动的机制和逻辑的概念集和模式。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不仅在于清理20世纪的哲学遗产。当下的很多讨论与它有关,例如,在一些作者那里,支持“生态伦理学”的哲…  相似文献   

14.
论孝与忠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与忠这两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常被笼统地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这是不够准确的。奴隶社会的道德与封建社会的道德存在着一定的质的区别。孝的道德观念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产物,而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忠的观念,因为在奴隶制宗法社会中,政治关系和亲族关系尚未分化,孝道既起“亲亲”作用,又是“尊尊”的表现。忠君思想是在封建经济关系出现之后发生的,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仅用孝道已经不能维持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于是出现了“忠”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忠是政治道德的主纲,孝是家庭道德的主纲,二者有一致的一面,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矛盾。忠高于孝。但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曾有孝行高于忠德的观念。  相似文献   

15.
尚塔尔·墨菲的民主思想所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如何共存、如何处理相互对立的问题.它试图以多元对抗取代理性共识,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结合起来,以“公共关心”和“公民身份”等政治的“善”取代实质性的“共同善”,探寻与现代民主价值相适应的权力形式.墨菲在强调政治性的同时并没有割裂政治与伦理的关系,而是将它们重新“链接”,借用精神分析伦理学拆解政治价值与西方现存权威话语之间的联系,保留政治与伦理之间的互动张力,把政治伦理主体的生成视为多元主体的多样化集体认同过程.这种民主方案呈现出共同的“政治善”与多元的“道德善”相结合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政治与道德区别和联系的独特视角,但墨菲的研究视野停留在民主的政治想象维度,且具有夸大对抗、差异、多元作用的倾向,从而使其理论建构性不足,局限于话语分析,难以深入到社会现实本质.  相似文献   

16.
从逻辑上讲,在一个真正尊重人权的世界里,区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暴力、虐待、压迫以及歧视会被视为荒谬。不过今天仍有许多人将私人或家庭关系看成孤立的,独特的事情,他们充其量认为,比较而言,政治和经济关系更加重要。而且如果我们真正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没有道理,但正是它塑造了(进而以此歪曲阻碍了)人权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个根本的问题在于,从最开始起,现代的人权运动(为求得一个不把暴力、虐待和压迫当作“事物存在方式”的世界)确实就像它常被认为的那样,是保护“男人权利”的运动。17世纪的洛克和18世纪的卢梭一类哲学家当时提出了新奇的思想:男人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却没有提到女人和孩子也享有同样的权利。的确,因为他们对专制的关注局限在公共的或政治领域里男人彼此间(或者特指自由的、拥有财产的白人男子)的关系中,他们甚至没有提到私人或家庭范围内的专制问题。相反,当那种后来被广泛接受的认为国王们有统治其“臣民”的“神授权利”  相似文献   

17.
论共同体主义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作为西方主流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不断地受到挑战。滥觞于近代的自由主义,本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危机,日益丧失了对西方政治现实的解释能力。六、七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与自由主义几乎分庭抗礼。随着法兰克福学派末流向自由主义立场倒退,形成两股思潮合流的局面,其地位日渐被对自由主义采取批判态度的共同体主义所取代。 一、共同体与个人 共同体主义英文为“communitarianism”,国内和港台一些学者也有译为“社群主义”的,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两种译法各有所长。用“共同体”的译法,更直接地表达了commun…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05,(10):56-56
世基联领袖警告毋将福音等同于“美国价值”世基联总干事科比亚日前在俄勒冈波特兰举行的美国基督会2005年大会上发表演讲。在演说中,他警告美国的政治领导人不要使用“上帝的名”来支持美国的政策和作为某种先决条件。他说,美国领导人冒用“上帝的名”的这种做法已经唤起了美国式“神权政治”的幽灵,但同时,它也被世界人民看成是徒劳的,如果不是虚伪的话。科比亚告诫北美的基督徒不要把基督的福音等同于美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而,他反对建立在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假设基础上的“繁荣福音”。  相似文献   

19.
“先天图”中的理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陈搏以至邵雍的“先天图”,是对传统《易》学的一个大发展,大改造。它既是象数学的发展,也是理学的一个流派。然而,对“先天图”的研究,尤其是它所表现的某些与数学有关的内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是很值得深入讨论的。有人认为,“先天图”是按二进位制的原理绘制的,并以此推论,计算机的理论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我们认为,这个意见不对。不错,“先天图”中的六十四卦次序,可按二进位制的关系进行数学编码,但这只是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此“疑古”、“信古”之“古” ,主要指北宋庆历以前传统古典学而言的。传统  古典学至宋代而始疑 ,至近代而大疑 ,形成“疑古”思潮。 2 0世纪初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以对传世文献作重新判断 ,是一次重要的古典学重建活动。而李学勤先生提出“走出疑古时代” ,则标志着它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但是 ,“走出疑古时代” ,并不意味着走向“释古”。冯友兰先生对其“释古”的解释 ,前后有很大的不同 ,而最终倒向了“疑古”。中国古典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应该是从“疑古”走向“正古”。“正古”即“修正”传统古典学。它一方面肯定传统古典学基本上可靠 ,只需“修正” ;另一方面承认传统古典学也有缺陷 ,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 ,它大致可以归结为“四正” ,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