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有些家长反映孩子进入初中后,不愿与家长交流了;总觉得家长在管制他,抱怨家长不理解自己;开始和家长顶嘴;经常自作主张;为一点小事,情绪起伏很大;嫌家长烦,不希望家长干涉自己的处事自由和交友自由等等。其实,这是孩子进入了青春逆反期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在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发展很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增加,就出现父母不让做的他偏做,跟父母和老师对着干。那么什么是逆反心理呢?  相似文献   

2.
<正>“不辅导作业家庭和睦,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是最近流行在网络上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一句调侃之言,有孩子的家长认为这像极了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高度关注,因为家长不仅将学习成绩看作是否赢在起跑线的标准,而且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家庭荣誉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一次家长调查中,我发现大部分家长都不知道孩子的学习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样的认知规律。由于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科学引导,致使在儿童教育上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和歪曲教育规律、发展规律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孩子们“伤”在了起跑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呢?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教工作实际,感受到开展主题教学活动,是促进儿童快乐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5.
王金红 《大众心理学》2020,(2):29-30,23
2019年4月的一个上午,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初三,原来学习成绩挺好,马上要体育考试了,但孩子就是不上学了。孩子老师、同学、家长、亲戚试图和孩子沟通,孩子基本都不搭理。家长很焦虑,感觉和孩子仿佛突然在两个世界了,彼此没有信号。如何才能和孩子沟通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6.
儿童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习电脑和上网,但不同年龄的孩子,电脑网络活动有所不同,父母的指导也不同。可将2~18岁的孩子分为6个年龄段。2~3岁:不要让孩子自己玩电脑和互联网,但可以看父母使用电脑。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接触电脑的主要内容是:看动画片和适合他们兴趣的电子出版物。父母操作电脑时,可向孩子]示鼠标的用法,并让他们尝试使用键盘。4~5岁:让孩子使用电脑完成学习任务是不适宜的。这个年龄段,孩子最适合玩电脑游戏及使用教育娱乐软件,或学一些最初步的计算机知识。6~9岁:父母或许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很快熟悉网络,而父母不能让孩子…  相似文献   

7.
康先生信箱     
康先生: 你好!我是江西的一名忠实读者,也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今天就我儿子的问题向您求教,请您在百忙中给予帮助。我儿子今年11岁,读小学五年级,好动,玩皮,学习成绩中等。但他记忆力好,就是好玩。现在发展到逃学,说假话,总是说他不去学习了,长大了去打工,作业也不做,上课不听。因儿子的问题,我和丈夫经常吵闹,我们的脾气都不好,常常在孩子不听话时,不是毒打就是大骂。现在孩子常说:“大不了打一顿,我不怕。”我们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杜睿 《美与时代》2005,(3):91-92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拥有了一架钢琴,为的是陶冶孩子的性情,培养孩子基本的艺术修养,使其具有杰出的才能和高尚的情操,这也是天下父母们共同的、热切的期望.为了使孩子的艺术天分得到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在音乐的道路上成才,家长每周要接送孩子上老师家学琴,回家后提醒孩子练琴.但如果父母没有参与到音乐教育中,那音乐教学不可能完成,更不可能成功.因为学生一周不过上一次课,其余时间都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所以家长应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他们也应做"家庭教师",这是孩子学习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仅就家长在孩子上课、练琴中的作用略谈一二.  相似文献   

9.
平时,常可以听到一些家长批评孩子,对孩子左不顺眼、右不称心,弄得孩子很为难。其实,做家长大可不必对孩子吹毛求疵。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人,其间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不可多得的锻炼。有道是:多一分感受,多一点经验;多一点积累,多一分成熟。相反,如果家长对孩子过于“严格要求”,则有碍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危害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养成怯懦心理 父母对孩子经常吹毛求疵,久而久之,会使孩子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自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我大概是不  相似文献   

10.
<正>其实,标题中的这个问题一直在家长中呈现多极分化:有的家长显得特别“护犊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被欺负的迹象立刻就会找上门;也有的家长历来主张“息事宁人”,往往劝孩子隐忍了事;还有的家长会一味地埋怨自家孩子“太没用”,继而教他如何报复。三种家长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只是鲜有人好好想过,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呢?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呈现有一次,笔者和一名初中心理教师聊工作,他不断向我吐苦水。他观察到有一个学生问题很严重,多个症状表明是某种严重心理疾病,他强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专业的精神科医生那边去诊断治疗,可是家长就是不配合。教师描述的这么严重还不带孩子去医治,是不是我们教师的工作还做的不专业不细致呢?笔者追问该老师:"你是怎么和孩子家长谈的?"  相似文献   

12.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有同样的感受:孩子太喜欢看动画片了。小到只有几个月的婴儿,大到十几岁的青少年,许多孩子痴迷于动画片,有时甚至可以为看动画片而放弃其他一切活动。有不少家长为此大伤脑筋,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也有的家长只要孩子不吵闹就听之任之。这两种做法都缺少其合理性。其实,动画片对孩子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关键在于我们要正确理解孩子喜欢动画片的原因,才能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一般认为,孩子喜欢动画片,是因为动画片具有丰富奇特的想像、奇妙大胆的夸张、快节奏的动感等特点。但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丰富奇特…  相似文献   

13.
爸爸,回家了     
【设计理念】在《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中发现:表面上看,青春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明显减少,渴望独立,与家长的沟通和相处时间减少,但实际上家庭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地位反而变得更加重要。在家庭里,参与孩子成长更多的是妈妈,在咨询中很多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都反馈了父爱投入不足甚至缺失的现象。本剧通过展开孩子和父亲的"误解-冲突-和解"的故事脉络,在班主任为父子沟通"搭桥"后,孩子与爸爸进行对话和情感沟通,爸爸们表示确实需要回家,回到孩子的成长中,回到孩子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泛爱与乏爱     
近年来,培养孩子有爱心和感恩之心一直是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而一份对“问题儿童”的分析发现,孩子缺乏爱心和感恩之心,是父母(教育者)给予他的爱的方式不恰当,主要为两种方式,即“泛爱”与“乏爱”。  相似文献   

15.
<正>暑期漫漫,夏日炎炎,家长如何助力小朋友们把假期过得丰富多彩呢?是选择孩子独自去夏令营锻炼开拓视野,或者选择亲子出游互相陪伴,还是选择在家避暑,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培养兴趣爱好?对于这类问题,其实家长可以给孩子一定的权限让他们自己选择和计划。计划能力是人们学习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需要在亲子互动中培养。例如计划亲子出游的家庭,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出游计划和方案的制定,请孩子做“小管家”参与管理日常开销,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监督和鼓励孩子对所作计划的落实,有意外情况时带领孩子灵活应变。这样既能够提高亲子互动的频率和质量,还能提升亲子双方的幸福感,这个过程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孩子的计划和落实能力。  相似文献   

16.
做家长的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一点事,便大发雷霆,指责孩子“笨蛋”、“没出息”;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向外人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为了不让孩  相似文献   

17.
<正>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教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了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深入,大中城市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独生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早期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因而测查儿童智力水平的智力测验引起了家长、老师们的重视,并在许多大中城市普遍开展起来。然而,许多家长并不理解智力测验所得结果——智商的含义。有的家长把智商分数与学业成绩等同看待;有的家长得知孩子的智商较高便放松了对孩子学习的指导;也有的家长因孩子智商较低,而产生失望情绪,甚至放弃对孩子的培养。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9.
玩具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产业之一,其题材广泛,品种花色众多,行业发展迅猛,具有强大的加工能力,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玩具定位不明确,设计力量相对薄弱。儿童玩具的设计应该满足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的玩具消费心理,并且消费者消费的也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且是一种体验。学龄前儿童对玩具的依赖性高,对这一年龄段的玩具进行设计时应在注重安全性、趣味性、益智性、互动性,加强玩具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为体验和关联体验,对玩具的外观造型、材质选择和色彩搭配进行探究,充分利用感官特性设计产品,以使学龄前儿童玩具设计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韩雪 《天风》2017,(5):24-25
<正>2015年7月神学院毕业以后,我就正式开始参与教会的服侍,主要的服侍工作是教会主日学。在服侍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学习、研究、探索,也看到了一些问题。我发现,单单依靠每周一次的主日学事工无法使信仰深入孩子的生命中,主日学的孩子中仍然有一些"问题"孩子,而这些孩子之所以这样,可以直接从其家庭找到原因。可见,主日学孩子的信仰教育就要从他们的家长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