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求幸福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价值观对个体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与幸福感密切相关。认同自我增强价值观, 即关注个人利益, 可以让人体验到波动的幸福感, 表现为短暂快乐和消极情绪的交替循环;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 即切实关心他人利益和福祉, 则可以让人拥有持久的幸福感, 表现为一种持续的充实、和谐、宁静的状态。就作用机制而言, 认同自我超越价值观的个体可能对自我威胁信息有较少的防御性反应, 体验到更多的社会关系导向的情绪, 激发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获得持久的幸福体验。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考察自我超越价值观对持久幸福感的作用, 系统探讨二者之间的其他潜在机制, 并通过开展自我超越价值观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虹 《心理学报》2006,38(3):422-427
研究目的是检验一个新的应激应对资源—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健康调节作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理论基础是东方的佛教哲学和道家哲学。研究的测量工具有:大学校园压力量表,一般健康问卷(GHQ-20),自尊量表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788名大学生。研究结果为: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可以调节应激条件下的忧郁情绪、一般健康问题和自尊,但是对于焦虑情绪和自我肯定的调节作用不明显。研究结论是: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某些方面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敬畏对内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外能使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人;且自我超越也能促进个体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但目前还未有实证研究探讨敬畏是否能通过共情以及自我超越−共情的中介预测亲社会倾向。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招募了1347名大学生并测量了其敬畏特质、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结果显示:(1)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2)敬畏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且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最大。本研究从内、外因素进一步深化了对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认识,频繁的敬畏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促进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4.
古希腊哲学、先秦儒学与希伯来宗教都是古老的智慧思想体系,其智慧观分别揭示出了智慧的哲学含义、道德蕴涵和宗教意指,代表着智慧所具有的理智性、伦理性和超越性,也表现了理论与实践、伦理与精神、现世与超越之间的张力与和谐.三大智慧思想传统虽然在彰显智慧的知识、德性、精神三重品格上各有侧重,具有可比较性,但并非排他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相互交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伦理价值.研究智慧必须兼顾其多样性而不混淆其不同层面的品格,并且认识到不同智慧传统之间不仅存在着张力和差异,还存在着和谐与一致.正是这种和谐与一致构成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念、情感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5.
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邹泓 《心理科学》2007,30(5):1272-1275
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自我建构理论是自我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致力于从个体看待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角度探讨个体自我表征的构成。本文回顾了该领域从"独立型与依存型自我建构理论"到"三重自我建构理论"的发展脉络,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不同研究者围绕三重自我建构相互间关系所进行的争论。最后,本文从个体自我表征系统的结构、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内涵以及三重自我建构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魏新东  汪凤炎 《心理学报》2021,53(11):1244-1259
相对于面对自己的人际冲突, 以独立自我为主的西方人在面对朋友的人际冲突时表现更智慧(所罗门悖论)。在以互依自我为主的中国人身上所罗门悖论是否会有不同特点?研究1通过在线平台招募中美两国被试, 随机分配到自我与朋友冲突组考察其智慧推理水平, 并考察自我类型的影响。对齐法与方差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美国文化下朋友组智慧推理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中国文化下两组差异不显著, 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文化下独立自我与冲突类型的交互项显著预测智慧推理。在此基础上, 研究2~4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通过启动不同自我类型, 考察个体在自我或朋友冲突组中的智慧推理差异, 结果显示启动独立自我的朋友组显著高于自我组, 而启动互依自我的两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所罗门悖论可能只存在独立自我高的人身上, 并不具有普适性。可见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样本多样性问题外, 更需关注使用单一样本却默认结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7.
三重自我建构理论(the tripartite model of self-construal)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三种自我同时存在。研究发现:相比其他信息,三种自我均诱发了更强的N2(熟悉度指标)、P300(高级认知加工指标)成分以及与自我加工有关的MPFC脑区;个体自我存在右脑优势,而集体自我则存在左脑优势。但其具体表征脑区,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异性,以及不同关系类型、群体范畴是否能进一步划分关系和集体自我等问题均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8.
朱清华 《世界哲学》2009,(6):107-115
近代以来人被定义为主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主体对客体的关系是一种表象关系,客体被主体所表象,主体成为思维和存在的中心。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表象关系又进一步变为控制关系。作为主体的人征服和控制世界,人自身最终也变成被控制过程的一部分,有失去自身的危险。海德格尔则打破了这种主体-客体对立的模式,重新构建主体性。他所说的主体是"在-世界-中-存在"的超越着的此在。海德格尔用此在的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解构了主客对立的主体自我,并说明了自我是此在操劳活动最终的"为何之故",此在本真的自我也是此在本真的"能在"。  相似文献   

9.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桑青松 《心理科学》2004,27(5):1239-1241
自我调节学习与自我效能感是当今教育心理学和教学心理学的两个重要概念。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文章在分析策略型学习者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基础上,认为增强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自我调节学习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早期儒学和犹太教关于智慧的伦理问题的比较研究,对智慧的社会性与道德性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些哲学探索。在早期儒学和犹太教中,智慧均与知识和道德紧密联系,知识、道德和智慧之间形成了微妙的互动关系;而且它们的智慧观,把个人与宇宙连接起来,与当时人们思考的世界神圣秩序密切相关,具有超越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11.
三重自我建构认为,自我包含三个方面: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个体自我的核心地位已经得到诸多研究的证实,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层级关系还缺乏定论。越重要的自我,与积极信息的联系越紧密,以达到维持自尊、抵御自我威胁的目的。因此,采用内隐联想范式(IAT)验证对两种自我的积极联想,并对比两者积极联想程度以确定其层级关系。结果发现,相比非自我信息,被试对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均存在内隐的积极联想,从内隐的层面证实了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存在。相比关系自我,被试对集体自我存在更强的积极联结,自我建构中的集体自我在内隐层面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儿童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41名3~6岁幼儿被试进行调查,考察其目标取向、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及三者关系。结果发现:(1)3~6岁幼儿的任务目标取向居于主导,女孩的他人目标取向比男孩明显,幼儿四类目标取向的发展皆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复又上升的趋势;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居于中等水平,自我控制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女孩的自觉性和自制力水平明显高于男孩;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在4岁发生明显转折;(2)自我提升目标取向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控制;(3)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提升目标取向与自我控制关系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   总被引:120,自引:13,他引:107  
黄希庭 《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结构,按其抽象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其中一般和特殊自我价值感又可区分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类型。按照此种概念性架构并对重庆市598名大学生的测试后所作的因素分析,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自我价值量表。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黄希庭  余华 《心理学报》2002,34(5):69-74
用自编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对我国 9个大城市的大中学校的 4 931名学生进行了再测量 ,以其中的2 4 2 0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一阶因素模型的比较分析 ,另外 2 5 11名学生的数据进行二阶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分析。结果显示 ,我们提出的自我价值感的多层次多维度模型是合理。该模型包括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层次 ;总体自我价值感抽象程度最高 ,其次是一般自我价值感包含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 ,抽象程度最低的是特殊自我价值感表现为生理的、心理的、人际的、道德的和家庭的自我价值感 5个具体方面同时也表现为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种。该量表包含 5 6个题项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和具体方面对所构建的自我价值感模型进行测量 ,具有较好的构念效度  相似文献   

15.
自我     
不知哪根神经错了位,突然奇怪地想起问自己我是谁?我是谁呢?我是我,废话;我是自己,不全;我是自我,对了。为啥对了?因为,“我”具有社会属性,是历史的社会人;“自己”具有自然属性,是生物学上的自然人;自我,才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是“自己”与“我”的融合提升。所以,要勇于解剖自己,学会爱护自己,努力战胜自己,尽力超越自我。勇于解剖自己,委实难能可贵。解剖自己,贵在自知,贵在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把自己当作金子,就有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就有让众人踩成一条道路的欢乐。在大庭广众之下越接近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越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仍没有实证研究探讨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本研究以19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于三个时间段分别测量被试的核心自我评价水平、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以及生活满意度,以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稳定性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核心自我评价水平能够显著预测生活满意度,但稳定性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核心自我评价稳定性在核心自我评价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问卷法对101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生活事件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自我反思显著正向预测智慧;(2)意义寻求在自我反思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意义寻求的中介作用受到生活事件的调节,生活事件调节了自我反思通过意义寻求影响智慧这一中介过程的后半路径。因此,自我反思对智慧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自我-他人重叠概念的提出历程、测量方法、结构, 以及常用改变方法的基础上, 通过辨析自我-他人重叠与关系自我、自我扩张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和社会距离之间的异同, 明晰了自我-他人重叠的本质特点。自我-他人重叠是强调自己和他人具有相似表征的关系自我, 是个体在自我扩张动机的驱使下, 将他人的资源、观点和特质纳入自我的结果。未来可以借鉴关系自我神经机制的研究成果来探讨自我-他人重叠的神经机制, 还可以深入探讨过高的自我-他人重叠对亲密关系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的自我超越是人生的永恒追求。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的人,都在以其自己的方式追求着人的自我超越:或者是宗教的超越,或者是现实的超越,从而都把人导入一种不满足于现状而直指未来的前进征程。个人的自我超越的基本内容是道德的超越,而个人自我超越的功能则表现为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个人的自我超越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社会必须对个人的自我超越给予强有力的引导,以保证个人自我超越的正确方向。一、人在道德确证中的自我超越人的自我超越也就是他对自己现有的境界、目标、尺度,或环境条件和限制的突破。人在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20.
自我缺损与精神分裂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玉娜  陈楚侨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2):1882-1891
精神分裂症与自我改变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了广大研究者的认可。但是, 关于自我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会发生何种变化并对疾病产生何种影响, 目前还没有全面、明确的理解。这篇文章综述了不同学科关于自我的研究, 提出可以从主导感、自我面孔识别、自我参照过程这三个部分来考察精神分裂症的自我缺损, 并回顾了自我这三个成分的相关研究, 分别考察了其对于精神分裂症研究的意义。本综述为全面评估自我缺损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