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拟探讨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和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作用。对769名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1)社会排斥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控制呈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和道德同一性均与网络偏差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且自我控制在这一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社会排斥对网络偏差行为的直接预测作用以及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均受到道德同一性的调节,且这两种效应在道德同一性水平较低的群体中都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明晰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发生机制,而且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预防和干预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抑郁、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家庭功能问卷、抑郁自评量表、Barratt冲动性量表和自杀态度问卷对51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之间具有中介作用;(2)抑郁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冲动性之间具有中介作用。(3)抑郁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抑郁和冲动性在家庭功能与中学生自杀态度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手机依赖指数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感觉寻求问卷,对42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查,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关系及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的作用。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和过度保护与手机依赖正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手机依赖负相关;(2)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分别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手机依赖具有密切联系,自我控制和感觉寻求在该联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探讨了校园排斥和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关系,结合资源保存理论,进一步考察同伴关系(条件性资源)与核心自我评价(人格特质资源)对该效应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青少年校园现实受排斥量表、同伴关系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焦虑抑郁量表和外化行为倾向量表,对辽宁省2所中学5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校园排斥对于初中生的内化及外化问题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在校园排斥与内化问题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在校园排斥与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具体而言,校园排斥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内外化问题: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未来时间洞察力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756名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未来时间洞察力、领悟社会支持、自尊、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社会支持和自尊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一是社会支持的单独中介作用; 二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 三是社会支持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未来时间洞察力与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拓展了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朋友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并重点关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该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比较观念量表和朋友支持评价量表对776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朋友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社会比较倾向调节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幸福感的后半段,即相对于高社会比较倾向的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对低社会比较倾向大学生的幸福感促进作用更强。该结果揭示了朋友支持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朋友支持和大学生幸福感之间是有调节的中介关系,朋友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幸福感,社会支持对间接效应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冲动性特质量表、青少年遭受校园排斥问卷、生命意义感量表、自杀意念量表对63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冲动性特质对高中生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校园排斥在冲动性特质与高中生自杀意念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冲动性特质经由校园排斥影响高中生自杀意念的中介作用受生命意义感的调节,随着生命意义感的增加,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效应逐步减弱。冲动性特质可以通过校园排斥增加高中生自杀意念强度,而生命意义感能有效降低校园排斥对自杀意念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社会支持系统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攻击量表对重庆市某中学55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再次验证自尊与攻击的关系,并探讨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自尊和攻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和自我控制在青少年社会支持和攻击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自尊和自我控制与攻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与攻击、自尊与攻击关系间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自尊与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与攻击关系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因此,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控制是青少年攻击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除了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外,还可以通过自尊、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攻击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揭示了心理资本"怎样"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这种影响在不同个体中是否存在差异。采用心理资本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技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73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心理资本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2)社会技能调节了心理资本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后半路径。研究结论对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探讨了初中生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自我控制的中介效应和感恩对该效应的调节效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208名初中生进行了研究,研究工具包括心理资本量表、学业成就问卷、自我控制量表、感恩量表。结果表明:(1)心理资本既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的学业成就,也可以通过自我控制间接预测学业成就,即自我控制在心理资本与学业成就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心理资本通过自我控制对初中生的学业成就所起的间接效应受感恩的调节,且这种间接效应在高感恩水平的初中生中更显著。研究的发现对提高初中生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有限自制力理论,探讨人际好奇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错失恐惧的中介作用和特质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采用方便抽样法对湖北省和河南省各一所综合性大学621名使用微信朋友圈或QQ空间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人际好奇与错失恐惧、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错失恐惧与特质自我控制显著负相关,与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正相关;特质自我控制与社交网站成瘾倾向显著负相关;(2)错失恐惧在人际好奇与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之间起中介作用,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该中介路径的后半段。具体而言,相对于高特质自我控制的大学生,间接效应对于低特质自我控制的大学生更加显著。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人际好奇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倾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压力知觉量表、心理韧性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抑郁量表考察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机制,调查了中部地区5所大学746名大一到大四学生。研究显示:(1)心理韧性在压力知觉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了这一中介过程,调节了压力知觉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压力知觉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可以通过降低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水平、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来减少其抑郁。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630名具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社交网站使用对妒忌的影响,以及向上社会比较、自尊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社交网站使用显著正向预测妒忌;(2)向上社会比较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该中介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来说,相对于高自尊大学生,低自尊大学生的向上社会比较产生更多妒忌。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探讨了心理特权对网络欺骗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心理特权量表、简版自我损耗量表、内隐人格理论量表和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7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心理特权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骗行为;(2)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欺骗行为;(3)内隐人格观调节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预测网络欺骗行为的前半路径,具体来说,相对于渐变论的大学生,实体论大学生的心理特权更多地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其网络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湖南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16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公我意识量表》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对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自尊、公我意识以及网络利他行为的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交往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公我意识的调节。结果显示:(1)网络交往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自尊在网络交往和网络利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自尊的中介效应受到公我意识的调节,即在高公我意识水平下,自尊能正向影响个体的网络利他行为;在低公我意识水平下,自尊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干预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3587名初中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测量法,考察了初中生偶像崇拜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并探究了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女生的偶像崇拜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的,且偶像崇拜高水平组中女生人数显著多于男生,偶像崇拜低水平组中则相反;初一与初二年级间偶像崇拜的水平及在不同水平上的人数分布均无显著差异。(2)外在生活目标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偶像崇拜水平,其中性别起调节作用,外在生活目标对女生偶像崇拜水平的影响大于男生。(3)性别对偶像崇拜影响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上也具有调节作用,即偶像崇拜水平负向预测初中女生的主观幸福感,对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以及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领悟社会支持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采用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文版基本心理需要问卷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6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显著正相关.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压力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