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协作抑制是指当人们在一个记忆小组中一起提取信息的时候,小组提取的信息总量比等量个体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本研究采用经典的协作抑制研究范式和两次提取任务,考察编码方式和学习次数对协作提取任务的影响,进一步将考察协作抑制的产生机制作为总研究目的。结果表明,编码方式相同条件下出现协作抑制,而编码方式不同条件下协作抑制消失,显示协作抑制的出现与否依赖于认知条件的改变;无论是学习一次还是学习两次,在第一次小组提取中出现协作抑制,而在第二次个人提取中协作抑制消失,在使用困难学习材料时也得到同样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支持协作抑制的提取策略破坏假说。 相似文献
2.
舌尖效应(Tip-of-the-tongue, TOT)在口语产生领域存在认知和元认知两种研究视角。认知视角主要针对口语产生的词汇通达过程, 认为信息激活或提取不充分是TOT发生的主要原因。元认知视角则主要关注口语产生的元认知过程, 认为个体对目标词提取状态的监测引发了TOT。TOT的元认知过程不仅可以监测目标词的提取状态及词汇通达过程中相关信息的提取, 而且可以控制词汇通达过程, 使目标词在TOT发生后成功地提取出来。两种研究视角在TOT发生的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生理基础方面均存在分离。未来研究应该探讨TOT监测和控制口语产生的作用机制和生理基础, 关注汉语背景下TOT发生规律及其对口语产生年老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4.
负启动(NP)范式是用来研究选择性注意中分心信息抑制的一种实验技术.本研究将经典的NP范式修改成"分步启动显示的NP范式",并通过实验1、2分别探讨了"分步启动显示的NP范式"是否适用于选择性注意中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和记忆提取抑制研究的可行性.实验1发现了NP效应,表明这种范式与经典的NP范式一样,能适用于选择性注意中分心信息抑制的研究.实验2也发现了NP效应,表明这种范式研究记忆提取抑制是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以往研究关于视觉工作记忆回溯线索效应的产生机制主要存在5种假设,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改进前人研究实验范式,采用包含内源性回溯线索的颜色回忆报告范式,进一步对这5种假设进行检验。在实验1中,我们调控了线索与探测阵列之间的时间间隔,发现不同时间间隔不影响无线索条件的行为表现,而在正常线索条件中被试的记忆精度以及能记住的项目数量均优于无线索条件;在实验2中,我们对回溯线索伴随的干扰刺激类型进行控制,结果显示,在不同条件下记忆精度不存在差别,但当回溯线索伴随干扰刺激呈现时,被试能记住的项目数量会被降低,降低程度受干扰刺激的类型调制;在实验3中,我们对伴随回溯线索的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进行控制,发现虽然回溯线索效应仍然存在,但干扰刺激的呈现时间不会影响效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回溯线索的出现使得被试能够在决策加工前完成内部注意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避免了同时进行这两种认知加工与记忆表征维持本身竞争认知资源。本研究为认知阶段分离假设提供了支持证据,对解决回溯线索效应产生机制的争议以及理解内部注意与视觉工作记忆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个体建构研究视角出发, 考察了基于面孔知觉的刻板印象激活过程。实验一比较了性别分类判断、启动范式以及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性判断三者所用反应时的差异, 结果发现, 后者显著地大于前二者, 且等于前二者之和; 面孔倒置呈现使同时呈现范式下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显著增大, 但其对启动范式中刻板印象匹配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没有影响。实验二基于同时呈现范式, 通过不同程度的面孔变形来操纵性别类别提取的难度, 更精确地探讨了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信息提取过程对刻板印象激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从面孔中提取类别信息难度的增加, 刻板印象激活所用的反应时也逐渐增大。研究结果证实了研究者所提出的刻板印象激活两阶段模型, 即基于面孔知觉的社会类别提取阶段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阶段, 证实社会类别激活和刻板印象信息激活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以社会类别信息提取为目的的面孔知觉对刻板印象的激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发展性阅读障碍,ERP,语音缺陷假说,Oddball范式。行为实验已经发现,语音能力的缺损是拼音文字发展性阅读障碍的核心。然而近年来行为研究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与基本知觉障碍有关。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简称ERP)作为一种独特的电生理学研究手段,从一个更为直观的角度验证了行为实验的结果,推动了发展性阅读障碍的进展。语言认知水平ERP研究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者在存在语音加工和信息整合的缺陷。感知觉加工层次的ERP研究结果则不尽一致,有的研究发现,阅读障碍存在着基本的听觉加工缺陷;有的研究则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存在言语声音加工的缺陷,而对非言语声音的加工与正常读者没有显著差别;有的研究支持大细胞通路受损假说,发现阅读障碍在低对比度和低空间频率上存在视觉加工的缺陷,有的研究结果则没有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者与正常读者在不同对比度和空间频率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采取内隐启动范式研究汉语词汇产生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实验一和二探测单字词产生中首音相同、韵和声调都相同时的启动效应,结果未发现首音启动效应,却发现了韵和声调相同时的抑制效应。实验三至五探测双字词产生中音节相同、声调相同以及音节和声调都相同时的促进效应,实验结果发现了显著的音节、音节和声调的促进效应,未得到显著的声调促进效应。上述结果表明,音节或“音节+声调”是汉语词汇产生中的编码单元,音节促进效应发生在音韵编码水平;声调只是节奏框架的一部分,它只能与音节结合在一起才能起作用。结合汉语的特点讨论了研究结果,并与英语或荷兰语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最后提出了两种可能产生“韵母+声调”抑制效应的原因,并讨论了记忆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摘 要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查了在汉语词汇产生过程中,语义提取和语音提取的时间进程。在实验过程中,给被试呈现一张图片,要求他们在小声进行图片命名之前,先基于语义信息(图上画的是物体还是动物)或语音信息(如图片名称是以字母s还是以y开头)完成一个双重选择任务。在一种情况下,反应手(左手或右手按键)由语义信息决定,是否反应(GO/NOGO)由语音信息决定;在另一种情况下,反应手由语音信息决定,是否反应由语义信息决定。结果发现,当是否反应由语义信息(动物/物体)决定时,N200的潜伏期是307ms;当是否反应由语音信息(如中文名称以S/Y开头)决定时,N200的潜伏期是447ms;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即由语义信息引起的N200的潜伏期早于由语音信息引起的N200的潜伏期。结果表明,在汉语词汇产生过程中,语义提取先于语音提取。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中选择英语水平低的汉语母语者,排除作为二语的英语音韵编码单元(音素)可能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过程的影响后,运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了汉语口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和音素效应的时间进程。实验采用内隐启动范式,要求被试看到提示词之后说出对应的目标词。事件相关电位分析结果发现,音节效应出现在线索词呈现后的100~400 ms之间,音素效应出现在500~600 ms之间,波形表现为相关条件比无关条件的波形更正。这表明在词汇选择之后的音韵编码阶段讲话者首先提取的单元是音节,而音素效应出现的时间窗口可能是音韵编码阶段后期或者是语音编码阶段,结果验证了合适编码单元假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协作抑制是指当人们在一个记忆小组中一起提取信息的时候,小组提取的信息总量比等量个体提取的信息总量要少.心理学研究者致力于从认知角度对该现象进行解释,主要的理论解释有提取策略破坏假说和提取抑制假说.前者认为小组成员的提取结果对组内其他成员的信息组织策略产生了干扰,导致小组的提取成绩低.而后者认为小组内成员的提取结果会抑制其他成员对非提取项目的表征,降低小组协作提取能力,出现协作抑制.本文对两种理论假说的提出背景,基本观点,证据支持及现有争论进行了介绍,同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应关注于对两种机制的关键矛盾点进行区别性检验、对不同认知机制在不同条件下成立可靠性的检验以及通过对编码阶段进行操控来进一步考察协作抑制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采用部分线索效应经典范式与情绪Stroop任务相结合的范式,采取更为敏感的指标,对部分线索效应的认知抑制进程进行了考察,同时为提取抑制假说提供证据。结果发现,部分线索呈现后进行情绪Stroop任务,部分线索组反应时显著短于自由回忆组,提取结束后进行情绪Stroop任务,部分线索组和自由回忆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提取未完成时,部分线索组反应时显著短于自由回忆组。结果提示,在以情绪词为实验材料的部分线索效应中,抑制在部分线索呈现之后即发生,提取未完成时,抑制持续存在,研究结果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同时也对提取抑制假说做了一定补充,即抑制的持续时间受随后是否有提取任务调节。 相似文献
15.
Many written English words contain silent letters. Omitting them produces nonwords pronounced identically to the original words, for example, SALM for PSALM and COLUM for COLUMN. We report two naming and two lexical decision experiments in which targets of 4–11 letters followed primes exposed for 100 ms in mask-prime-mask-target sequences. Priming in SALM-psalm and COLUM-column pairs exceeded priming in orthographic control pairs such as ASTA-pasta and COUSI-cousin, pairs in which pronounced letters are omitted to form the primes. SALM and COLUM, however, were less effective primes than PSALM and COLUMN. Results we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the phonological coherence hypothesis, the role of orthographic codes in filtering phonologically activated representations, and graphemes as reading units. 相似文献
16.
采用潮汕话-普通话双言者为被试, 通过3个实验, 考察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1采用汉字命名和图片命名范式, 证实了在双言者的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词汇习得年龄效应。实验2和实验3分别采用语义范畴判断及声母监控任务, 在语义层面及语音层面检验了双言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习得年龄效应的特点。结果表明, 在语义任务上发现了词汇习得年龄效应, 在语音任务上未发现。整个研究表明, 语义在汉语词汇习得年龄效应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支持了语义假设。 相似文献
17.
以往研究主要在长时记忆中考察部分线索效应,很少关注工作记忆中的部分线索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项目再认任务,考察了工作记忆中提供部分学习项目作为提取线索,对存储在工作记忆中的已有表征的影响。结果发现:有、无部分线索试次分组呈现时,相较于无部分线索条件,有部分线索条件下再认正确率和d'降低,β升高,反应时间延长;有、无部分线索试次随机混合呈现时,有部分线索条件下再认正确率降低,β升高,但反应时间并无显著延长。结果表明:工作记忆中部分线索的提供降低了目标项目的表征强度;研究结果可用提取抑制假说解释,但工作记忆中部分线索的作用可能受注意资源有限性制约。 相似文献
18.
19.
在日常生活中,相比年轻人,老年人的话语总是更容易偏离当前话题,而且内容比较冗余,这种现象就是偏题言语的老化。语用改变假设认为是老年人沟通目标的改变导致其偏题言语的增多,该理论能够一定程度地解释在自传式话题上的偏题现象,但很难解释在不涉及沟通目标改变的任务上出现的偏题言语。抑制缺陷理论则认为老年人的偏题言语与其在抑制无关信息能力上的缺陷密切相关,该理论虽然可以解释在一般话题上出现的偏题言语,但没有将抑制在偏题言语老化现象上的作用机制阐释得很清楚。未来研究应着重探讨偏题言语的具体老化机制,以期为改善老年期的偏题言语现象提供更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