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坛荟萃     
毛泽东矛盾方法论体系由认知意义、评价意义、决策意义等内容构成。 1、认知意义之一:矛盾方法论的微观方面。毛泽东对于单一矛盾的认识方法是综合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他以综合为出发点。其思路是“综合—分析—综合”的圆舞曲。认知意义之二;矛盾方法论的宏观方面。毛泽东在极端复杂的中国环境中领导革命,这就锻炼了他的认知和驾驭矛盾群体的卓越能力。他为了分析矛盾群体,阐明了一系列矛盾间关系的哲学范畴。如: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等。认知意义之三:矛盾方法论的宇观方面。他在《矛盾论》中试图进行这种时空解析。他的方法依然是从整体出发,从大尺度到小尺度逐次进行矛盾研究。 2、评价意义。毛泽东认为:事物的价值是矛盾着的。由于事物自身的复杂性和事物  相似文献   

2.
庄子“齐物”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齐物”,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一般认为,“齐物”就是抹杀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这种解释,并不符合“齐物”概念的原义。一般对“齐物”概念的误解,关键在于混淆了事实判断与价值态度之间的区别。庄子“齐物”概念所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有关对象的事实判断。“齐物”,强调的是事物的存在在价值意义上的齐一性,并不否认事物在实存意义上的差异性。《庄子·秋水》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贵与贱,即是一种价值的尺度。庄子哲学的根本精神,是要返归自然,实现人的自由。在庄子看来,人之所以不自由,乃是因为总在其自我意识和行为中表现一种不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这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针对《易传》的“先乾后坤”说和老子、《易纬·乾凿度》、《序卦》、邵雍的“天地有始”说,王夫之提出了“乾坤并建”的宇宙生成发展学说。就易卦而言,他认为乾坤二卦是变化的主体,六十二卦是变化的作用,二者统一于《易》,这是对《易学》的根本改造。“乾坤并建”思想体现在宇宙本体和万物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上,王夫之确信“乾坤之合撰”的“太极”和万物万象之间是“体”和“用”的关系,即宇宙本体和万物是同时发生的。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化日新”,没有“起灭”,无始无终。他把日新之化概括两种形式:一是“内成”,即在事物内部的质和量的渐变,二是“外生”,即由一种事物发展为另一种事物的质变。指出“推陈致新”是事物发展的不可抵抗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黎永泰毛泽东的文化价值观是时代思潮转变的产物。他的价值观归纳起来主要是:崇尚变动、崇尚矛盾、崇尚坚强的意志力。一、尚动的价值观包含的特定内容有:①尚动是肯定巨大变动的价值意义。认为只有巨大变动才能造成人生社会崭新的局面。②尚动是肯定全面把握变动发展的意义。认为变动发展不仅是真理问题,而且是一个根本价值问题。③尚动是肯定新生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肯定新生事物的价值意义。④尚动是肯定掌握变动主权的价值意义。迎接变动、掌握变动,控制变动,使变动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二、崇尚矛盾是毛泽东崇尚变动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选择了斗争求存的价值观。他礼赞斗争,是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礼赞“中庸”的价值观的一个反动。他强调斗的价值意义,重视斗争性,但从不离开矛盾讲斗争,在研究矛盾时,恰恰不是把斗争性置于矛盾研究的中。C,而是强调辩证法要以研究同一性为中心。这是因为:第一,可以防止认识的片面性;第二,可以防止认识的凝固性;第三,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方向性;第四,可以把握事物自我否定的规律性;第五,可以把握矛盾双方的制约性。三、崇高坚强的意志力。他认为,恢复民族的自尊。C、自信。C和意志力,是民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用现代哲学范畴论述了郭象哲学的理论思维意义及其内在矛盾。作者说,郭象否定“造物主”和“以无为本”,肯定宇宙中的事物(“有”)是“常存”、这有其合理的一面,表明了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他不能区分宇宙存在的全体“有”和具体存在物,因而又错误地肯定了具体事物的“常存”。他强调事物的“自性”,注意事物的差别性,但由于忽视共性,因而割裂了“一般”和“个别”,在认识上陷入了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他主张“崇有”、“独化”、“无故”、“无因”,反对目的论是很有特色的,但主张事物要“顺性”、“安命”,因而取消了能动性。他接触到了认识必然就是自由的问题,但他的必然性是在无限可能中实现的,是纯偶然性,因而他的所谓“逍遥”(自由)只是一种主观精神境界。他认识到了差别性和无差别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认为具体事物都是绝对存在,因而就取消了相对和绝对的区别。他的“所以迹”(事物的自性)和“迹”(事物的活动)概念的提出,表明他看到了事物及事物活动的联系,但他所说的“所以迹”是不可认识的,类似康德的“物自体”。本文认为,郭象哲学是适应门阀世族需要、为门阀世族统治作论证的。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研究”1956年第3、4两期中看到了周礼全同志的“论概念发展底两个主要阶段”一文。周礼全同志把认识过程当作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研究,并且反对把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认识的两个阶段和巴甫洛夫所说的两个信号系统加以简单的类此,这些我都是赞同的。但我对周礼全同志文章中的不少地方还是有不同的意见。这里就我所初步想到的提出一些问题和意见来和周礼全同志商榷。一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逻辑学上的单独概念,在语言学上叫“专有名词”,如“北京、鲁迅”等。从语言学这个术语的本身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到它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名词性”的,因而具有名词的一些特点;二是它表示特定时间空间中某一个个别的事物,因而又有可能与一般名词不同,比如一般名词可以受表多数的数量词的限制修饰,而由于这类名词“专有”的特点,它一般又不受数量词的限制修饰.关于这些特点,A·A·龙果夫在他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里早已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语义学”一词此处是在一个较窄的意义上使用的。我们所理解的语义学是关于这样一些概念的全部思考,粗略地讲,这些概念表达一个语言的表达式和这些表达式所指称的对象与事态之间的某种关系。作为典型的语义概念我们可以举“指称”、“满足”和“定义”的概念为例,它们出现于下述陈述之中,如:  相似文献   

9.
(一) 反义词语,是意义相反的一对或一组词语。在语言词汇里,反义关系可以建立在词和词之间(如“大——小”)、词和固定语之间(如“卸责——引咎自责”)、固定语和固定语之间(如“扬汤止沸——釜底抽薪”),也可以建立在词和词语之间(如“难、困难——易、容易、易如反掌”)、词语和词语之间(如“小户、小门小户——大户、高门大户”)。过去有一种较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词只可能和一个词构成反义关系。这种理解,我们觉得失之狭窄。反义词语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中矛盾、对立的事物现象认识并加以对举而后形成的。与某词有矛盾、对立的关系并可以对举使用的不见得只能是一个词,也可以是诸个词,甚至可能会包括一些固定语。上面我们已举出一些例子,我们不妨再看两个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一词,人们常常在各种意义上使用它,如“民主制”、“民主政治”、“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主义”等等。由于“民主”概念有不少用法,而且人们还赋予它各种意思,所以,要了解“民主”概念的涵义和实质,需作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1.
“无限”(infinity)概念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揭示了他的本体论、伦理学与宗教思想的统一。一、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谈到“无限”概念,就要首先从“存在”(Existence,Being)概念谈起。列维纳斯更愿意使用“有”(there is,Il y a)这个概念来表达“存在”。在他看来,“有”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也是“无”的根据。“有”是一个无人称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坚持一种人称形式,那么,它就是“一般的存在”。他写道:“就像无人称形式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样,它并不是指某个行动的已知的但尚未确定的作者,而是指这个行动本身的特征,它可…  相似文献   

12.
《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时期完成的两篇哲学论文 ,准确地把握“两论”的精神实质 ,对于正确理解毛泽东及其思想① ,特别是作为一般性理论基础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极为关键的。所以 ,当诺曼·莱文在《辩证法的内部对话》② 一书中把目光投向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延安道路的时候 ,他所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以一位西方学者的特有的理论视角去进行了他本人对于“两论”的诠释与注解。一毛泽东的历史和政治生涯正好处在现代史上最动荡的年代 ,他的文字生涯大约有 6 0年 ,期间他写了大量的个人文献。在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怀德海底《符号論,它的意义和效果》一书是他于1927年在阜吉尼亚大学的演讲集。全书共有三章,这是第一章的譯文。本文共分十三节。在第一节里作者提到三种符号論:(i)宗教所用的象征,(ii)写出和說出的語言,(iii)純是书写的代数符号。在第二节中他特別强調說,从感觉符号表象达到物体,此中的符号論乃是一切符号使用方式中最自然而广泛的方式。第三节是討論方法。关于方法的一般原則是:低級特征最好先和相应的低級有机体(怀德海用‘有机体’这个名詞和通常不同,他认为一个电子也是低級有机体——譯者)联系起来研究,高級特性应先和最初具备充分完善的高級特性的有机体联系起来研究。第四节說明符号論之所以易于犯錯是因为它可以引出对一些事物的行动、威情、情緒和信念,而这些事物純是观念,在世界中并沒有这符号論引导我們所設想的那些事物。第五节把符号使用下了一个定义說:当人心經驗中某些组成部分引出意識、信念、情緒与习慣而关涉到心灵經驗其他組成部分时,人的心灵就发生符号式的作用。前一套組成部分是“符号”,后一套就构成符号的“意义”。从符号到意义的过渡中所有的有机作用就叫作“符号的指示”。第六节說明符号指示的知觉所包括的全部活动是知觉者产生他自己的經驗的一种活动。在第七节討論語言中,作者說,語言使用是有双重符号指示:在說話人方面是从事物指示字眼,在听話人方面是从字眼反轉过来指示事物。作者认为人对外界的知觉有两种內容,在第八节中他只提到关于同时世界习用的直接表象,这是应用我們直接感觉向外投射而有的,它替我們决定了同时的物质东西的特征。这就是近代哲学中所說的感觉材料或素材。在第九节中作者认为知觉的經驗方式有两种,概念分析的方式只有一种。两种知觉經驗方式中的一种是叫作“表象的直接性”或“直接的表象”,另外一种叫作“因果效力”。第十节說,这两种方式的作用都是把实在的事物“客体化”。把这种方式混合为一个知觉的綜合活动就是“符号指示”。在第十一节中作者說物质的和心智的东西在經驗中是糾纏在一块的,因此沒有明显的界綫可划。第十二节是研究感觉資料和空間在直接表象中的作用。作者举出三个重要事实:(i)感觉材料如色、声、触等是依靠能知觉的有机体和它对所知觉的有机体的空間关系;(ii)同时的世界是显现为有扩延的和充满着有机体的;(iii)直接的表象只是少数高級有机体經驗中的重要因素。第十三节說,“客体化”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因为沒有实在的东西在它的形式方面完全“客体化”了。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我们关于概念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过窄的毛病。经典作家,包括黑格尔、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概念的论述,当然是有权威性的生动的,但是应该看到,他们的论述主要是在辩证逻辑的范围而不是在形式逻辑范围中的,他们论述的“概念”基本上属“深刻概念”和“科学概念”。归结起来,可以用这句话来说明“定义过窄”的问题,即: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总和的思维形式。”第一,所谓“客观事物”指何而言?“客观事物”极易与“现实中已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混为一谈。于是那些在现实中尚未和暂未存在的客观事物,如“共产主义社会”之类的概念就不知所归,“飞碟”这类假说概念便不能被视为概念或只能视为“虚概念”(甚至“虚假概念”,“空概念”),“虚概念”的种种问题和争端由此产生(关于虚概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结构转型理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整个社会变革时期,结构转型作为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将以它特有的方式规定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力量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都是无法概括的。 一、社会转型的概念界定 1.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 在描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时,“增长”和“发展”这两个概念常常被交替使用,在很多场合,它们是可以互相替代的。然而,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区别,代表着两种发展观。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阶段,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理论上也形成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相似文献   

17.
美”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好”,现代汉语中主要衍生出“美丽”“美好”“优美”等词汇。从价值论来看,“美”是一种审美上的价值,往往与真和善成为人类的最高精神价值追求。从美学来看,“美”是指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美学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问题,从本体论上看,美是事物的一种社会属性或者价值;从认识论上看,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从发生学上看,美是社会实践的自由的产物;从现象学上看,美是显现为形象的价值。中西美学史上探讨“美”的本质大约有四种途径:一是从事物的自然性质上探讨美;二是从客观精神世界寻找美;三是从主观精神世界寻找美;四是从社会生活寻找美。现代还出现了一种完全否定美的本质问题的反本质主义的倾向。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一种“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思想,其表现为“和合之美”“美善相乐”“天人合一”的中华美学精神,它与西方“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思想相反相成。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有不同的美的范畴。一般来说,美的范畴有:美与丑、优美与崇高、幽默与滑稽、悲剧性与喜剧性。美的形态,一般可以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8.
在开始讨论个性的本质之前,有必要廓清几个相近或有关的概念,这就是个性与人、个性与个人、个性与人性、个性与人的本质。 哲学研究的个性特指人的个性,确切地说是人类的个性。如果把个性看成个体独特性,或者与他事物相区分的差异性,恐怕可以说任何人和事物都会有这种“个性”。如,“一棵树的  相似文献   

19.
从现象学存在论的立场出发,海德格尔对阿奎那关于存在与本质的区分的思想进行了考察和解读。这种考察和解读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的:一是从存在与本质在逻辑学上的概念区分的层面,另一是从存在与本质在本体论上的实际区分的层面。海德格尔的这种解读总体上比较准确和到位,但他同时也未能充分评估阿奎那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显示出他对阿奎那这一思想的认知不足。  相似文献   

20.
霍布斯曾分别讨论过醉酒与愚夫的问题,但它们尚未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霍布斯之所以前后对醉酒持有不同态度,是因为他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理性概念,因而事实上采用了两套不一样的自然法.他以几何学演绎的方式建立公民科学的抱负要求他在两种潜在的理性概念之间确立严格的演绎关系,但事实上他并没有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两种理性概念的并存与冲突,是他批评过的“愚夫”现象必然出现的根源,而他对“愚夫”的批评因此也注定是不充分的.从他对“愚夫”问题的处理来看,他的契约论虽然始于严格演绎的抱负,但最终未能实现其建立几何学式公民科学的目标.霍布斯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败表明,一种具备实质伦理内涵的实践理性概念乃是一种健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