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指导自身的道德建设,秉承与时俱进的理念对自身道德建设提出鲜明的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己任,在反对三座大山压迫的过程中提出道德建设的新任务;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以"立国"为目标,在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同时,使道德建设步入了社会主义新阶段。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富国"为任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党的道德建设迈入新征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强国"为使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党的道德建设新境界。总结党的百年道德建设历程,主要经验有:党的道德建设需要以先进的道德理论为指导;党的道德建设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党的道德建设的内容需要坚持与社会主义经济、法律、文化相适应、相协调、相承接。总之,研究党百年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有助于保证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进一步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坚持把自身道德建设作为获得政治合法性的重要途径,塑造了一个百年大党的光辉形象.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德建设给我们留下诸多深刻的经验启示,主要表现为党德建设必须体现政党根本性质,必须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必须紧扣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必须同党性教育同步,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证,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同干部队伍建设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
中国革命道德萌芽于五四运动,发端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初步形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终形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得以传承并创新发展.中国革命道德创新发展的百年历程呈现出鲜明的规律特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伦理思想是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为核心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质上是一种追求先进与崇高并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的政党伦理,并贯穿在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和伦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所做出的创造性成就与历史性贡献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的百年演进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既表现为党在某一个阶段面对某一特定时代课题时的道德追求与精神风范,也表现为这些“精神坐标”串接起来所展示的完整图谱。考察中国共产党人的伦理精神,就要将其置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既要考察作为整体和系统的伦理精神,也要考察一个个鲜明具体的“伦理精神”。厘清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百年演进的点、线、面,是纵向把握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演进轨迹的必然逻辑,也是横向理解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伦理精神展现形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孙运宏  鲍磊 《学海》2023,(2):12-20
本文以1949年以来各历史时期的重要政策文本为依据,梳理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五个历史时期的核心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初步建设时期的引导模式、人民公社时期的主导模式、改革开放后探索发展时期的粗放模式、税费改革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服务模式以及新时代乡村振兴时期的共治模式。通过考察不同时期我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经验,发现其内在逻辑理路主要体现在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现代化、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化解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政策引领改革创新等方面。因此,推进新时代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拓展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治理功能;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增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生性动力;坚持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智慧化手段;坚持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协同共治,整合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性力量。  相似文献   

7.
农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是身处其中的农民之乡村,乡村发展始终应当是体现居于其中的农民主体性的发展。探讨乡村发展问题,应当首先确立以农民为本的发展伦理,并在价值目标、伦理根基和道德评价三个层面给予体现。农民的"美好生活",是确定乡村发展目标的价值指引;农民的主体性及其发挥,是实现乡村发展的伦理根基;农民的全面发展,则是对乡村发展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本原则。只有构建以农民为本的乡村发展伦理,才能保证作为乡村主体的全体农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真正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和乡村社会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8.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的党,发展为领导人民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在其百年辉煌的伟大历程中,道德"精气神"的"密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远大理想与坚定信念引领道德追求,有了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的价值指导,依靠担当奋斗磨砺了道德品格,通过推进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素养,才使得其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始终持守着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精神,历经磨难而愈加坚强,饱经忧患而愈加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现代乡村家庭伦理建设不仅关系家庭和谐和个体幸福,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调查显示:乡村家庭伦理状况总体良好;乡村婚恋伦理多元并存;乡村亲子伦理失衡;乡村家庭道德教育实践乏力;乡村性伦理开放宽容和乡村生育伦理新旧交织。影响当代乡村家庭伦理的主要原因是乡村家庭财富重心和话语权转移;社会道德调控力量弱化;部分村民自身道德素质低下等。加强乡村婚姻家庭伦理制度化建设,推行"德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加强教育培训以提升村民道德自律能力是改善乡村家庭伦理的基本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农村继脱贫攻坚之后的战略选择。为了卓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而且应当建构内容涵盖乡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又能有效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成果于一体的新型乡村德治。新型乡村德治的建构整体上应立足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具体实情,瞄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乡村德治模式、近现代乡村建设经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为基本遵循,启迪全体村民的伦理觉悟和道德良知,实现乡村德治与善治、法治的有机结合。新型乡村德治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村基层组织和全体村民,建构的路径是共建、共治、共享,建构的方式主要有合理吸收传统德治的成果并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总结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有益经验,制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适应并能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时代的乡规民约,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并激励其扎根乡村敦风化俗,合理利用和借鉴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成果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救亡图存""争取人民民主""保家卫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内涵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展现.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方向和天下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内涵演变历程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核心要素,也是百年演变历程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力求实现民族情怀和天下情怀相贯通,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内涵演变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重视政治伦理建设,紧紧围绕执掌国家权力"何以必要""何以可能"这一政治伦理建设的主题主线,把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把党的性质、宗旨、任务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现实逻辑统一起来,不断丰富政治伦理价值理念,不断推进政治伦理制度化,不断强化政治正当性,不断提升政治主体德性,为新发展阶段开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新征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 《法音》2024,(1):5-6
<正>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为指导,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核心任务是必须振兴乡村道德文化,需要解决如何树立乡村道德文化意识,如何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如何坚持道德文化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等主要伦理问题,其伦理价值目标是构建乡村伦理共同体。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伦理之维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该战略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5.
1923年至1959年是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话语体系在苏联的建构时期.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标前提下,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个理论主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德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卫国战争过程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无私奉献与不畏牺牲两个现实主题.在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科学体系的过渡中,苏联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前伦理"、实践性和规范性等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党的全部奋斗之中,解决人民居住问题并发展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居住伦理思想就是其重要表征之一。这一居住伦理思想的探索与解决贯穿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内含居住需要伦理、居住空间伦理、居住人际伦理和居住价值伦理;并凝结成中国共产党的民生伦理、政党伦理和民族复兴伦理等理论成果,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心系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党性和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17.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之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东 《学海》2006,(3):12-15
中国共产党政党伦理和执政能力是在执政实践中发展起来并动态地展开其有机互动关系的,前者构成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价值之维。政党伦理在理论框架上展现为一个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群众路线的根本原则和政权运作界面的权力道德等三大层次的立体结构。政党伦理建设在方法论层面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教育、监督和制度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六、凸显法治化治理思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和能力。宗教事务作为社会治理重要内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之一。  相似文献   

19.
张燕 《伦理学研究》2020,(2):102-107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由顺从压迫、不自觉反抗侵略到自觉为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伦理觉醒过程。在此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奠定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运行,以文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伦理秩序重建与转型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对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中,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合理与优秀成分得以保存,伦理的延续性使其在新的乡村生活中仍继续发挥着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红色政权区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土地革命为基础的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教育等途径培育了人们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传统习俗和道德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荡涤,推进了区域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道德的建立,两性伦理方面的自由在理论和操作层面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