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莹 《美与时代》2013,(8):43-45
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主要是以实用性的、大批量的生产为主,然而,也不乏精美的竹编产品。以其本身天然的色泽、染色后精美的纹样、工艺处理后丰富的颜色,给人们带来视觉美与触觉美,既符合绿色生活的理念,又为现代人文生活增添了趣味。  相似文献   

2.
传统编织纹样与现代审美需求结合的竹编用品是笔者在竹编装饰造型上的设计理念,在竹编工艺中,竹材呈现为竹丝、篾片的形式,通过竹丝、篾片的穿插编织来塑造产品形态,其中竹篾的宽窄薄厚变化、编织手法的变化多端都会带来产品形式上的不同,因此,在竹编产品中,竹材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方式,也正是这些不同的呈现方式带来了竹编产品的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3.
纪念性景观是为了表达对人物的崇敬或某个事件的纪念之情而营造的综合的复合式立体空间环境场所,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景观具有更独特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因素。纪念性景观本身是有限而具体的,是城市中有限的节点、轴线、面域,其功能形式和城市的宏观结构与活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整个城市的格局起着重要作用。当代纪念性景观不再追求简单的雄伟和宏大,自身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呈现了多样和复杂的结构,从尺度和内涵上都更为亲切,更加注重人文内涵的体现,使其在空间结构与形态上更有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同价值体系的变化与发展过程,建筑艺术也对应着不同阶段的人类价值体系。建筑艺术形态的发展显示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体现着人类对于居住、生活环境的内心需求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对于建筑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简单的建筑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多种类型的建筑艺术形态应运而生,不仅在功能上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而且使人们的内心精神世界有了寄托。  相似文献   

5.
素描、速写、色彩是美术、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教授学生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观察、认识事物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训练方法。素描训练通过对事物形体结构、比例、位置、方向、线条、明暗调子等造型因素的捕捉及运用来表现对象;而速写是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和捕捉万物生动形象的必要手段,使其在掌握比例结构及构图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神态和画面的生动效果;色彩的研究重点则是色彩的对比规律,因为色彩效果是靠对比来增加或减弱的。造型基础训练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并对构成事物以及构成画面形态因素、形态的组织与构造的认识、观察、感知来提高审美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6.
在朱子理学中,"理"这个本体范畴是个存而不有的虚体,表述宇宙实体构成的是"气"这个实体范畴.与此相应,在朱子理学美学审美客体的逻辑结构中,气是表达实体和实存性质的实体范畴.在逻辑本体上决定一切的是理,而在审美客体实存上构成一切的都是气,乃至实际左右一切,形成一切的乃是气、是阴阳的流动变化.因此,气及其阴阳变化在朱子理学美学中具有重要的构成论和形态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建筑与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对建筑外观形态构成要素进行了解析,并结合现代建筑外观造型对统一与变化、均衡和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等建筑外观形式美的法则进行了解读,以求将形式美法则更好地运用在现代建筑外观造型之中。  相似文献   

8.
竹编作为江南地区优秀的民间手工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江南的地域文化酝酿了江南特色的传统竹编,旧时竹编器具和江南地区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处处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环境的巨变,传统的竹编器具离我们渐行渐远,其境况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进展,促使人类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城市作为载体无论从其空间形态还是视觉表象都映射出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急速的城市化发展造成了城市形态的变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这些变异的城市空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扮演着矛盾又尴尬的角色。然而,根据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三位一体"的理论,一个物理空间的变化是空间的实践者与其环境相互影响制约而成。城乡结合部的特殊空间形态在于它没有一个规划者,而是完全由实践者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而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哲学的"伦理转向"中,德行伦理学的复兴是一个重要事件,从中也生发出新的理论形态和中西伦理思想的比较研究。在这一背景下,澄清德行伦理学核心概念arete(德、德行)的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亚里士多德最早构建德行伦理学的思想体系,arete得到全面系统的阐发,他一方面区分出不同的层次,有"伦理之德"和"理智之德","自然之德"和"完全之德"以及"完满之德",另一方面将arete的多种面向关联起来,使之互相贯通,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蕴含着逻各斯与习惯、沉思与实践的张力,并致力于实现形而下的伦理生活与形而上的智慧超越之间的协调统一。亚氏关于arete的探讨对于当代伦理思想仍不失其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了解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患者椎骨、椎间盘形态及腰椎矢状面大体活动度。选取34位在我院查体的老年人,并按骨密度值分组(9正常,11骨量缺少,14骨质疏松症),拍摄腰椎侧位片及磁共振图像,并测量活动度。骨质疏松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腰椎椎体前部高度增加,骨质疏松与椎间盘中部膨胀和相应椎体的塌陷有关,而与椎间盘性质无关,其腰椎大体活动范围无明显变化。骨质疏松不仅影响骨矿含量,也影响骨周围软组织,且与椎体终板变化继发椎间盘膨胀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患者椎骨、椎间盘形态及腰椎矢状面大体活动度.选取34位在我院查体的老年人,并按骨密度值分组(9正常,11骨量缺少,14骨质疏松症),拍摄腰椎侧位片及磁共振图像,并测量活动度.骨质疏松组与其他两组相比,腰椎椎体前部高度增加,骨质疏松与椎间盘中部膨胀和相应椎体的塌陷有关,而与椎间盘性质无关,其腰椎大体活动范围无明显变化.骨质疏松不仅影响骨矿含量,也影响骨周围软组织,且与椎体终板变化继发椎间盘膨胀相关.  相似文献   

13.
形态是形式要素之一。中国传统雕塑以其特有的以意成象,象而寓意的造型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意象形态语言,创造出无数经典的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14.
《原道》2015,(1)
本文以道德形态学的方法,考察先秦一段(上古时期到孟子为止)历史视野和文化视野中的"圣人"形态,区分了圣人发展变化的三种形态:作为社会存在的"圣人"、作为精神象征的"圣人"、作为道德典范的"圣人"。借分析"圣人"这一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展现其在先秦一段历史时期之内的道德形态变化过程中呈现出的伦理意蕴。"圣人"由上古社会事实与价值紧密结合的形态,发展为春秋之际事实与价值相分裂的形态,最终孟子通过高扬仁德的方式使得事实与价值分裂的圣人形态在道德实践领域复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15.
袖子是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服装整体的造型与风格。连袖作为东西方最古老的袖子形态,以其独有的造型特征和内涵丰富的艺术性在整个服饰文化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看似单纯的袖子却隐藏着丰富的技艺奥秘,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人为物本,物为人用"的造物思想和"材美工巧"、"器完不饰,素朴质真"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6.
瓷胎竹编是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蔑,依胎编织而成。瓷胎竹编工艺品的编织程序较为复杂,基本包括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等工艺流程,必须是有经验艺人做到眼、手、心合一,每一个工艺品在老艺人的手下严丝合缝、毫无差错。竹丝接头圆润、和谐,绞丝、叠丝等手法错误基本不存在,经蔑纬丝流畅、连贯、结构紧凑。竹编在编制与纹饰的构成美感,在美学与工艺美术等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瓷胎竹编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在文艺市场中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逐渐增大,市场潜力和"非遗"价值都亟待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自然形态是大自然的馈赠,它具有丰富的造型、结构和多变的色彩、肌理,千变万化的形态产生了丰富的视觉图像,它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在基础造型训练中,研究和表现自然形态,借鉴、模仿自然形态的造型特征并加以提炼,对自然形态进行再创造,赋予其美学功能,为艺术创作和设计活动拓展出更多的语言及形式。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2):20-27
西方近代正义论伦理学形态在诠释"单一物与普遍物统一"的伦理精神的过程中,主要历经了从德性正义论到功利正义论再到公平正义论的价值变迁。以善良意志与道德法则为基本内核的德性正义论所追求的"目的王国"由于仅仅具有朴素的伦理精神气质,所以必然被以幸福与功利原理为核心要素的功利正义论的"原子式地进行探讨"的理性主义伦理观和伦理方式所扬弃,以公平与正义原则为标志的公平正义论尽管难以祛除"集合并列"的理性胎记,但在伦理形态的内容和形式上都进行了否定之否定,实现了德性正义论与功利正义论的整合与超越,成为当代最为重要的正义论伦理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9.
在物质生活日益提高的当下,人们对产品设计的要求寄予了更多、更高的期望。产品造型作为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且重要的内容,受到越来越多设计者的关注。几何形态以其简洁的特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不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对几何形态再设计进行了深入论述与分析,试图探索出几何形态在产品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与一般规律,为设计者产品造型设计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礼"是整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前现代中国社会人们思想、行为的最高规范,是维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在早期儒家"礼"的体系中,充满了浓重的宗教信仰的思想.其信仰形态和过程,是由信仰天地、鬼神而推衍社会、人事的,並由此建构起一套完整的信仰系统,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三代"礼"学,表现出自发宗教的崇拜特征,春秋战国,人为宗教信仰贯穿到了"礼"学,形成了"神道设教"的"礼教",使得宗教与宗法、信仰与道德、神性与理性、理想与实践,趋向于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